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漫话“婆城”‖黄森

作者:黄 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27 13:09:33 浏览次数: 【字体:

漫话“婆城”

黄 森

威远县城别称“婆城”,来历众说不一。其中,有一个威远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据传,“婆城”之名源于威远旧城南门外堰塘角的“婆婆饭店”。因堰塘角有棵大黄桷树,枝繁叶茂,像一把巨伞。一位老婆婆看中这个地形,在树下开起一家小饭馆。不久,婆婆的儿子去世,留下儿媳年轻守寡。儿媳想改嫁又不便开口,加之开饭馆十分劳累,于是将一腔怨气发泄到饭碗里。她将饭装得满满的,想把生意拖折本,好让饭馆早日关门。

谁料因儿媳添的饭很扎实,引来更多吃饭的人,饭馆不但没有折本,而且生意日渐红火。婆媳俩越做越起劲,儿媳也再无去意。

看到婆媳俩的饭馆生意很好,其他人纷纷效仿,也取名“婆婆饭店”。有一年,皇帝微服私访至此,看到一整街的“婆婆饭店”,认为世上只有男州,没有女县,太不公平,这里的婆婆们都很能干,便将此地赐名“婆城”。

婆城公园(缪体波 摄)

传言不必当真,毕竟个中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目前,威远县文史爱好者们普遍认同的看法是,“婆城”一名源于“僚人(早称獠人)”语言。

“僚人”是汉末魏晋时期,中国南方一个民族群体的统称。史载,成汉建立前,蜀地连年战乱,人口锐减,李特父子引“僚人”入川,“僚人”逐步迁入蜀中盆地定居,今宜宾、泸州、自贡、内江等地均曾有“僚人”身影。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占据了今威远穹隆地质区域的铁矿产地,史称“铁山僚(獠)”。

曾有文史学者以汉字字义解读“婆”字,也有取梵语“优婆塞”,虽各有道理,但与“日”字相配形成“婆日”一词后,释义便显得没有那么准确了。后来,本地文史爱好者推测,当时与之杂居的汉族人将“僚人”对铁的称呼音译为“婆”字,这便是其名称由来。与之相似的称呼,比如重庆市荣昌区境内的濑溪河,古名“濑婆溪”,其中“婆”字可能源于其上游的铁矿产区。因此,威远别称“婆城”恐是从“僚人”部族对本地的称呼“婆日”一词直接音译过来的。这种取名方式至今在甘孜、阿坝、凉山3州仍有沿用。

基于此,目前常见的说法是,“婆城”一名与一次短暂的行政区划调整有关:隋开皇十一年(591)置威远县,至唐贞观元年(627),威远县境内设置婆日、至如二县,贞观八年(634)恢复为威远县,但婆日县的名称却在民间流传下来,形成“婆城”这一别称。此外,唐代在今新场镇地界曾设“婆日市”作为交易场所,也可作为辅证。

但是,婆日县在历史上仅存了短短7年,按说其影响期不至于那么长,尤其是“僚人”部族逐步退出四川盆地后,加之两次“湖广填四川”的人口替换,威远县境内的居民理应渐渐淡忘这一称呼。而“婆日市”距县城尚有数十里之遥,也不足以影响县城别称。那么,“婆城”这一叫法何以延续千年之久呢?

似乎还有一个答案,即存在时间更为久远的“婆日镇”。隋唐时期新置县较为常见的命名方法之一,是取用县治所在地原有镇名称。比如,唐武德元年(618),威远县邻近的公井镇升为公井县,便是从其镇名;再如,隋开皇十三年(593),升大牢镇为大牢县。威远县也系威远镇升为县,均属此法,不一而足。参考这一做法,推测在婆日县成立之前,“婆日”这一名称已经存续了一定时期,这可能是因汉语名“威远”与僚语名“婆日”并行,甚至早在威远镇建立前,僚人已将此地定名为“婆日”。因此,不论作为官方认定的县治所在地的镇名也好,还是民间保持僚人称呼也罢,“婆日镇”作为地名在唐初即已存在。

此后,北宋《元丰九域志》荣州条目下记载:“威远,州东七十里。二乡。婆日、龙台、赖鲁、石牛、三望、赖种六镇。”其中,县域六镇以婆日镇排在首位,推测为县治所在地。此时,官方命名的“威远”与“僚人”称呼“婆日”已并行数百年。

几年前,位于今新场镇境的南宋寋炎墓内,曾发掘出墓志铭6块,据威远文史爱好者与收藏爱好者考证,铭文中多处提及“婆日”一名,其中一句:“公家久与婆日民交,得其欢心”,说明“婆日”仍是南宋民间普遍称呼。

至清代,乾隆《威远县志·艺文志》收录了多篇威远著名知县李南晖的诗作,其中《沙岸晨钟》一诗写道:“婆日城东寺,洪钟卧碧草。”又在《横山落照》一首中写道:“婆日千峰夕,东来一岭横。”证明“婆日”这一名称已延续千年。

据本地一些老年人讲,他们小时候听长辈们称呼县城仍是“婆城”,故推析“婆日”一名可能沿用至民国后期。

志载,民国二十九年(也有说民国二十四年),威远县城定名“严陵镇”,在此之前,未见更名记录。关于“严陵”一称,威远文史学者陈廷德先生曾著文解读,言其源于李南晖诗作《自京回任纪入境一十八韵》中“纡绶回金阙,再莅严陵疆。严陵我所治,十载余星霜”一句;也见于今新场镇观音堂摩崖石刻楹联“赫赫然功垂西蜀,明明者德被严陵”。但此时的“严陵”,还泛指威远山势险峻的地貌,也作为整个威远县的代称,并未专指县治所在地。此外,在众多史料中,还常见“婆邑”一称,这是用县城的别称借指整个县域。

综上,“婆日镇”一名恐才是威远县城别称“婆城”传续千年之久的主要原因。在威远地界上,不论是从宋代起汉族逐步取代僚人,还是两次“湖广填四川”引发的住民更替,都没有阻断“婆城”这一别称的延续,足以证明其在威远百姓心中的地位。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 森

供稿:威远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