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弘道行善爱民,造福乡亲——话说广汉“三清观”之来龙去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07 14:31:41 浏览次数: 【字体:

弘道行善爱民,造福乡亲

——话说广汉“三清观”之来龙去脉

道教:溯源和寻根

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之本源,故名之“道”。同时也深受远古时代神仙之术的影响,把修炼成仙作为终结目标。相传,早在轩辕黄帝向广成子求道之时起,道学就已有之。春秋时,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著《道德经》(亦名《老子》),道家的思想理论始趋于完善和成熟。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他们以《道德经》为指导思想,以老子为教祖,尊老子为太上老君,以三清(即“东方三圣”:玉清、上清、太清)为最高尊神,同时承袭传统敬拜古代神仙和古代圣贤人杰。其后,嵩山道士寇谦创“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创“南天师道”,其后,日渐合流。到元朝时,归并为“正一”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临海(今烟台)创立全真道。其后,王的七个弟子之一的丘处机提出治国“以敬天爱民为本”,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的主张,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重视,“全真”派遂盛极一时。从此“全真”“正一”互为表里,亦兼而有之,同时受到上层人士和普通百姓敬重。所以,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无论哪一派都是接地气的,为各阶层人士信仰和喜爱。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发展进程中,多次被誉为“国教”。

张咸:感恩建仙祠

相传:广汉高坪有一座名为“九洞仙祠”小庙,为北宋汉州绵竹人张咸于元祐(1086—1093)年间所建。广汉《历代汉州志》载:“张咸(1048—1100)字君(一作元)说,九龄弟九皋后。父弦,举茂材异等,以殿中丞致仕卒。弱冠,家徒壁立,力学。神宗二年,举进士、贤良两科。元祐初,诏复六科。咸对策有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而负陛下’。擢居第一”。

就在张咸“弱冠,家徒壁立,力学”期间,为求学,经常徒步往返于绵竹雒县(雒为州治)之间。在经过雒县高坪时,由于求学心切,不慎失脚掉入水中。危急时,恰逢一道人将其救起。张咸感激不尽,泣曰:“救命之恩,铭记终生!定当结草含环,回报上仙!”道人笑曰:“善哉,善哉!汝英年俊才,虽为寒儒,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言毕,飘然而去。

果然,道人吉言得以实现。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张咸举进士,除蜀州新津簿,迁仁寿县令,再迁雅州百丈令,改剑南西川节度推官。

张咸“学而优则仕”之后,始终不忘在高坪大难获救之大恩大德。告假还乡,访恩公以报救命之恩。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救命恩人乃道教九洞天四明山赤水一云游道人,四处弘道行善,仙踪隐显莫测,实难寻觅。于是他决定在“获救”处建一桥,以此造福于民,为高坪的父老乡亲和过往的行人助力行善。为恩人塑神像、建祠庙,供奉道教祖师,传承和弘扬恩人的道家思想。

历时几年,大功告成。建石拱桥于河上,名曰“九洞桥”;建祠庙于桥畔,名曰“九洞仙祠”;塑“九洞真人”像于庙中,同时供奉道教“三清”神像。祠庙上有金光闪闪的“九洞仙祠”横匾;庙门上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木刻楹联,皆为张咸亲手书撰。聘请当地文化人张先生为主事。

九洞仙祠在主事张先生的管理下,香火日旺。张咸怡心、放心。次年,奉旨还京,于绍圣元年(1094)复举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特科,世称“张贤良”。因咸对策有日“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而负階下,”被宋哲宗“擢居第一”,授宣德郎、签书签南西川节度判官。绍圣四年(1097),其第五子张浚出生。哲宗元符三年(1100),寿终正寝。子浚是南宋主战派领袖之一,两度为相,主持军国大事,加封魏国公。而张咸则因子(浚)贵,赠太师,封雍国公。世人称:“此乃善报”,誉之曰:“张贤良,真贤良,弘道行善建祠堂。造福乡亲得善报,万古千秋美名扬”!

仙祠:更名为善堂

九洞仙祠在张先生的主持下香火日盛,祠庙中数十支神签,亦有些灵验,那些劝善积德,惩恶扬善的签词,也教化了乡人。后来,乡人将此地名为九洞桥村。那座塑像,在村民的口中也变成了“九老爷”!受到世人供奉和敬仰。

相传在九洞桥村邻近,有一位老实勤恳的农民,虽为佃农,也是衣食无忧。他有句口头禅:“亲戚一年走一次不算少,田里一日看三遍不为多!”那日,早起,他扛着锄头外出转田坝,不小心被田里的野鸡啄了一口,回家后,才感觉有点痛,用草药敷,不见效。不几天,就红肿,痒、痛难耐。去高坪场求医。治疗多日,总不见效。郎中说:“你这病难医。明明已经好了。揭开疤,里面又有脓血。你只有另请高明了。今天我给你医最后一次。”

绝望之下,抱着最后试一试的想法,家人带着他去九洞桥,请“九老爷”保佑。主事先生替其抽取两支签后,他道出因贪小财而伤秧鸡的原委,并将未动之银两掏出放在九老爷神像前龛桌上。回家后第三天,就康复了。

此事对九洞仙祠的主事深有触动,他请来九洞桥村、金鸡村的父老和历年来曾为祠庙捐过钱物的乡绅和村民共议:“如今,九老爷之盛名远播,为更好弘道、积德、行善。我建议,将此庙更名为‘三清善堂’”。

此时正值清末民初,各种新思想、新潮流已经兴起,唯有这“善”字,大家都没有异议。那些胆小怕事而又信神行善的乡绅们,听了此言,高兴万分。他们说:“远离纷争,唯善是举。好,好,好!”并愿出资行善,为“三清善堂”捐资。

由此,“九洞仙祠”,一变而成“三清善堂”,主事者如常,所事之神事亦如常,百姓对此之敬仰亦如常,善堂之安然亦如常。

三会堂:顺利建成

20世纪60年代初,因水利建设需要,九洞桥旧河道正好是都江堰川西自流灌溉渠二十五支渠主渠道经流处,九洞桥和“三清善堂”只有让路了。

在原九洞桥旧河道上游处,即二十五支渠同原石桥堰河道,和另一条排洪渠,形成了三水汇流的一处风水宝地。这里还保存着一座很有特色的土地庙: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还有一尊龙首人身的“龙王”泥塑神像。当地百姓不明就里,称之为“龙王土地”庙。

20世纪80年代初,信士们商议,为把“九洞仙祠”“三清善祠”“弘道、行善”的善举传承下去,她们自愿捐资在“三水汇流”的“风水宝地”上修建了一座独具特色的信奉道教又兼及其他的小型神庙,名曰“三会堂”。

“三会”二字作何解释,是否与道教无关?笔者想起了一句千古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三”字,可以指眼前“三水”,也可指“三清”,此“三”是源于道而生万物的母体,可见其重要。“会”字,不但有“聚”和“集”“领悟”和“理解”等多种意义,还是道教基层组织的名称。据《道教史》引陈垣著《道家金石略》说:“阙后道侣云集,玄教(道教)日兴,乃建八会,曰平等,曰长春,曰灵宝,曰长生,日明真,曰平安,曰消灾,曰万莲。会各有百人,以良日设斋供奉上真。”故以“三会”为堂名,恰到好处地达到了“弘道、行善”,传承“仙祠”“善堂”为百姓做“善事”,家乡行“善举”的建祠、建堂初衷。

三清观:落地生根

2011年,通过信士的努力和当地村民的支持,“三会堂”已先后建成慈航殿、老君殿和部分丹房,以及正在兴建的玉皇楼。

2018年,三清殿主体工程完成,一座合规合矩的道教宫观初具规模,命名为“三清观”。

历时800余年,经仙祠、善堂、三会堂多次蝉变,屹立于广汉市区西大门外、三星堆旁、高平铺古镇畔的道教庙宇“三清观”正式落成。

三清观占地2500平方米,殿宇宏伟,神像巍然,进入其间,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区位优势突显:隔河与三星堆相望,近邻与高坪古镇相伴。环境优美,让人赞叹。三清观坐落于三水汇流处的风水宝地之上,视野开阔,地接田连。禾绿稻香,流水潺潺。近观,殿宇井然;远眺,农家小院。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既是游客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也是香客们上香释怀的理想场所。

三清殿是三清观之标志性神殿,老君殿内亦神像巍然。两个殿中分别供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基稳固风调雨顺”牌位、“为国捐躯历代先烈”神牌,这充分展示出道教爱国、爱民、爱教的纯朴情怀和博大胸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广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