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黄帝名号的由来

作者:王震中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30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4-03-30 15:12:09 浏览次数: 【字体:

王震中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30日 11版)


图一:天黾与天兽族徽(A天黾,1-6天兽) 作者提供



图二: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的蛙纹(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 ②甘肃师赵村遗址出土) 作者提供


黄帝名轩辕,又称为有熊。黄帝、轩辕、有熊的名号是如何来的呢?黄帝名号的由来涉及黄帝究竟是人还是神的问题。这里我们先从“黄帝”一名说起。《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论衡·验符篇》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故轩辕德优,以黄为号。”这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土德”来解释黄帝名号的来源。中国古代五行最盛行的时期是战国,从战国到秦汉,“五德始终说”政治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和王充用土德来解释黄帝名号的由来,是不难理解的。但黄帝及其所在的时代远在远古,此时还没有五行的说法,所以黄帝因土德之瑞得名不足为据。

在先秦文献中“黄”与“皇”可通用。例如,《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听荧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以下简称《经典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又《庄子·至乐篇》曰:“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皇帝之道,……”《经典释文》:“皇帝,谓三皇五帝也,司马本作黄帝。”《吕氏春秋·贵公》:“丑不若黄帝。”毕沅校曰:“黄帝,刘本(明刘如宠本)作皇帝,黄、皇古通用。”《易传·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风俗通义·音声篇》作“皇帝”。可见黄帝与皇帝通用的例子甚多。而在《尚书·吕刑》中“黄帝”乃皇天上帝,如《吕刑》说:“蚩尤惟始作乱……皇帝清问下民……”又曰:“上帝监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依据这些文献中黄帝与皇帝通用的例子,当年古史辨派主张黄帝是神而不是人。在“黄帝”与“皇帝”相通用的例子中,也有“皇帝”写作“皇天”的例子。如西周青铜器铭文《师訇簋》有“肆皇帝亡斁”语句,《毛公鼎》有“肆皇天亡斁”语句,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指出二者“语例全同,知古言皇帝即皇天”。但也有许多先秦文献说黄帝是人,例如《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从文献来看,黄帝既是神又是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从远古开始,人名、族名、图腾名、神名就可以同一。就神名而言,黄帝之所以与皇天上帝之皇帝相同,缘于“天”是黄帝族最重要的图腾。我们知道黄帝姬姓,而在周代的青铜器铭文中以“天”为族徽者也是姬姓。邹衡先生在《论先周文化》中说他曾找到有这样族徽的铜器50余件,其中《天姬自作壶》“可以证明天族是姬姓”(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所以,“黄帝”即“皇天上帝”亦即“天帝”,它来源于以天为图腾。

“轩辕”一名也来自图腾名。郭沫若曾依据《国语·周语》“我姬氏出自天鼋”,指出铜器铭文中的族徽铭文(图一:A)可释为“天鼋”,就是轩辕黄帝之轩辕(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卷1,《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4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页)。后来,于省吾把它释为“天黾”,黾是青蛙,鼋是龟鳖(于省吾:《释黽、黿》,《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2005年,第2-3页)。现在学者们多遵从于先生释读为“天黾”。我认为,就字形而论,应释为“天黾”,但“天黾”之“黾”与“天鼋”之“鼋”在读音上可通假。“黾”(发音即“渑池”之“渑”)字古音可归入元部韵,与“黿”字古音为元部韵相同,叠韵可通假,因而“天黽”与“天鼋”乃一声之转。因为发音上的通假,周人把“天黽”写作“天鼋”,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写作“轩辕”,都是通假的缘故。这样,天黾族徽即轩辕黄帝之轩辕。这个族徽可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蛙形纹样(图二)相联系,是黄帝族在仰韶时代的图腾艺术表现。

黄帝又号称有熊氏,有熊一名也来自黄帝族的图腾名。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也许有人认为《帝王世纪》是西晋时期的书,不足为据。但是《史记·五帝本纪》和《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作战时,曾用了以兽为名的六支不同图腾的军队:熊、罴、貔、貅、豹、虎。这六支以图腾为名号的军队以熊为首领,“有熊”是这些图腾的概括或代表,所以《帝王世纪》说“黄帝有熊氏”是有依据的。此外,《庄子·徐无鬼》说:“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具茨山就在今河南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由此也可证黄帝族后来来到了中原腹地。有熊氏也可以在青铜器上找到其族徽铭文。邹衡提出“天兽”族徽(图一:1-6),即在“天”字图形之下铸有各种兽类图形的铭文,他联系《史记·五帝本纪》和《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黄帝率领以熊图腾为首的六支军队与炎帝作战的史实,认为这些天兽类族徽是与黄帝有联系的(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13页),即青铜器铭文中的天兽类族徽是由黄帝族中以兽为图腾转化而来的。

黄帝号称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既以天为图腾,也以青蛙(天黾)和熊罴貔虎等(天兽)为图腾。究其原因,是因为“黄帝”也代表一个族团。如《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祺、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二十五宗、十二姓显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氏族,而属于一个部族。在这个部族中,有的首领以天为图腾,有的首领以天黾(青蛙)为图腾,有的首领以天兽(有熊等)为图腾。图腾(Totem),意为“我的血亲”,表示其个人和本族由何而来,并转而成为其名号或标志,是人类学中许多土著民族较为广泛的一种现象。我曾提出氏族图腾是由氏族酋长的个人图腾转化而来的,这些图腾还可以进而转化为部族宗神,黄帝族与周人乃一个族系,其依据:一是黄帝与周人同为姬姓,即同一个姓族;一是《国语·周语》有“我姬氏出自天鼋”的说法,此“天鼋”即“天黾”亦即“轩辕”,三者都包含有“天”图腾在内,而周王称天子,即天的儿子,其渊源也是来自以“天”为图腾,所以西周以天为至上神,也是由此而来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可以同一。

总括上述,关于黄帝名号,从文献看,有“黄帝”“轩辕”“有熊”;从族徽的视角看,有“天”“天黾”“天兽”等。在“天”“天黾”“天兽”之中,“天”是共同的;在“黄帝”“轩辕”“有熊”之中,“黄帝”是共同的。从这两个方面的共同性出发,我认为,对于黄帝族而言,“天”是总名,“天黾”和“天兽”可以包括在“天”之下,这与春秋战国以来“黄帝”是总名,“轩辕氏”和“有熊氏”是其别名一样。与此相关联,春秋战国时期在华夏民族融合加深的情况下,“黄帝”一名既可与“皇天”“皇天上帝”“天帝”相通,亦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初祖,还成为春秋战国华夏民族的共同标识。上述认识是把各方面的材料和现象融会贯通的结果,黄帝名号的由来及其意义也就清晰起来了。

(作者:王震中,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30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