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初唐四杰”的成都岁月‖许永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31 14:42:42 浏览次数: 【字体:

“初唐四杰”的成都岁月

许永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并称“初唐四杰”。有意思的是,这“四杰”都有来成都游历创作的经历,正印证了“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

成都的历史古迹、山水和美景为他们的诗文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也留下了平生最难忘的经历。

王勃:才子居天府,愿展当仁笔

图源:天府文化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 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仕途上遭到了重重一击。这一年,二十岁的王勃因《檄英王鸡》一文,惹怒唐高宗,因担心会引起王子内部的斗争,王勃被“斥出王府”。

作为一名“失业青年”,王勃作出了人生一个重大决定,前往蜀地游历散心。669年五月,王勃从长安出发,开启了他在四川大约三年的游历。

入蜀途中,沿途的山川触动了王勃对故乡的迢递相思和忧伤苦闷,但苦闷的心情随着蜀地独特的山川风景发生了改变,对路远路险的担忧开始转变为对山川秀美的称赞,既然已离开京城,家乡也远去,何不放下心情慢慢欣赏山川美景?

王勃以悠哉闲适的心态游历蜀地山川,自编《入蜀纪行诗三十首》,在《入蜀纪行诗序》中他说道:“嗟乎!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无情哉?爰成文律,用宣行唱,编为三十首,投诸好事焉。”这是全唐诗中第一篇在题目中直接写有入蜀诗的诗序。

明月峡栈道(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入蜀后的王勃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依靠成都的乡亲和朋友接济,过着流浪的生活。第二年,也就是670年秋天,王勃遇到了最亲密的朋友薛华(即薛曜,字曜华),薛华的祖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

此时的薛华正要返回长安,孤身漫游蜀中与友人再次相逢,却伴随着又一次的匆匆别离,王勃潸然泪下写了《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惟有泪,还望独潸然。

锦江明月沉江,秋风吹拂河水,在送别中苦闷的情感宣泄而出。

作为一代才子,王勃自幼博览群书,对成都的历史文化相当了解。每到一处,成都的历史和现实,书本中留下的记忆和亲见的景观,交相辉映,使他产生微妙的感受,笔锋深入历史的底层,勾勒出一幅时空跨度极大的画面,具有深沉的沧桑之感。

武担山,成都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名胜古迹,位于今成都的北较场。在《晚秋游武担山寺序》中,王勃写道:

“若夫虎丘仙镇,吴王殉殁之墟;骊桥崇基,秦帝升遐之宅。虽珠衣玉匣,下贲穷泉;而广岫长林,终成胜境。亦有霍将军之大隧,回写祁连;樗里子之孤坟,竟开长乐。岂若武担灵岳,开明故地,蜀夫人之葬迹,任文公之死所。岗峦隐隐,化为阇窟之峰;松柏苍苍,即入祗园之树。”

序中列举了吴王葬于虎丘,秦始皇葬于骊山,霍去病墓前陈列的是祁连山景观,樗里子墓地竟是汉代长乐官所在之处等历史名胜的嬗变,将眼前的武担山置于后浪推前浪的历史长河之中,充满沧海变桑田的感慨。

旅居蜀地,王勃的散文风格发生了转变,进入了成熟阶段。

成都武担山(图源: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

670年秋及671年春,王勃应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崇义、司马宇文纯及九陇(今彭州)县令柳明之邀,几度前往彭州游玩,作有《益州夫子庙碑》《春思赋》等名篇。

《春思赋》序文说柳公与他同乡流落在外,王勃与之 “高谈胸怀颇泄愤感”。异地逢同乡的亲切与绝美的山河春色引发他心中的苦闷。他说自己是 “耿介之士”。王勃化用《楚辞》“独耿介而不随兮”句,自比于屈原,“受天地不平之气”,遭受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苦闷和感伤在胸中郁结,无处发泄,只好借助文字略微安慰自己饱受摧残的心。“下情放公侯,屈色放流俗”,点明他“不平之气”的来源是那些达官贵人。下文直接引用屈原“目极千里伤春心”,说明创作缘由是“析心之去”,抒发对不公待遇的不满和苦闷。

彭州美景(图源:品鉴彭州)

671年夏,王勃动身返回长安,留在成都的诗作达13篇。

在蜀中约三年的生活,王勃远离宫廷,被蜀地山川的壮丽迷住,他以广阔而雄伟的自然山水题材作诗,抒发羁旅行役之情,如青峰明月一样自然,为初唐诗歌的转向带来了契机。

卢照邻:两入成都境不同

图源:成都发布

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到咸亨二年(671年)十年间,“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约635~689)多次往返成都,留诗50首,是初唐文人之中第一位在成都留有大量诗歌的文人。

在成都,卢照邻遍览名胜,感受当地民风民俗,对成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政治失意、远离故乡,又使得他的入蜀诗充满着落寞、孤寂之情。

661年,26岁的卢照邻奉命来到成都为益州长史乔师望的文集作序。乔师望是邓王的姐夫、驸马都尉。卢照邻十分仰慕司马相如,千里迢迢来到成都后,一天傍晚他来到司马相如的纪念地琴台故宅,提笔写下:

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

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

庭院古色古香,池榭亭台宛然如故。此时,云朵飘动,好似作赋的司马相如;月上树梢,好似听琴的卓文君。然而相如文君的故事已过去了八百年,传说美好,实景却让人神伤 “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偶尔的莺啼声让故宅更显寂寥。

因纪念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传奇爱情而命名的琴台故径(图源:四川文旅厅)

卢照邻凭吊了文翁讲堂,歌颂文翁兴教化民的业绩: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位于成都北门武担山的石镜寺,是卢照邻寻访的另一处古迹:

古墓芙蓉塔,神铭松柏烟。

鸾沉仙镜底,花没梵轮前。

铢衣千古佛,宝月两重圆。

隐隐香台夜,钟声彻九天。

在给乔师望的文集作的《驸马都尉乔君集序》中,卢照邻从周文王、孔子以来的文化兴衰起笔,周室衰落,礼崩乐坏,到战国时代,诸侯残杀,天下变成战场,到秦灭六国,废先王之道,代以愚民之政,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对于往昔周代礼法主导的天下最终成了豺狼之国极为沉痛,全文境界格调自非一般文士所能及。

662年暮春,卢照邻返回长安。

麟德二年(665年)5 月,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邓王去世,卢照邻写了千字诗表达了自己的惋惜之情。离开邓王府后,卢照邻又调为益州新都(今成都新都区)尉。

新都桂湖公园(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卢照邻一直认为自己身在邓王府,前途一定会光明。没想到最后却落得新都尉的结果,空有一身才情,无处报国。

在新都县尉任上,卢照邻过得很不开心,他以鸟自喻,写下《赠益府群官》。详细叙述了在新都做官的经历,表达自己卓尔不群、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这只来北燕,来自幽州范阳,卢照邻的家乡。这只飞鸟抵达巴蜀,孤独地在剑门上栖息,盘旋在岷山,气宇轩昂,古貌古色,有着与其他飞鸟不同的鸣叫声;它志向高洁,希望能高举万里,不愿同流合污,既想获得较好的礼遇俸禄,又想保持高洁的节操。但智慧大德之人却不邀请他,而愚笨的“我”又不屑一顾。眼看岁华将晚,“我”想要离蜀经洛阳而回故乡,但“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只能无尽地思念故乡。卢照邻向益州群官发出求助:谁能够给我方便,助我直飞苍穹,回归故乡?

新都属益州府管辖,卢照邻少不了与官场同僚应酬唱和,他常常往返于新都与成都之间参加益州府的重要活动,闲暇之余也会游览成都等地的名胜古迹。

《赠益府裴录事》就是写给益州府一位姓裴的官员,表达即将岁暮,诗人在孤独中对友人的怀思之情:

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

长歌欲对酒,危坐遂停弦。

停弦变霜露,对酒怀朋故。

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

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

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

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

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

长歌、弹琴、对酒,皆不能排解孤独的卢照邻对友人的思念。看到月亮发出的幽光、听到鸿雁南飞的鸣叫,感慨鸿雁不能传书、月光不能共赏。青山遥遥、云路漫漫,离别的忧愁、对友人的思念,使“我”双鬓变白。

“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关山悲蜀道,花鸟忆秦川”(《寄赠柳九陇》),柳九陇,即九陇县令柳明。借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远客西蜀,孤独悲苦的心情。

此外还有一些寄赠诗,或以“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抒写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或以“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感叹险恶的处境;或以“安知倦游子,两鬓渐如丝”,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667年正月十五。成都照例举行盛大的上元灯会,是夜灯火如繁星落地。卢照邻从新都过来一饱眼福,工笔彩绘地写出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盛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成都灯会美景 (图源:“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号)

咸亨二年(671)春末夏初,卢照邻因病卸任新都县尉离蜀北返。此时的卢照龄已对蜀地风景秀丽,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与蜀地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了念念不舍之情: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

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

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

一去仙桥远,还望锦城遥。

离开升仙桥后,仍不断回望渐渐远去的成都,对蜀地的依依不舍之情,语浅情深。

骆宾王:为被弃女子代言

图片来源:央视《千秋诗颂》

骆宾王是唐初四大诗人之一,他最有名的诗歌即童年时所作的《咏鹅》,脍炙人口,流传甚广。骆宾王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中,备尝“乌裘十上还”“虽文阙三冬,而书劳十上”的辛酸。

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请骆宾王写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即《讨武曌檄》,连声讨的对象武则天都佩服不已,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

麟德元年(664年)冬,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为了讨好皇帝,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一篇歌颂皇帝功业的文章。

骆宾王写了《请陪封禅表》,把皇帝吹捧了一番。唐高宗李治一看,龙颜大悦。于是,骆宾王就凭这篇文章被封为奉礼郎。可是,在这个职位上没干多久,就改任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可能因为个性太强,得罪了人,结果被贬谪,从军西域,常年在边疆戍守。

35岁这年,骆宾王来到成都,做过幕僚,参与过平叛。但更多的是尽情畅游秀美的峨眉山、诸葛亮的八阵图遗址、李冰父子领导修筑的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和卓文君的酒肆……

骆宾王的人生,极具传奇性,闻一多先生说他是“教历史上第一位英威的女性破胆的文士,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以长达700言的篇幅为女道士王灵妃代言。

道士一众本为道教修行中人,然道士李荣和女道士王灵妃因爱慕生情忘掉了道门的清规戒律而同居生活。后来李荣不辞而别,一个人来到了成都,留下王灵妃一人空床独守,双枕孤眠。骆宾王到了成都后得知李荣也在成都,代王灵妃写下此诗以赠薄情郎李荣。

此诗以抒情见长,情到深处直抒胸臆,一如王灵妃本人在倾诉二人从相爱到相分的爱情始终,把李荣和王灵妃的爱情纠葛,将李荣始乱终弃、道貌岸然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

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图源:成都发布

《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是骆宾王代郭氏答卢照邻之作。卢照邻在咸亨年间曾为新都尉, 其间与平民女子郭氏相爱。郭氏亦对其极为眷恋,然卢照龄离开成都回到洛阳之后杳无音信,致使郭氏望穿秋水,肝肠寸断。骆宾王出塞西蜀归返成都后遇到郭氏为其真情所动,代其写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一诗。

该诗代郭氏陈述自己对卢照邻的一番深情:

“倒提新缣成慊慊”化用汉乐府《上山采蘼芜》“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之意,来诉说自己作为弃妇的不甘。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则是把郭氏一人独守分别后的,因思念而悲鸣和肠断的深情推到极致。

“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则是对想象中“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行径予以痛斥,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所受到的不公命运进行了“莫言”式的考问。

需要指出,卢照邻离开郭氏离开成都后,就疾患缠身、生不如死。骆宾王代郭氏答卢照邻一首, 如为卢照邻所见定为其心间最好的安慰。这里似乎有冤枉卢照邻为薄情郎的误会,即便误会为真,骆宾王为郭氏作诗以打薄情郎之举亦为真。

杨炯:贬谪离乡困蜀中

图源:成都晚报

“初唐四杰”中,杨炯是最后一个入蜀的。杨炯,从小聪明博学,擅长著文,人称“神童”。

唐光宅元年(684年),杨炯因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兵败被杀,受到牵连,杨炯进入权力核心的机会变得更为渺茫。唐垂拱元年(685年),杨炯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带着羁旅怀乡的哀愁和对于前路未知的忧思,杨炯满怀心事踏上了前往梓州的路途。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从“鼎邑”直接贬到“金墉”,回望都城不忍离去,无可奈何奔赴边城。想到“路途盈千里,山川亘百重”,所到之处远隔千余里,山重水复,人烟荒芜,心生畏惧悲戚。杨炯嗟叹命途多舛、时运不济、抱负难施。

此番境遇下,“我”早已没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的雄心壮志。远离故园,听耳畔风声凛冽,看天际白云翻滚,逆境之中只能以“亭亭山上松”自勉。客居他乡,没有挚友、琴樽解忧,只好“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任由思乡之泪独自流淌。

在他之前,“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先后在蜀生活过。高宗仪凤三年(678 年),温江县令任晃去世,还在京城的杨炯有感任晃生前政绩,虽品秩不高,却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姓拥戴,为任晃墓前石碑写了神道碑,称誉任晃,表彰孝悌忠信之人:“……国富人安,时听中和之乐……劝农桑,省徭役,恤鳏寡……”(《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王勃在成都期间曾经为九陇县撰写过碑文,与九陇接壤的新都县仰慕杨炯的名气,派人赴京邀请他为新都的孔庙撰写碑文,杨炯在近四千字的碑文《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中说:“……机衡莫测,下问书生,远近未知,来求小子。当仁不让,思齐于上古之名;游圣难言,有愧于中郎之石……”以宏阔深邃的眼光,崇敬景仰的笔调,讴歌孔学建立以来,在历代的文化发展与教育事业中发挥的意义与历史价值,气势恢宏。

唐高宗时大举崇儒,提倡教育,下诏“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成都兴建孔庙特别多,新都县孔庙就是那时候重建的。

据记载,新都孔庙殿堂高筑,红墙黄瓦,雕龙巨柱,角檐翼然高啄,宝顶直刺苍穹。大成殿脊披红瓦,飞檐凌空,巍峨壮观,鼓乐亭、泮池、戟门、启圣宫、尊经阁等巍峨壮观,规模宏大,与同一时期所建的彭州孔庙并列为蜀郡两大学宫。

20世纪初,成都府文庙大成殿,可通过此图遥想新都文庙盛景 (谢阁兰 摄 杨显峰 供图)

碑文中“龟城蔼蔼,焕繁霞于百尺之楼;蛟浦澄澄,洗明月于千秋之水。文翁旧学,日往年归;刘禅平堂,烟荒雾惨。武侯龙伏,犹观八阵之图;壮士弛崩,仍辨五丁之石。左巴右獠之胜域,陆海三江之奥壤。”描绘了其所见的成都壮丽景象。

垂拱四年(688 年),杨炯任职期满,经三峡离蜀,结束了蜀地近四年的宦游生活。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