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闲话资中迎宾路‖宋国英

作者:宋国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02 15:09:42 浏览次数: 【字体:

闲话资中迎宾路

宋国英

资中(古称资州)县城小东门外至县人民医院的街道,名曰“迎宾路”,此路因“迎宾桥”而得名。

今日资中迎宾路(宋国英 摄)

迎宾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间重建,古时名为寅宾桥。桥建于宏仁医院大门外小河之上,以连通相距仅一华里的资州古城。

为何改名为“迎宾桥”呢?原来是在清末民初,小东门外曾居住了一批前来传教、办学、行医的国际友人,故此桥改名为“迎宾桥”。

资中位于四川中部、沱江中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从秦朝“资中县”始,已有2250余年悠久历史,历朝各代多为州、郡所在地,川中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扩大到内地,资中来了不少外国人。

资中县小东门外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宏仁医院“华西式”楼群局部(宋国英 摄)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后更名为卫理公会)华西年议会牧师美国人鹿依士(英文名Louis,据说为第二个入川的美以美会传教士)和重庆人李崇恺(又名李天元,毕业于“求精高等学堂”,历任中华基督教华西卫理公会教区长)从重庆沿长江再顺沱江而上,将基督教传入当时的直隶州(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市)——资中,经考察后,在州城大西街租房布道传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卫理公会又在州城翠花街购房修建福音堂,建筑面积约1150平方米,包括儿童礼拜堂及附属房屋(含育才女子小学)以及至今尚存教堂的钟楼。

资中县小东门外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进德女中解放楼(宋国英 摄)

清咸丰十年(1860),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传入资州。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国天主教教会传教士洪先生在州城北门外文庙街购店房七间半和后院改作教堂进行传教,并办有男女传习所,从重庆曾家岩基督教“求精中学堂”调来杨法三为牧师。后来,教徒逐渐增多,清宣统末年,由法国教会资助,又在州城七贤街二号大院购地新建一个天主堂及一所学校(一直保存至今)。新、老教堂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接着,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资中设立教区(今县城小东门外芋子田),管辖资阳、内江、威远、隆昌、荣昌、罗泉、蟠龙等10余个牧区。

外国教会在资中采取了办学校、设医院齐头并进的办法,来发展壮大自己。光绪十八年(1892年),美国基督教会的满里(英文名Manli,传为第三个入川的美以美会传教士、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驻资中传教站代表)先生,在州城重龙山魁星阁(即仰止阁)修建基督教堂,并创办资中首个新式学堂,全内江最早的新式小学“华美国民小学”。

小东门外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式别墅(宋国英 摄)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华西年议会在州城三倒拐街购买李官文家祖业一部分,由美国人赖博济(Lylatger)女士负责修建华美女子小学及妇女学校。美国基督教会曾启贤、满里(Manly)先生和贝爱礼(Btethaoist)小姐夫妇等,于1913年在州城小东门外万荆山上主持和兴办华美女子两级小学和妇女学校(1919年改名为进德女子中学和进德妇女学校,现校牌存于县人民医院)。满里夫妇还在小东门外,相继建成宏仁医院。1919年,外国教会在小东门外芋子田又创办华美男中(1927年改名磐石中学)。由此,来资中传教、办学、经商、行医的外国人日渐增多。

据《资中县教育志》统计表反映:民国二十六年,全县外国教会办的中学2所、女子小学校10所、幼稚园1所。教会先后在资中城里创办“华美国民小学堂”、华美女子小学(进德小学)、华美女子两级小学、妇女学校、育才女子初级小学、进德女中、华美男中、启蒙女子初级小学、圣功幼稚园、宏仁医院、宏仁高级职业护士学校等学校和医院。史载,当时最多时,在资中的外籍教师、医生、护士、传教士及教堂、医院、学校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达数十名,仅县城小东门外的进德女中、华美男中和宏仁医院及宏仁高级护士学校,外籍人有时就有近20名。

资中县小东门外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原进德女中新华楼(宋国英 摄)

据不完全统计,在资中教会、医院、诊所、学校工作过的外籍人有(音译):鹿依士、满理、杜克理、何体道连环、施慕圣、司美贞(女)、曾启贤(女)、贝爱礼(女)、华利斯(女)、胡正德、李光忠、苏德儒、赖博济、柯美贞(女)、甘乃体、科其昌、何德瑞、麦花丽(女)、潘明德、翟乐德、赵玉如、克教士、何伟、德加鼎、欧美如、李哲士、海尔、颜宝梅(女)、林教士、韩医生、康医生、贺医生,还有些名字不详的外国人,其中大多数是美籍人士。外籍牧师、传教士一般三年换一次。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家规定,外国人员凡自愿离开者,准其回国,1950年7月在资中的外国人全部离去。

清代时,资中是资州直隶州,民国为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即资中专署所在地,当时外国人的数量,就连现在我国的许多中等城市也是无法相比的。那时,这些国际友人为资中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中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当地民众接受教育、看病就医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不少外国友人还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其他有益的事,如免费为教会学校读书的贫困妇女和儿童提供衣食,为贫穷的病人减免药费。教会还经常组织去医院慰问病人,去养老院慰问老人。1932年,川军杨森、李家玉、罗泽洲三军对垒交锋争夺资中城时,美国人度克理(Darker)主动出面调停,使全城避免了战争的灾难,全城市民送他“群生承卫”的颂扬匾额,存于县城福音堂。美国女士翟乐德(Burbeshaur)召集一些贫穷妇女,练就精美的刺绣技术,她的仁爱慈心受到称赞。满里对男、女、老、少都乐于帮助,资中所属数县道上的溜溜马夫都认识他,并众口同声说:“满先生肯做好事、善事”。

资中县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宏仁医院“华西式”民主楼(宋国英 摄)

外国人在小东门外的宏仁医院内增办的宏仁高级护士学校,为资中专区领县即资中、资阳、内江、仁寿、简阳、威远、井研、荣县培养了不少高级护理人才,为抗日前线输送了许多救护人员,也为后来的内江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医疗教学基础。宏仁医院在与县城区隔江遥峙的水南上街增设有“宏仁医院诊疗所”,方便沱江南岸群众看病就医。民国四年(1915年),美国人李哲士(Li Zheshi)、海尔(Haier)等医生还在县城七贤街天主教堂内设西医门诊处,主要为当时的外国人治病。过去,不少长时间生活在资中的外籍人,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给当地民众留下了友好的印象。

小东门外的教会学校、医院、基督教教区和外国人的别墅形成了区域性的异国建筑风貌,与资中古城内的木质穿架结构的小青瓦坡屋面传统中式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那些年里,长期驻在资中的国际友人,相对集中于县城小东门外的宏仁医院、宏仁高级护士学校、进德女中、华美男中。分散住在城区教会学校、教堂、诊所等处的外国人也常往返于寅宾桥。城里市民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友好和欢迎,于是便将他们经常过往的“寅宾桥”改名“迎宾桥”,过往此桥的路改名为“迎宾路”。

资中县小东门外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进德女中“华西式”教学楼群局部(宋国英 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宋国英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