【记忆】志贯古今 与志结缘‖刘祯贵
志贯古今 与志结缘
刘祯贵
地方志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瑰宝。地方志,古称地志、方志、图经、地记等,具体而言,指系统全面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现状及其历史的资料性文献。古往今来,国家写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赓续不断、绵延不绝地编修地方志,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编修地方志这一优良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和继承,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全面、客观、系统编纂地方志,推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方志,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
多种缘由,笔者与地方志虽没产生直接的关联,但冥冥之中却有着道不清说不明的情结,学习、工作之中与地方志有着密切且不可分的联系。20多年来,笔者业余行走旧书摊、旧书店过程中,不时淘得民国期间以及20世纪80年代省、市地方志部门编纂出版的年鉴、统计资料,以此作为撰写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的参考资料。这之前,我还没意识到年鉴、统计资料属于地方志范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笔者依据所淘年鉴、统计资料,撰写了系列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无形之中与地方志结下了浓厚情结。
回想20多年前刚到机关办公室工作时,其中一项工作是负责向《成都年鉴》供稿。为完成此项工作,我先是找相关处室、直属单位提供素材,然后按《成都年鉴》条例要求进行撰写。20世纪90年代成都年鉴社的办公地址在鼓楼南街,那时向《成都年鉴》投稿还有微薄的稿费。《成都年鉴》属于公开出版刊物,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平台,《成都年鉴》条目作者是自己的竟然有56条之多,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12年,自己作为条目作者最多的年份是1999年和2000年,其中:1999年有10条,2000年13条。特别有意思的是,2023年11月曾有幸参观成都方志馆,里面陈列有自己20多年前供过文稿的1999年、2000年、2001年等年份的《成都年鉴》,还特地翻阅到署有自己姓名的条目给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负责同志看,有点自我陶醉、回味的感觉。查阅政务信息,成都年鉴社现为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加挂成都方志馆牌子。
2023年9月,笔者无意中发现,“成都方志”于9月1日发布《首次公布!市地志办400余册珍贵抗战文献 揭露日军罪行》一文,此文结尾专门提及:“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为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我们将持续对外征集成都解放、改革开放、抗震救灾等重大专题资料,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或捐赠文献资料,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馆查阅各类资料”,同时文后还留下接受捐赠的联系人及电话。近年来,笔者不时将所淘红色书籍、党史资料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陈云纪念馆、复旦大学档案馆、刘少奇故居纪念馆、无锡博物院等国内外相关档案馆、博物馆、陈列馆、图书馆。现通过公众号了解到,处在自己家门口的成都方志馆也在向社会征集文献资料,当即决定向成都方志馆捐赠反映地方特色的成都早期三轮车票据。通过对接,我于2023年10月10日到成都方志馆进行捐赠,精美收藏证书上写道:“刘崇沣、刘祯贵 台鉴:承蒙惠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都三轮车票据等图书共八十四(张)册,已悉数收讫。您的赠品将在本馆永久珍藏,惠及当代和未来。兹恭此证,谨致谢忱。”捐赠后,我与相关负责同志合影留念,并顺便参观了成都方志馆,加深了对成都地方志工作的了解。
在向成都方志馆捐赠过程中,得知成都有专门研究地方志的成都市地方志学会。为了解、学习成都地方志相关知识,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都市地方志学会,最终有幸被吸纳为个人会员,并于2023年11月24日参加了成都市地方志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参加这次会议并从会后信息得知,成都编史修志源远流长,成都是“方志初祖”《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的故乡。另外,成都还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倡导地,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成都会议”)期间,号召“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志在“存史、育人、资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成为成都市地方志学会个人会员,将有助于我对地方志的进一步学习与了解,同时提升自己的地方志理论水平。
根据2022年5月1日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3号)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的命名、更名,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批准”规定,我参与起草了《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名称批准管理办法》,同时根据相关要求,面向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于我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熟,就请相关部门推荐,他们推荐的一位政协委员竟然是成都市地方志办的马海军主任。马海军主任对住宅区、楼宇名称管理工作相当热心,他认为地名属于地方志重要内容,与城市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明,显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4500余年文明史和2300余年建城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府文化”。成都地名文化就是“天府文化”的直观体现。近年来,地方志在成都地名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锦江游线文化点位命名、摩诃池景观命名等,都参考了成都市地方志办的相关意见。目前,成都行政区域内现存的古代地方志共130余种。因此可以说,地方志是今天成都住宅区、楼宇命名的资料宝库。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历史文化展览时指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地方志;同时,在地名命名中反映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也离不开地方志。
盛世修史,修史明志。地方志在“鉴往知来”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回顾笔者与地方志结下深厚情结、助推所从事工作顺利开展的过程,就是志贯古今的最好体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祯贵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