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赵式铭与都江堰‖李崎

作者:李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2 12:54:56 浏览次数: 【字体:

赵式铭与都江堰

李 崎

1910年(宣统二年),清朝末代宣统皇帝登基后第二年,在全国进行举贡会试。一位来自云南边陲的白族才子借《云南日报》派他赴南京采访“南洋劝业会”的时机,也到北京参加会试,被录取后分到四川,负责调查和督修都江堰。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他写了《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都江堰岁修较为详尽的近代史记录”。

1942年灌县地图(李崎供图,图源:遇见都江堰)

这位才子,就是至今仍不被都江堰灌区广大水利人、文化人熟知的近代云南著名文化人物——赵式铭。

主编《丽江白话报》

传播“奋发图强”爱国思想

赵式铭(1877—1942),字星海,号韬父,云南剑川人,白族,清末曾参加过“南社”,有诗文史地等著作。清光绪末年,曾在丽江主编《丽江白话报》,撰写丽江府中学堂校歌。

云南白族诗人、清末都江堰工程判官赵式铭(李崎 供图)

赵式铭8岁时,父亲在江东村设馆授徒,他随侍在旁,学了不少东西。3年后,他又跟段野史先生学习《礼》《易》《春秋》。17岁赴大理应州试,名列第一,人称“龙首”。1894年赴昆明应甲午科试,名列副榜。

应试受挫后,赵式铭赴木河村教书。同时,用心读完《史记》《汉书》《唐宋诗醇》等书。1895年,康有为联络应考举人“公车上书”。赵式铭看到翻印的奏本,受变法维新思想影响,立志从事教育,走教育救国道路。

那时,血气方刚的赵式铭与青年学友举办读书会、演讲会、放足会(宣传缠足妇女放足)、运动会等,积极宣传维新变革、振兴中华的主张。1903年,赵式铭再次参加科考,在经文中引近事来解古训,副考官认为“陶冶新旧,会通古今”,但主考官对他标新立异的做法不予认同,赵式铭再一次落榜。

1906年,赵式铭被丽江知府彭友兰任为师范、中学两校的国文教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丽江知府彭继志创办《丽江白话报》,聘请剑川高等小学堂(剑川金华书院)校长(院长)赵式铭为主编。

赵式铭在《丽江白话报》发刊词中一开头便写道:“莽乾坤是一大舞台,是强的生杀予夺随安排,是劣的奴隶牛马也应该。看,茫茫大陆,莫只有强种常在。叹,此意有几人得解?愿身化恒河沙,苦把同胞戒。问晨钟暮鼓,可醒过南柯来!”接着文章大声疾呼,只有认清形势,奋发猛省,发展教育,造就爱国的国民,鼓起爱国力与团结力来,才能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

《丽江白话报》为月刊,铅印本,每月中旬发行一册,每册十至二十版,系24×14.5厘米的白棉纸印成。该报最初只在滇西北地区发行。后来,云南提学使叶伯皋说其“足以开展民智”“谕令月送二千册由学院颁发各府州县”。至此,发行范围扩大到云南全省。

《丽江白话报》以宣传维新变法、富国强兵思想为主,所发表的文章多为启迪民智,发展教育,勇于开拓,犯难冒险,团结爱国,反抗外敌入侵,反对迷信落后,禁吸食鸦片,走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等内容。

由于《丽江白话报》提倡白话文活动,传播奋发图强的爱国思想,紧密配合全国变革发展的形势,受到人们欢迎。

赵式铭主编《丽江白话报》,比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提倡白话文的《文学改良刍议》还要早12年,堪称我国白话文运动先驱。这份用白话文进行宣传的报纸,当时不仅在全省独有,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赵式铭以“精愚”(精为“精卫填海”之精,愚为“愚公移山”之愚)为笔名,在《丽江白话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如《发刊词》《论鸦片之害》《论迷信风水之害》《劝青年能自费求学》《劝注重工商业》《说冒险》等文章,对封建愚昧的思想及落后的社会现实痛加谴责,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当时,有人评论赵式铭的文章为“文有电气,读之手颤”。在发刊词中,他把自己比作夜半啼血的子规,力图使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转危为安。

赵式铭提倡写“醒世”文章,阐述应当言文一致。他认为:“文章之道,贵俗不贵雅,贵浅不贵浅”,不可“言语是言语,文字是文字,截然分为两道”,要“把言语文字两者合而为一”,才能促进文明的大进步。

为了实践通过文学以补“教育所不及”的主张,赵式铭写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编写了名为《苦越南》的滇戏剧本,谴责法国侵略越南的暴行,表达对越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亦向国人提供了邻邦亡国的借鉴。

1909年,彭友兰调任永昌,赵式铭跟随前往,创办了滇西第二个民众读物《永昌白话报》。他在发刊词中阐明英国随时准备入侵云南的企图,呼吁同胞们觉醒,把富国强兵的措施意义付诸实施。

赵式铭早年主编的《永昌白话报》(李崎 供图)

负责调查和督修都江堰

撰写《堰工利病书》万余言

1909年,昆明陈荣昌(虚斋)先生领自治筹备局,建议督部院委赵式铭为局中编纂员。到昆明后,晋宁钱用中(平阶)先生约他和姚安由云龙(夔举)先生同编《云南日报》。

云南当时没有日报,只有河阳李灿高先生创办的《旬报》,故《云南日报》可算作滇中的第一份日报。此时,荣昌先生已兼教育总会长,集会推选钱用中为报社主办,由云龙和他为编辑。因由先生兼任教员,只能间日撰社论一篇。赵式铭则除社论外,还要写时评、杂俎、市井新闻等小品,所以常常构思达旦,彻夜写作。

光绪末年,赵式铭还写了丽江府中学(现丽江地区中学前身)校歌。歌词写道:

雪山绵亘金沙长,气局何堂皇。我祖我宗生此土,是我好故乡。殖民政策强凌弱,艳羡膏腴壤。愿将学界渐推广,巩固此金汤。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1908年10月),宣统皇帝接位,在全国进行举贡会考。举贡会考是清代科举考试之一,亦称“举贡考职”,属于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为解决业已取得举人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身份者的出路。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

赵式铭趁云南日报社派他到南京采访“南洋劝业会”的机会,先到北京参加礼部举办的考试。榜发,他被录取,分配到四川,旋又被委任为调查和督修灌县都江堰河工的通判。

这时,他在丽江中学任教时的知友周冠南先生(字殿青,画家周霖之父)也被委派担任修治都江堰河工的职务,所以他以极愉快的心情接受任务,到灌县工作。

赵式铭说:“灌县即古之青城,杜老游踪,放翁题迹于诗中,心焉慕之。闻其山水清嘉,又适与殿青同事,于意颇慰。”

当年,赵式铭是从水路入川的。在途中他经历了三峡天险,游历了名胜古迹,因而写下了《入蜀》《自宜昌至夔门舟中得二十六韵》《峡行宿家题壁》《云阳过江谒张桓侯庙》《滟滪石》《大足道中书所见》等赞美祖国雄奇山川的诗章。

到灌县后,赵式铭寓居伏龙观李太守祠江楼,俯瞰波涛掀天、景色瑰丽的江河,联想到战国时蜀郡太守李冰使子二郎环刀刃入水与为害的蛟龙死战,将其降服之后擒之,镇锁于“离堆”之下的故事,写成充满浪漫主义神话色彩的长诗《离堆》。

离 堆

赵式铭

蜀志载,古有蹇氏子刈草,得径寸珠,吞之,口渴,饮江水化为龙,入岷江中,为民害。秦时蜀太守李冰,使子二郎与龙斗,擒之锁离堆下。苏文忠诗:“蜀守降老蹇,至今带连环。”即此也。予奉檄治灌县都江大堰,下榻离堆上,几席之下,风涛掀天,因作此篇。

岷江江水疾于笴,老蹇掉头力吞舸。

以人为粮畜为蔬,所食生命亦已夥。

天遣李公制其命,贯鳞穿甲连环锁。

千年蜷伏不敢动,探头欲出愁雷火。

我来径卧离堆上,几席之下风涛簸。

苍波 啮厓根疮,老树摧夷石骨裸。

深不可测翻云涛,蹴之欲落蒙蓬颗。

时恐毒龙欠伸起,楼台脆折何有我。

夜来朔吹作怒号,四壁皆颤谁能坐。

似有神物蟠栋宇,腥气嘘屋馋涎堕。

日来渐觉与龙习,两相忘机狎亦可。

水声玉珮戛铿锵,波纹金节飘婀娜。

请公更作曼衍乐,无使羁愁长琐琐。

在赵式铭的遗稿《六十年自述》中有一段:“宣统二年庚居……由成都两日至灌县,寓伏龙观李太守祠江楼,……撰为《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万余言,期于销差时上之。”

在灌县期间,赵式铭的足迹遍及被他称为“都江大堰”的很多地方。他先后徒步调查了都江堰的七段工程:外江(岷江干流)、内江(从安澜桥、人字堤到丁工鱼嘴、飞沙堰、花洲、“农坛湾”(龙潭湾)、黑石堰、鲤鱼沱、漏沙堰、老河口、安顺桥、兴隆堰、太平堰、金鸡堰、大拜缺、中拜缺、洞子口、石牛堰、梓潼堰、青竹堰、双水堰、向家林、羊子口……实地踏访了灌区内流经的大小河流,如羊马河、沙沟河、黑石河、走马河、徐堰河、羊子河、柏木河、游子河(柚子河)、沙子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江堰放水节砍杩槎(李崎 供图)

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后,赵式铭写了一份《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作为销差时的工作总结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他在高度评价李冰“深淘滩,低作堰”治水功绩的同时,认为既不可“固执偏见以推倒前贤”,也不可“囿于陈迹,以自封固步”。他提出“用人”“择修鱼嘴”“划清河道”“深淘河底”“ 采办竹竿” “削去崖脚”“ 试办水泥”等一系列建议,主张“要以得人为第一义”,认为工程的成败“与监工员督率指挥大有干系”,故绝不可依靠那些“深居简出,奉行故事,甚至一切假手于堰长、工头”的官僚,而必须依靠既“谙工”又“耐劳”“二者兼备”的实干人员。

赵式铭认为,“修河工程,不外淘沙、装笼、砌埂三端”“遇湾截角,为治河不二法门”“民工官工,须相辅而行,乃克有济”“深淘低作,千古奉为准绳,固也”。

赵式铭说:“都江大堰易生危险之故,实因白虎头崖至三道崖一节,河身骤狭,江流至此,左岸为崖检制,故水势一折而南,以全力猛扑右岸,虽有大堰作防,然山洪猝涨,易如拉朽。”为此,他提出建议:“大施斧凿,铲去崖角,使河面开展,水势纡徐,不独桴行无沉没之苦,即大堰亦能免溃决之患。”

《修筑都江堰》历史挂图(长征书院收藏,李崎 供图)

赵式铭《利病书》最后谈道:“夫自古无一定不易之法,世界有推陈出新之机。况河流变迁,至为飘忽,沧海桑田,直旦暮间事耳。彼事不师古,私心自用者,固非也。”他谦逊地写道:“既未敢固执偏见,以推倒前贤;亦未敢囿于陈迹,以自封固步。”

这份《利病书》是“有关都江堰岁修较为详尽的近代史实纪录”(《编者按语》),1964年10月14日由赵式铭孙子、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赵衍孙供稿,被选入1980年出版的《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集。刊发时,文章标题修改为《清末都江堰岁修工程——考察四川灌县堰工百利病书》。

赵衍孙身着戎装照(李崎 供图)

四川官印局总办纠缠威逼

愤然辞职回家编志书

1911年年初销差后,因河工事隶劝业道,其时主持劝业道的是浙江人周善培,圆熟取巧,工于掊克,川人对他非常厌恶。赵式铭很鄙薄他的为人,所以谒见一次后就不再和他来往,也不再担任劝业道的水利工程职务。

周善培,号孝怀,1875年生,浙江诸暨人,晚清民国时期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早年被梁启超称为“四川一豪杰”,没有考试缘,年轻时屡试不第,发誓不再参加科举。1899年东渡日本,考察学校、警校、实业等,居4月返川。1901年,奉命带学生20名赴日本留学,并聘回日本教习来成都开设私立东文学堂。1902年,岑春煊督川,废保甲,办警察,周善培出任警察传习所总办,提出“采外、酌中、师古、保安、正俗、卫生”之治警方针,是为川省警政之始。历任巡警道、劝业道、署提法司,倡办省内新政,囊括警政、市政、教育、工商业、航运多个方面,堪谓清末风云人物。在成都建幼孩教育厂、乞丐工厂、老弱废疾院,并力戒鸦片烟,改造监狱,预防火灾,破除封建迷信;大力资助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参与讨袁护国运动。美国学者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称他为“成都的儒家治国论者”。

30岁出头,周善培做了四川劝业道,相当于现在的四川省市场监督局局长。1908年,任川省劝业道总办,通令各属普设劝业局,培训劝业员,大力资助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任内多次举办展销商品的工商赛会、商业劝工会,还在成都设立能容纳300余家商户的劝业场。

有人说,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四川劝业道,成为葬送大清王朝的一条绳索。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导致清朝灭亡的契机是四川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如火如荼,湖北的军队奉调镇压使得武昌地区空虚,才有了辛亥革命。而保路运动之所以从一起地方群众的“投资理财”事件酝酿成政治大事,与周善培有莫大的关联,也跟他无考试缘有关。

离开都江堰水利判官岗位后,云南省会泽县黄雨田观察(“观察”是清朝官员的职务)为四川官印局总办兼领《成都日报》,聘赵式铭为编纂兼记者。5月间,余大鸿接官印局总办事,第二天到局里对赵式铭说,“大帅”命他们两人主办报政,要赵式铭写文:“揭明蒲殿臣、罗纶为土匪,正其罪名,这样蜀事才可措手。”

赵式铭一听,发觉余大鸿是要他干阴谋陷害的勾当,置立宪派领袖蒲、罗等人于死地,镇压人民革命。对余的恶毒用心和卑劣手段,他感到非常愤恨,立刻严词拒绝。但余仍不死心,继续纠缠威逼,他最后只有提出辞职。余大鸿十分愤怒,竟以“反对大帅”的罪名加害赵式铭。

于是,赵式铭不得不离开官印局,到挚友杨继元在偏僻陋巷租赁的小屋躲避。直到成都光复,他才于1912年夏历正月回到昆明。

赵式铭到昆明后,已任军政府秘书长的周钟岳告诉他,老师赵藩不久前将他推荐给都督蔡锷将军。现在他来了,那就去担任蔡都督已决定的编修秘书一职。但是,正当他要到职时,却接到了父亲病危的家书。他赶回家后5天,父亲就去世了。

当时,因军府事繁,文电填委,赵藩先生以“金革毋避”的古训勉励他,知州张锡年也奉李根源师长的命令催促他东下。他安葬了父亲,洒泪墓前后就赶回昆明。

到昆后,他立即被召进军府,下榻于光复楼。蔡锷将军办公时,“往往戴鹭羽冠,着长筒靴,曳横磨剑,严服以待属僚”。所需公文函电,祝颂祭禳楹句杂作,要求即刻办就,不得稽延。赵式铭援笔急忙,迅速草呈,将军看后多表满意。和蔡将军相处当中,赵式铭除了看到他作为新政权领导者卓越才能的一面之外,对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节俭为公的优秀品质,也感到十分敬佩。

1913年(民国二年),赵式铭又参加周钟岳主持的《云南光复志》编纂工作,在及时记载革命史实、表彰革命先烈、巩固革命成果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1930年,云南成立通志馆,省主席龙云聘任赵式铭为云南通志馆副馆长兼编纂员。1933年,赵式铭又参加了著名学者章炳麟、李根源、金天翮、陈衍等组织的“苏州国学社”。1941年7、8月间,赵式铭怀着晚年丧子的悲痛,和昆明的亲友依依惜别,回到了故乡。

一生写诗五百首

最忆巴山蜀水情

据《赵式铭诗选注序》介绍,赵式铭25岁开始写诗,一生写诗500首。离开四川后,赵式铭还撰写过一首留恋巴山蜀水特别是灌县青城山的诗歌。

将之蜀,寄内子

赵式铭

移家翻悔计蹉跎,四载昆明涕泪多。

熟食共浇思子酒,灵辰空唱懊侬歌。

不随红树归人骑,重访青城老将骡。

从此相望定何处?滇山秋月蜀江波。

赵式铭的诗歌题材广泛。他以时事入诗,以诗歌歌颂人民反抗外敌的英雄业绩,揭露现实的黑暗,讽刺腐败的政治;表达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赞美祖国壮丽山河、著名的历史人物、纯朴的人民生活和故乡的风光习俗。此外,他还以诗歌“存师友离合,身世穷通之迹”,用“情真词达”的笔触,将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记述。

在他的诗中,有谅山大战中英勇殉国的白族将军杨玉科;有和哥哥邓世昌参加甲午海上御敌大战,哥哥战没后自己脱险,晚年入道结庐西子湖的英雄兼隐士邓炽昌;有率领三迤健儿浴血台儿庄,痛歼顽敌的彝族将领张冲、白族将领王炳璋。他对这些抗战英雄都给予高度赞扬。

这个时期,他编纂的《光复起源篇》《西征篇》《援藏篇》《建设篇》均经蔡锷订正(还有记述重九武装起义实况的《光复第二第三》等篇未发现),被编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其中前两篇并《滇省光复始记》,以及和郭熙燮、刘润畴合写的《蔡锷传》等,还被辑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蔡锷全集》。

2023年12月31日于都江堰市长征书院

赵式铭著作

赵式铭的著作约有:《名宦》十卷(与金天翮合编),《内政》八卷,《方言考》一卷,《庶政略》(与金在容合编)四卷,《民国二十年列传》一卷,《清代列传》一卷,《历代烈女传》一卷,《金石考跋》一卷,《通志叙目》一卷,这些著作多已辑入《新纂云南通志》。

其他著作有:《睫巢诗稿》《悔庵诗稿》若干卷,《希夷微室诗抄及补遗》六卷,《睫巢随笔》六卷(现存五卷),《睫巢楹句》二卷(已失),《汉书纪注补》《汉书志注补》《汉书传注补》共六卷,《核覆滇志随笔》一卷,《代言集》二卷,《六十自述》、《赵氏家谱》各一卷,《滇志辨略》一卷,《劫后余生录》一卷(已失),《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一卷,《云南光复纪要》第四、五篇,《蔡锷传》(与郭燮熙、刘润畴合著)一篇,《弢翁杂著》《睫巢文集》若干卷。

赵式铭之孙——赵衍孙

赵衍孙(1922—1993),云南省剑川县金华南门人,白族。早年随祖父赵式铭、父亲赵孝誉到昆明,常在长辈膝下生活,亲受教诲,对其后来从事民族语文研究影响极深。1937年后,相继在昆明双塔中学、丽江中学、云南大学附中、大理师范及华中大学就读。194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赵衍孙是白族文学专家段素筠的丈夫,也曾是远征军队伍中的一名翻译官,随队远赴印度。抗日胜利前,他回到昆明。赵衍孙家有两兄弟、一个妹妹,二弟也曾参军抗日,三妹和四弟参加了滇桂黔边纵抗战。1956年,赵衍孙被调往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工作,并因其突出贡献,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赵衍孙发表了《白族烈士张伯简的日记、书信和著述》《白族爱国诗人赵式铭》《白族的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同志》《清华大学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晃》,倾注了对革命先驱的敬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崎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