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邱格磊 陈伟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9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4-06-29 15:04:14 浏览次数:307 【字体:

邱格磊 陈伟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9日 11版)

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在要求。钱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时代性、传承性与传播性等重要特征。五代闽国钱币文化作为唐宋两朝钱币制度变革顺利延续、国家经济中心南移等重要历史过渡期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铸造、发行、流通、监管等过程中展现出兼具中国特色与区域特色的文化风采,涵养了开拓创新、为民谋福、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彰显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的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变迁和制度变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嬴秦。行至唐末五代,两税法继续施行引致“钱荒”“钱贵物轻”,政治大分裂导致钱币混乱,铜钱、铁钱、铅钱等各种材质的钱币并存。五代闽国地处“东南山国”,远离战火纷乱,恰逢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但因铜钱流通规模基数小、铸造资源匮乏等客观局限,为生存扩张、劝课农桑、通商贸易,五代闽国成立之初就在闽太祖王审知的带领下积极探索铜钱、铁钱、铅钱同时流通的钱币政策,逐渐形成了独具沿海区域特色的“多元一体”钱币文化。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表现为以铜钱、铅钱、铁钱交替作为主币,多币种并行流通。在五代闽国初期,钱币多元化趋势初显,先后出现以铅、铁为币材的钱币,但其铸造流程、流通范式、兑换标准仍以铜钱为主,并传承了尊君重道、为民谋福的儒家铜钱币文化。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但其从未称帝,并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赢得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据《古泉丛话》记载,此阶段的闽国以开元通宝背闽铜钱、小平铜钱、背十铜钱等正统铜钱币为主币,用以对外从未间断的交税纳贡,或对内服务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领域。

在五代闽国前中期,因北方战乱而迁入的人口骤增,现有铜钱流通规模难以满足正常商贸往来,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遂出现铸造铅钱替代铜钱、繁荣区域经济发展之现象,体现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铅钱币文化。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闽王王审知创造性地利用汀州宁化县丰富的铅资源开设铅场,并于次年始铸全国最早流通的铅币。该铅钱仍以会昌时期的开元通宝为设计样式,背面新铭文“闽”或“福”,币值约为铜钱的10%,并以市场兑换之法,补铜钱流通之不足。

在五代闽国中后期,随着外引铜钱成本上升、内战开销逐渐增大,铁钱成为闽国主流货币,并体现出独立自主、贪婪无度的矛盾性铁钱币文化。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病逝,随后出现同室操戈的混乱局面。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与几位继任者独立铸造了永隆通宝、天德通宝等铁钱,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相对独立的钱币文化。但为满足统治者贪欲而大量滥发的铁钱,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导致铁钱币材逐渐劣化、币值严重下降,甚至出现铁钱劣币驱逐铜钱良币现象,严重扰乱了当时的钱币市场。值得强调的是,尽管闽国灭亡,但其铜钱币文化、铅钱币文化却被认同、传播,并延续至后世朝代。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是汉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经过特殊时期、特殊区域、特殊养分的不断滋养与发展,凸显出兼具时代性、传承性与传播性的文化属性与精神内涵。

一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涵。五代闽国政权面对属地铜钱钱荒,开创性地铸造“闽开元”钱币,并结合地区丰富的铅铁资源优势,先后铸造了铜质、铅质、铁质的“开元通宝”,有效降低了铸币成本,切实保证了“金融活水”功能;创造性地根据各类币材的铸造成本、流通数量,确定币值大小、兑换比例,加之钱币“新铭文”粗犷深厚、难以模仿,共同推动其在传承唐代“户部、度支、盐铁”三司财政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初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货币流通、监管体系。

二是为民谋福的精神内涵。五代闽国在钱币铸造、发行、流通过程中,遵循为民谋福的准则。如推崇休养生息之法,通过以铜钱称臣纳贡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以铸造的铅钱、铁钱推动区域农业生产、货物交易,在物质层面满足人民安居乐业之需求。又如实施文化育人之策,以铜钱、铅钱、铁钱等钱币形式的财政性支出,支持建立了吸收天下英才的“招贤院”,设置了州学、县学、私塾等多层次教育机构,修建了传播儒学、佛教、道教等多元文化寺庙,以“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之盛况,从精神层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三是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五代闽国在早中期的钱币兑换、流通过程中尽显开放包容之精神,推动其海上交通由唐末的“北仅通会稽,南惟迄广州”,发展到北至朝鲜、南至印度与阿拉伯地区,为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对与之存在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钱币持包容态度,允许闽国铜钱、铅钱、铁钱与其他钱币按照约定的重量比率进行兑换,推动实现各国优质资源跨空间的优化配置。又如对海外市场探索、海外贸易往来持开放态度,并以钱币辅之,尤其是加铸铅、铁钱币以支撑疏通闽江水道、建造码头船只,推动珍稀商品的海上贸易。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的时代价值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所蕴含的开拓创新、为民谋福、开放包容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加快金融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是开拓创新的钱币文化为新时代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样板。五代闽国为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敢于创造性地结合“三司”制度力量,因地制宜地铸造铅币、铁币等法定货币,有效促进了属地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发展数字人民币应传承好、弘扬好五代闽国开拓创新的钱币文化,充分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有效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高效赋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为民谋福的钱币文化为新时代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提供了又一文化力证。五代闽国钱币铸造满足了人民物质、精神需求,换来了“三十年间,一境晏然”之美誉。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金融需求;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设,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新时代绿色金融力量为人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是五代闽国钱币文化中所蕴藏的善于“走出去”“引进来”基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运行提供了文化养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金融领域应该展现出敢于参与国际竞争的气势,彰显出有序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文化智慧;构建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平台,增强人民币在国外市场的资源调拨、要素集聚等能力。

(作者:邱格磊 陈伟,均系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9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