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研究传承古蜀道文化——苍苍古道 孜孜以求‖​ 王永战

作者:王永战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日第6版 发布时间:2024-05-17 15:42:39 浏览次数: 【字体: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研究传承古蜀道文化

——苍苍古道孜孜以求

王永战

蔡东洲,1962年11月生,四川平昌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他研究蜀道和巴蜀文化30余年,长期从事蜀道南段的相关研究,致力于古路、古碑、古树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先后出版《三国文化历史走向》《安丙研究》等蜀道相关研究论文和著作,在蜀道、巴蜀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曾获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等荣誉。

古蜀道上,翠云廊里,古柏森森。行至剑阁柏处,眼前大树遮天蔽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一边轻抚古柏,一边介绍:“仅蜀道翠云廊段,就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两万余株。”

茫茫秦岭,山势巍峨,蜀道是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的古道。研究蜀道和巴蜀文化30余年,蔡东洲已记不清多少次走在蜀道上,探访古代遗迹。“翠云廊所属的金牛道,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映照着人们对古道古树的珍爱和保护。”蔡东洲说。

从小喜欢历史典故,逐渐投身于历史学专业和蜀道研究

青石板凹凸不平,古蜀道漫长蜿蜒。“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蜀道开通于先秦,开拓于汉魏六朝,兴盛于隋唐两宋时期,完善于元明清。”蔡东洲说,蜀道素来有“北四南三”的说法,北边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边则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其中以金牛道为主,全长600余公里。说起蜀道,一个个历史故事从蔡东洲的讲述中铺展开来……

面对苍苍古道,蔡东洲孜孜以求。“围绕蜀道的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蜀道沿线的文化遗存,如驿铺、碑刻、古树等,以及对蜀道相关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蔡东洲说,通过对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献的研究,蜀道修建发展的历史逐渐明晰,由此可窥见古代社会发展变迁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许多重要信息,逐渐勾勒出中华文明在巴蜀大地上传承发展的脉络。

生于斯、长于斯,少年蔡东洲就对巴蜀大地上的历史典故充满兴趣,每当打完稻谷,他就坐在稻草堆下,翻看历史课本。小伙伴们也喜欢坐在蔡东洲旁边,听他讲历史故事。

1981年,蔡东洲入读南充师范学院(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又攻读了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大学时期,他主修宋元史方向,了解到不少巴蜀文化和蜀道历史知识。“比如宋代的名臣安丙,在主政四川期间,就曾努力改善蜀道交通条件,方便了人员往来,对于保护蜀道有着重要意义。”蔡东洲说。

1988年,蔡东洲毕业后留校任教。彼时,由于他的导师主要研究宋史和三国历史,蔡东洲也参与其中,“很多研究工作都与蜀道研究相关。”蔡东洲认为,蜀汉的兴衰就与蜀道有很大关联。1993年,他参与出版著作《三国文化历史走向》,更深入地研究了三国历史人物与蜀道的关系。

潜心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蜀道相关史料和文化遗存

暑热炎炎,伏案写作,汗水滴在稿纸上。20多年前,在一间只有4平方米的屋子里,蔡东洲利用借来的《宋史》等复印资料和其他相关典籍资料,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写完成了一部有关宋史的著作。

为了研究宋代时蜀道的作用,蔡东洲到处搜集资料。他拿着方格纸,到一家家图书馆查文献,誊写整理了上万张资料卡片,详细记录时间、事件、出处等信息。“写作时,将卡片一一排列,一幅历史的图画就仿佛展现在眼前了。”蔡东洲回忆。

撰写古蜀道文化研究著作的过程,帮助蔡东洲系统地掌握了历史研究的学术方法。蔡东洲认为,研究古蜀道,重访历史遗迹、进行考古调查是重要一步。

蔡东洲(左一)团队在米仓道南江段进行踏查(受访者供图)

2017年的夏天,为了探究南边的几条古蜀道情况,蔡东洲带领团队沿着荔枝道重访,从四川达州宣汉县一直走到了陕西汉中西乡县。团队花了13天时间,先后经过宣汉、平昌、万源、通江等地,踏查了古蜀道沿线的竹筒沟石板道、何家坝栈道等遗迹。

在宣汉县的马渡关镇驻留,绕过大片的玉米地,在一片荒山野岭中,蔡东洲带着团队发现了不少历史遗迹。“古人经由蜀道进行文化交流,便在沿线留下了许多遗迹,这对我们了解古蜀道上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蔡东洲说。

“这两年,我们团队还研究了米仓道上的驿铺遗迹,摸清它们的分布底数及对古人通行蜀道的影响。”蔡东洲说,古蜀道设置了驿铺,为当时人们传递官方文书、服务人员通行、维护道路安全提供了便利。

此外,地方志也是研究蜀道的重要参考。蔡东洲说,蜀道沿线地区保存了大量旧志,除了铺舍、邮驿、交通等名目直接记载道路交通外,山川、城池、乡镇、公署等都与蜀道交通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艺文、金石等名目中,保留了大量诗文等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多史料。

参与蜀道保护,传承相关历史文化

走在古蜀道上,古树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蜀道两侧植树,能起到很好的表道、护路、遮阳作用。”蔡东洲说,对古树种植和保护历史的研究,也是蜀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前,剑阁柏笔直挺拔、直指苍穹,通体树高27米。“这棵古柏是翠云廊古柏中最老的一棵,树龄达2300年,”蔡东洲说,“它远看似松、近看是柏,果实也十分奇特,像松果一样。”

如今,蜀道翠云廊区域拥有自秦汉以来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四川广元剑阁县境内现存7778株,树龄大多在500年以上。

蔡东洲介绍,自秦代起,围绕蜀道进行的大规模植树有8次。历代的大规模植树,让蜀道上古树参天蔽日。“栽树是为了保护蜀道,这些树木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蔡东洲说,南宋曾发布严禁采伐四川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还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到了清代,人们还对每株古柏进行了编号。

“学习古人栽植古柏群的经验,我们也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蔡东洲说,如今,当地不仅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保护体系,还实施了“一树一人”“一树一策”等科学保护手段。当地还组织专家对蜀道沿线古树开展“体检”,通过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等措施开展复壮救护工作。

2023年12月,四川成立蜀道研究院,蔡东洲参与其中。“我们要继续围绕蜀道开展考古研究,持续传承保护蜀道的历史文化。”蔡东洲正积极参与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蜀道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继续为蜀道研究和保护贡献力量。

获得更多历史文化的滋养

一条古蜀道,连接了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也赓续了历史文化脉络。

踏查蜀道上的碑刻、驿铺遗迹,挖掘古蜀道上的文明交往历史;探寻历史人物与蜀道的关系,赋予典籍资料新的解读角度;研究古树名木,继承和发扬古人的生态保护智慧成果……通过研究古蜀道,蔡东洲不断感悟历史的厚重,获得更多历史文化的滋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古蜀道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蔡东洲等学者努力下,古蜀道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日第6版

作者:王永战(《人民日报》记者)

图源:其余未说明图源自蜀道研究

来源: 《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日第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