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以抒写近代成都为使命——田闻一及其新作《寸步不让·辛亥保路悲歌》解读片断‖章夫
以抒写近代成都为使命
——田闻一及其新作《寸步不让·辛亥保路悲歌》解读片断
章 夫
1
近些年来,我见过不少以成都为主题的作家。田闻一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可以说,近代成都的大事要事,几乎让田闻一写了个遍,比如刘氏兄弟争霸成都系列、川军抗战系列,赵尔丰、尹昌衡人物系列,近代成都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他大都翻来覆去写过。可不是一篇两篇文章,是一部又一部书的表达。数十年来,这些题材的作品,大约有十余部。
田闻一是不是第一人我不敢肯定,但以他的写作深度与广度及出版业绩看,我还没有看到有第二人。
《寸步不让·辛亥保路悲歌》 田闻一 著,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2
我与田闻一数十年的文友加朋友,早就是忘年交了。或许因为彼此都是新闻人,又都有同样的文学爱好,能走得近是自然而然的事。成都的新闻人转型文学的有不少,与他一起供职于同一家媒体的岱峻先生,也是典型的“记者+作家”成功人士,他们都与我交好。
记得十多年前,北京一家出版社(台海出版社)社长约我书稿,我问闻一兄,没想到他手里正有一部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因蒋是1949年底从成都直接飞往台湾的。出版社约我为这本书的特邀编辑,同是新闻人,策划意识俱在,我跟他合计,将内容压缩于蒋在成都的最后十天,以倒计时的方式进行文学表达。后来我索性将此书的名字就取名为《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十天》,出版后反响良好。
《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十天》 田闻一 著,台海出版社出版。
3
闻一兄从不回避他写这些题材的优势所在,他的外公,他的舅父等他身边的一些亲人,就是近代成都历史的见证者或参与者——这可是他写作挖掘不尽的最大财富。
田闻一的外公名叫陈月舫,是民国年间四川第一批考取去日本留学的官费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陈月舫早年与杨森(1926年任四川省省长)、王缵绪同是顺庆(南充)联中同学。1924年杨森修成都春熙路时,为纪念他“森威将军”的头衔,春熙路初名为“森威路”,从日本学成归来的陈月舫,根据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建议杨森取名为春熙路,以描述成都的商业繁华、熙来攘往、盛世升平之景象。杨森采纳了老同学的建议,不然,今天的春熙路可能就成为“森威路”了。
成都春熙路(蓬州闲士 摄)
陈月舫与王缵绪关系尤好,他们同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王缵绪主持川政时(1938年担任四川省主席),陈月舫长时间为省政府顾问。后来又做过新都、内江县知事,四川盐运使署。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四川省文史馆第一批馆员。
不仅如此,田闻一的舅舅陈懋鲲,早年当过四川省政府主席邓锡侯的秘书,后又随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起义。
可以想象,田闻一从小看到的、听到的,全是后来可以用得上的文学素材。如此长时间浸染,难怪他随时都可以端出一道道关于近代成都的“文学大餐”。
近水楼台,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加之闻一兄是个有心人,当然成果丰硕。
4
大体而言,《寸步不让·辛亥保路悲歌》算得上田闻一的附产品。这本书刚一出来,他就特地送我一本。字里行间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轻车熟路。全书以辛亥保路运动为主要线索,历史大背景下各色人等在这个舞台上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正如田闻一所说,在辛亥保路运动最终演变为推翻腐朽没落清王朝的伟大斗争中,四川是主战场、策源地。
2023年再版的《窄门》一书,也同样是以宽窄两条巷子为切入点,以保路运动为大背景。看似简单的保路运动背后,在四川其实夹杂着三股政治力量,除了台面上的立宪派(咨议局议员或者说上层士绅)外,另外两股力量为革命党与民间会党。立宪派、革命党、会党是四川保路运动中闹得最凶也最有力量的三股力量。这三股力量中,没有一股是以保路为目标的。也就是说,当保路运动一开始转化为一场社会性的群众运动时,就已偏离了它借以发生的目标——川汉铁路。
《窄门》 章夫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众声鼎沸间,为什么命革了,人也杀了,而誓死力保的那条铁路却没有了的真正原因。四川六七千万所谓的“股东”中间,真正的“股东”或许早已沦为看客,或许长年居于闭塞的乡间一无所知。而那些以“股东名义”去维持股东权益的,却与股东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窄门》一书中我曾这样作结,他们只是“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却未做好“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准备。
“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瑞瀓(末代湖广总督)之逃遁、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
梁启超的一“因”一“缘”,恰如其分地说出了大清末路与结局。
5
《寸步不让》一书里,田闻一用了一定的篇幅去写袍哥这个四川清末民初最大的民间社会组织。四川一向被人称为“袍哥世界”。所谓“袍哥”,实则是哥老会成员。王闿运在《湘军志》中说:“哥老会者,本起四川,游民相结为兄弟,约缓急必相助。军兴,而鲍超营中多四川人,相效为之,湘军亦多有。”战争期间,营中士兵多结拜为兄弟,原因是战场上需相互救援而平时有事可免受人欺负,即便出营离散之后,困窘时也可相互周济。因而,当时常有的营中怪象是,白天士兵听命于营官,而到了晚上,营官可能要拜在虽为普通士卒但兼为帮中大佬的脚下。
清末四川有句话叫“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所谓“倥子”,就是指没有参加“袍哥”组织的人,可见当时的“袍哥”气势何等之盛。
6
也如田闻一在书中用相当的篇幅所描绘的那样,赵尔丰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无论从正面与反面看,赵尔丰都是那场运动中真正的主角,也是不折不扣的牺牲品。其实,小说中以赵尔丰为引线,重点排列出了一批人物群像,个个生动活泼,个性十足,丰满了作品的厚度。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而乱世之中,能镇慑住局面的,往往是这种能凝聚起较为稳定的中下级军队群体又心狠手辣的人物。尹昌衡就是这样的人。只是,直到此刻,赵尔丰不但没有看透尹昌衡,还在心里暗自感激这位二哥赵尔巽提拔起来的青年才俊。而尹昌衡心里,一场针对赵尔丰的阳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窄门》一书里,我有这样一段描写这两位主要人物的文字,与《寸步不让》里的情节有着神似与暗合:
1911年12月21日,尹昌衡大张旗鼓为自己操办婚典,以麻痹所有人。深夜三更过后,他突然下令:“包围总督府”。
亲自擒杀赵尔丰的人名叫陶泽焜——都督护卫团团长。陶泽焜奉命率锐卒数十人组成敢死队,到督院西辕门赵尔丰住地,直闯赵尔丰卧室,生擒赵尔丰,解押到皇城内的四川军政府。
这个陶泽焜,说起来与赵尔丰还有些关系。
陶泽焜的母亲是赵尔丰妹妹的侍女,因为彼此关系要好,又结为姊妹。因而,陶泽焜一直把赵尔丰尊称为舅父。陶泽焜是四川苍溪人,清末武秀才,后考入四川将弁学堂。因赵尔丰推荐,留四川绿营任哨长(连级),侍卫四川总督锡良。之后,任四川绿营任管带(相当营级),侍卫四川总督赵尔巽。
苍溪县城东郊有个大坝,名叫“赵公坝”,盖因赵尔丰兄弟到过此地而得名。不难看出,赵、陶两家的关系,一度很是亲密。
或许正因为此,尹昌衡才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陶泽焜,使他能顺利进入总督府。据悉,当晚陶泽焜以侍卫管带之名查哨,给赵尔丰值宿卫的卫兵根本没防备之心,让陶泽焜很容易就混入了赵尔丰的寝室。还是这个陶泽焜,在皇城明远楼前尹昌衡主持的公审大会上,手持大刀,亲自将赵尔丰首身分离。
《清史稿》载,尹昌衡以兵攻督署,拥尔丰至贡院,尔丰骂不绝口,遂被害。
陶泽焜还有两个身份,四川总督尹昌衡护卫长,强国委员会委员。应该说,他早已是尹昌衡的人了。这一点,赵尔丰死到临头,还蒙在鼓里。
陶泽焜能如此身先士卒,勇于担当“刽子手”角色,还是令尹昌衡感动。为奖掖陶泽焜“除暴有功”,尹昌衡特地安排“骏马八匹,大轿四抬,前呼后拥,荣归故里”。
风光还未散尽,报应很快降临。听闻赵尔丰被血腥枭首,其头颅挂在树上,示众三天。已升任为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大发雷霆,特令四川陆军一个名叫周俊的师长“解决此事”。
身逢乱世,祸福难测。据载,陶泽焜及其一家老少七十余口,惨遭灭门。
7
原来赵尔丰与袁世凯是真正的儿女亲家,赵尔丰的女儿是袁世凯的三儿媳妇,而赵尔巽也是袁世凯的多年故友,赵尔巽认为三弟“既已交权,却遭惨杀”,实在狼狈与冤枉。
尹昌衡自然脱不了干系,他才是杀害赵尔丰真正的主角。袁世凯派人将尹昌衡扣押起来后,下令褫夺尹昌衡军职荣典,如果不是时任陆军总长段祺瑞出面力保,尹昌衡应该性命不保。袁世凯最后手下留情,仅以侵占公款的罪名,判处尹昌衡9年有期徒刑。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大总统,尹昌衡被特赦出狱。自此以后,似乎看穿了人生与世事,尹昌衡常以诗酒、参禅自遣,了却漫长余生。
与赵尔丰一样,尹昌衡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光绪三十年(1904),尹昌衡因就读四川第一届武备学校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留学深造,与蔡锷是校友,与阎锡山、李烈钧、唐继尧是同学。
学成回国后,因被清廷怀疑在日期间参加过孙中山的同盟会秘密军事组织未被录用。时任广西巡抚张鸣岐看他是个人才,延聘去广西桂林办广西陆军学校,校长是蔡锷,尹昌衡任教务主任。第一期招生时由他全权负责,后来成为国民党大佬的白崇禧、李宗仁等,都是他当时招的学生。
这个时候在广西官场的四川人,还有清廷翰林颜缉祜、颜楷父子,还有晚清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颜楷有个妹妹叫颜机,也是大家闺秀,看上了才貌双全的尹昌衡,颜家托骆成骧说媒,很快就订了婚约。
时年25岁的尹昌衡与同盟会走得很近,在广西待不下去后,颜缉祜便推荐给时任四川总督赵尔巽,就这样,尹昌衡回到了成都老家。
应该说,尹昌衡急于除掉赵尔丰而乱天下,莫不与他的同盟会身份有关。辛亥年十月十八(1911年12月8日)成都兵变之日,尹昌衡正式宣布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党人。
乱世迷人眼,几人能看透?年轻老沉稳重的尹昌衡,关键时刻还是没能沉住气,以致影响了整整一生。
8
平心而论,赵氏兄弟治下的四川,算得上晚清最为清明也卓有成效的黄金时期。赵尔丰自不必说,作为川滇边务大臣,他可以居功自傲,西藏平叛使英国不再觊觎,改土归流彻底改变了土司制度,西康建省无疑有政治远见……如果人们有兴趣,可以阅读一下前不久巴蜀书社出版的《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共计1193卷,在那里,留存着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赵尔丰形象。
短短四年间,赵尔巽同样政绩不凡,他奏设“经征局”负责清理财赋,四川财政大大好转;四川是多民族地区,他设“平夷局”联络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成效显著;他对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为继任者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在成都开展大规模禁烟运动,全民叫好,赢得阵阵喝彩……不仅如此,赵尔巽还设立矿务总公司、成立成都商务总会……四川近代经济十分活跃,稳步前行。
笔者以为,田闻一用小说相对超脱的表现方式,从复杂的人性出发,比较立体而客观地还原了赵氏兄弟的形象,实属难得。这无疑也是《寸步不让》值得推崇的精彩之笔。
9
近代成都的历史同中国的历史一样波澜壮阔,精彩纷呈,闻一兄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以新闻人和史学家、文学家的使命感,从不同维度记录并描绘这段历史,让后人看见并记住,仅此一点,功不可没。
闻一兄与共和国同龄,虽已步入从心所欲之年,还是激情四射,老当益壮,笔耕不辍,令人钦佩。期盼他再有佳作面世,给我们带来惊喜。
作者简介
章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第13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天府文化领军人才)入选者,第十批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出版著作20余部500余万字。代表作有《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图腾与废墟》《窄门》《甲申360年祭》等。长篇纪实文学《邓小平故居留言簿》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铜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四川图书奖一等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章夫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