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漫话落凤坡‖尹帮斌

作者:尹帮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14 15:48:01 浏览次数:782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6期

漫话落凤坡

尹帮斌

德阳市罗江区西南有一条如画的小溪,名芙蓉溪。溪上有一座叫“七里桥”的石桥非常有名,人们都知道“七里长桥一洞拱”的民间传说,但实际桥长不过20米。为什么叫七里长桥呢?原来古时人们南走古驿道至成都,以此桥为起点,翻越鹿头山,至庞统祠有七里之遥,故名。著名的落凤坡就在七里山道的中点。20世纪30年代,新闻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写道“庞统被射死的落凤坡,就在绵阳到成都中间的德阳县境内”(新华出版社,1980年)。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这段山坡呼为落凤坡的呢?

坡上的古驿道旁立着两通石碑,一通是今人1989年立的尖头碑,碑中隶书阴刻“落凤坡”3个大字;一通是清同治七年(1868)罗江知县梁绶祖立的方头碑,碑中楷书阴刻“汉靖侯庞凤雏先生尽忠处”11个大字,两侧有数百字的小楷碑文,记叙立碑缘由。因日久风化,碑文每列末一字或二字已不能辨识,此碑类似于今之文物保护碑,亦可考证落凤坡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现抄录如下:

此地古之落凤坡也。山上有一土堆,父老相传为汉庞靖□□难权瘗之所。后武侯定蜀,乃迁于白马关靖侯祠后,春秋祀□,皆在其地,此乃空坟而已。然当时事起仓卒,□地掩埋,亦不□,谓非靖侯之遗迹也。今官绅士民等,买此山以作义地,于土□之前后左右量势各除留数弓,禁止进葬樵采,以表忠烈,即以□志古迹焉,谨志。

知罗江县事梁绶祖三亭氏立

大清同治七年岁次戊辰菊月

这是遗留在落凤坡区域内唯一的直接记载落凤坡的实物资料。山上土堆即庞统血坟(现为罗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西距古驿道约50米,为一直径10米,高3米的土冢,原来周围有7株古柏,后相继枯亡。罗江知县梁绶祖在土堆四周依地势划定范围,予以保护,以表达对庞统“忠烈”的敬意。

我们还可以在地方志中发现一些线索。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版《罗江县志·古迹志》中,有落凤坡条。

古落凤坡:县西十里。《秦蜀驿程后记》:落凤坡上有诸葛公庞靖侯祠,祠毁于献贼,唯祠门石狻猊尚存其一,碑题汉代龙凤二师祠。又有古落凤坡碑,今名白马关。

《秦蜀驿程后记》是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的作品,记述其“奉命典四川乡试,又奉命陕西四川祭告西岳”等事迹。此书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上所见所闻,涉及当时民间风土、历史人文,极具资料性。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人,清初杰出诗人。在赴成都途中,他拜谒落凤坡上的庞统祠,写下二首诗,其后人王翱“刊入石以为访古之一助”,现诗碑嵌于庞统祠栖凤殿之东壁上,题目是《落凤坡吊庞士元(二首)》:

(一)

白马关前夜雨凉,断碑空在汉祠荒。

一群鹦鹉林间语,似忆当年孤凤凰。

(二)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问江村。

何如但作冥鸿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庞统祠内还有一通明代诗碑,保存在庞统祠东碑室内,是明万历年间进士、龙安府知府林有麟的作品,题目是《过落凤坡吊庞士元先生》:

(一)

隆中一望气嵯峨,策马来经落凤坡。

五色好云犹散采,千寻高桧似照窠。

野花曲涧流月古,闲鸟空山有咏歌。

愧我庸骀经百里,驰驱虑恐负山河。

(二)

岷山涪水是回纡,千古高风识大儒。

雪护鹿门谁为伴,霰明襄池空如图。

草庐事业真龙伏,水鉴采韵得凤雏。

万里过公埋骨处,一时把酒捣踌蹰。

林有麟诗碑是罗江地区已知的有关落凤坡的最早实物资料,距今已400余年。那么落凤坡是否从这里算起呢?

庞统死在雒城(今广汉市),是不争的史实。《三国志·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攻雒城前与刘备换马,在落凤坡中张任埋伏,则完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创造,庞统形象因此而更加丰满,落凤坡则闻名遐迩,蜚声中外。

笔者回顾《三国演义》的演变历史,借以寻找落凤坡得名的源头。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三国演义》形成的基础。三国故事经过几百年的广泛流传,到宋代逐渐成熟起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三国故事话本,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书中尚未提到庞统落凤坡中伏而亡的情节。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元末明初伟大的小说家罗贯中。他在人民群众长期的创作基础上,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斗争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编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皇皇巨著。

谶纬是两汉时期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和征兆。纬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曾风行于整个古代社会,尤其在东汉三国时期。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把袁术弄得头脑发热,当起“皇帝”来;“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预言董卓将亡;“三八纵横,黄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预言夏侯渊将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这样的谶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俯首可拾。

为说明庞统之死是天意,无法改变,罗贯中充分运用谶语来构思情节,表现人物,甚至虚构地名。在《三国志通俗演义》13卷中,作者单列一节,题目是“落凤坡箭射庞统”,以表明天意,表现庞统忠义。庞统在入川前,即有谶曰:“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暗示庞统将在西川遇难。在攻雒城途中遇张任埋伏时,新降军士告诉他“此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应吾休矣!”庞统的话和谶语前后呼应,一代英雄,从此命殒西川!“落凤坡”因验证了谶语而让人印象深刻。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一出,官绅士民,乃至皇室贵胄,纷纷阅读。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下,自然有人关心起落凤坡来,与诸葛亮齐名的庞军师究竟在哪里遇难的呢?

庞统遇难雒城,刘备将之葬于鹿头山,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可信。鹿头山是拱卫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北距雒城只有数十公里,前滨绵水(绵远河),后接涪城(绵阳),形势险要。宋代陆游入川,曾有《鹿头山过庞士元墓》诗:

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说明至少在宋代,庞统祠、墓已是蜀中名胜。但熟读《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们,却宁愿相信庞统死在落凤坡,因此他们要寻找一处与演义描述相吻合的地貌,命名为落凤坡,以表忠烈,以寄哀思。恰好鹿头山北有一长坡,西五六里外有一沟谷,于是,“落凤坡”“换马沟”即诞生了。清乾隆年间罗江县令杨周冕觉得还不过瘾,又在县城北修“金雁桥”“张任墓”,形成独具罗江特色的三国文化。

“落凤坡”从文学作品的虚构到正式诞生,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至少有600年历史。以后,人们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创作了不少有关落凤坡的艺术作品。京剧和川剧都有《落凤坡》的剧目、剧本,川剧《落凤坡》常常是剧团三国戏的保留节目。文人墨客途经庞统祠、落凤坡,留下大量的诗文。在庞统祠的东西碑室及栖凤殿里,有20多通诗碑、题刻,其中有林有麟、王士祯、寿经道人、杜兰、江万森、刘侗、李光汉等人的作品。罗江本土著名学者、诗人、戏曲理论家李调元也留下不少在落凤坡、庞统祠凭吊先贤的诗词。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尹帮斌(德阳市罗江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