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中华文明】央视《简牍探中华》关注天回医简揭秘扁鹊医书 力证汉代医学发达

作者:刘可欣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4年5月6日A9版 发布时间:2024-06-08 15:40:38 浏览次数:340 【字体:

央视《简牍中华》关注天回医简

揭秘扁鹊医书 力证汉代医学发达

刘可欣

“敝昔”是不是传说中的扁鹊?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出土的900余枚汉代竹简引起人们注意。因其内容主要是医书,故被命名为“天回医简”。2023年4月,经过近10年的整理和研究,《天回医简》以全新的面貌面世,力证汉代时期医学的发达:2000多年前的医学已经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和临床体系。

关于扁鹊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一直都有争议。而天回医简中共出现了六处“敝昔曰”,经过专家的论证,此处的“敝昔”指的就是扁鹊。医简中所记载的“五色脉诊”,更是扁鹊所创立的诊疗方式。

谢涛认为,天回医简的出土,可以为扁鹊存在与否的争议画上一个句号。

5月5日晚,《简牍探中华》在CCTV-1播出,节目重现天回医简里的故事场景(视频截图)

为何竹简能够保存至今?

有机质的保存需要一定的地下条件,成都发掘的汉墓非常多,但竹简、木牍等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的情况非常少。在天回医简发现之前,仅有广元市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出土两枚。那么老官山汉墓的930支竹简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谢涛介绍,老官山汉墓的埋藏环境和方式均对竹简的保存产生了影响。成都平原的地下多是冲积的卵石和砂石,地下水会随着时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老官山汉墓所在地点为红砂石体,密度较高,不容易受到水位上涨的影响。此外,老官山汉墓有很多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楚文化的因素,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会用白膏泥对棺椁进行密封,水进入墓室之后,就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封闭的环境,不会随着地下水位的高低变化而变化,有利于保存。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学竹简(受访者供图)

如何证明天回医简为实用书籍?

如何证明天回医简是实际使用的医书,而非陪葬之用的明器?竹简上的文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篆隶、古隶、隶书,不同的字体和竹简的长短,说明天回医简并非一次下葬时一次抄录,而是于不同时间成书。且竹简上出现了修改痕迹,刮掉、重写……千年前古人对学术的钻研和严谨的学风,跃然“竹”上。

与天回医简形成对比的则是M1出土的木牍。谢涛介绍,木牍上其实也记载了一些药方,与天回医简相比,明显应该是寻常人家常备的药方。“就好比是家里的一些常备药,那个年代没有成品药,所以会备一些常见病的药方。”

如此多的医学竹简为何在成都?

930支竹简,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见的考古发现。如此多的竹简,为何出现在成都?墓主人的身份是解谜关键。《简牍探中华》节目以三号墓男主人的一生经历,串联起了数个故事。

三号墓(M3)葬有一男一女。男性40余岁,女性20余岁,按照古代丧葬习俗,考古人员推测两人为夫妻关系。930支竹简、不少精美漆木器的出土,说明了墓主人非富即贵的身份。研究人员推测,老官山汉墓所在地在汉代,或许是一个埋葬达官贵人的“公共墓地”。“关于墓主人的身份,我们推测应该不是四川本地的家族,而是外来官员。”谢涛说,如果墓主人所属家族在四川的话,应当会葬入家族墓地,但老官山汉墓的几座墓葬不仅规模比较高,而且出土的器物中也并没有能够证明其为同一家族的证据。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者曾对汉代的四川官员进行梳理,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高级官员来自外地,这一点更加佐证了考古人员的猜测。这些竹简,或许就是由M3的墓主四处收集后带来蜀地,又或许是历代传承至其手中,因为某种原因,跟随着墓主人下葬,也印证了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谢涛还特意介绍了M2墓葬的女主人。这是一名女子的独葬墓,墓中出土了4件织机模型,部分织机上还留有纺线。此前,虽然人们曾见过蜀锦残片,但如何织出这种华美的锦缎始终没有实物佐证,老官山织机模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研究人员参照这些织机模型,成功复原了织机的构造,解开了蜀锦的织造之谜。

谢涛说,这些模型几乎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缩小。如此精细模型存在于墓中,说明墓主人与织造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织造技艺一行中,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汉代的女性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她的社会地位,不是依靠家族,也不是依靠出身,而是自己凭借高超的技艺或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经穴漆人有何独特之处?

与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个髹漆人体经穴俑。经过红外扫描可以看到,这件经穴漆人身上分布着经络和百余个穴位点,背部还标有“心”“肺”“肾”等文字。漆人身上所描绘的经络,与天回医简中的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这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模型。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髹漆人体经穴俑(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国范围仅存的两件髹漆经穴人像,均出土于四川。一件是老官山汉墓出土,另一件则是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2号墓中出土的经穴漆人。与老官山汉墓的髹漆经穴人像相比,双包山的经穴漆人更高,但仅绘有10脉,考古人员认为其仅作陪葬之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髹漆经穴人像更为复杂,且与竹简中的内容相对应,其为实用器的可能性更大。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4年5月6日A9版

文/图:刘可欣(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4年5月6日A9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