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朱德诗词赏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23 14:40:28 浏览次数: 【字体:

朱德诗词赏析

其一

飒飒秋风动上林,神州大陆气森森。

空间航艇如星布,海外风烟蔽日阴。

国体造成机械体,天心佑启自由心。

征衣欲寄天涯远,思妇何须急暮砧。

其二

传遍军书雁字斜,誓拼热血铸中华。

悲秋客忆重阳节,起义师乘八月槎。

燕池荡平鞭索虏,神州开辟种黄花。

秋光未尽风烟尽,鼓角声中半是笳。

其三

重光祖国借余晖,万众同心用力微。

毳幕腥膻终寂寥,汉家子弟尽雄飞。

喜当年富兼身壮,时正秋高又马肥。

戎马少年半同学,倾心为国志无违。

其四

筹安客意住龙头,惊起神州肃杀秋。

四野萧萧风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

强梁子弟三乘马,大好河山一泛鸥。

回首剧怜民国土,几希幻作帝王洲。

其五

蓬莱昕夜觅仙山,堪笑贪夫转念间。

信有佳兵来北地,那知国士出南关。

言犹在耳成虚誓,老不悲秋亦厚颜。

报国归来天欲暮,笑看北地废朝班。

其六

成败兴亡一局棋,金根不让实堪悲。

相争权利皆新法,竞窃功名胜昔时。

余子称雄嗟分小,布衣高位惜官迟。

金龙不蛰秋江热,捷足天门太不思。

其七

中原未定漫言功,私幸英雄入彀中。

义举辉煌诩仁术,春光灿烂倏秋风。

气嘘紫极燕云黑,血映征衣蜀水红。

正气人催天不灭,芦中人困有渔翁。

其八

博得勋名万古垂,轰轰烈烈不逶迤。

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

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

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

赏 析

这组七律作于1919年,朱德时年33岁。这是作者用杜甫《秋兴八首》的韵而作的一组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壮年时代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朱德长征到达陕北后留影(图源:解放军画报)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飒飒秋风动上林,神州大陆气森森”,通过对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护法运动的整体氛围;“空间航艇如星布,海外风烟蔽日阴”,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感觉到海内外护法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好形势;“国体造成机械体,天心佑启自由心”,则强调了自由、民主思潮之不可阻挡和压制;“征衣欲寄天涯远,思妇何须急暮砧”抒发了诗人对共和必然战胜专制的豪迈展望。这一首诗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国体造成机械体,天心佑启自由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泸州,在仲秋时节,回忆起当年自己在云南昆明参加辛亥革命的情景,上应第一首。“传遍军书雁字斜,誓拼热血铸中华”,写出当年热血沸腾、投身革命的激情;“悲秋客忆重阳节,起义师乘八月槎”,在诗意和诗的结构上都是一个过渡,过渡到对几年前革命活动的追忆;“燕池荡平鞭索虏,神州开辟种黄花”,则是作者和战友对推翻清朝贵族专制统治,对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的自信与向往。黄花,就是菊花。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作《题菊花》一诗,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自此之后,菊花就成为自由的象征。最后两句,“秋光未尽风烟尽,鼓角声中半是笳”,侧重写狼烟散尽,可是笳声呜咽;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护国战争虽取得了胜利,但全国很快陷入军阀混战之中。诗中的“悲”字,是此诗的“诗眼”。透过这个“诗眼”,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1916年,朱德驻泸期间留影(图源:《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第三首,回忆诗人和战友积极参加昆明起义的情景,是第二首的延伸。“重光祖国借余晖,万众同心用力微。”余晖,日落后,天空中的大气所发散出的短暂光辉。这一句点明时间。“毳幕腥膻终寂寥,汉家子弟尽雄飞。喜当年富兼身壮,时正秋高又马肥。”中间两联,写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豪情,语言上显得洒脱、自如。“毳幕腥膻”代腐朽的封建统治,“年富身壮”写诗人和战友的神采,褒贬溢于言表。秋高马肥,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人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责前约。”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其外市,则西至安集延、伊犁、哈密、喀尔喀,东至黑龙江,秋高又马肥,被罽捆货而至。”诗中仅仅取其“正是活动季节”之意。

第四首,回忆袁世凯复辟之时风雨如磐的黑暗局势。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筹安客”们的奔走、撺掇,袁世凯的黄粱美梦,使得神州大地四野萧萧、风雨急骤,中原黯黯,鬼神发愁,中国陷入封建复辟的空前危险之中。“强梁子弟三乘马,大好河山一泛鸥”一联,“三乘马”写出了所谓“筹安君子”踌躇满志的小人嘴脸,“一泛鸥”出自杜甫五律《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出了共和志士在革命低潮中的孤独与苦闷,它们构成了一组互为对照的意象。“回首剧怜民国土,几希幻作帝王洲”,则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成果毁于一旦的痛惜。

第五首,嘲笑复辟的袁世凯,讽刺一班恬不知耻、追名逐利的政客之可悲下场,表达自己护国功成报国归来的欣慰之情。“蓬莱昕夜觅仙山,堪笑贪夫转念间”,袁世凯朝思暮想篡夺革命果实、当皇帝,就像秦始皇派人去海外寻觅蓬莱等仙山和长生不老药一样。可惜,美梦难成。一个“笑”字,是此诗的“诗眼”,诗人爱憎之情,就体现在这个字眼上。“言犹在耳成虚暂,老不悲秋亦厚颜”,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信誓旦旦永绝帝制,谨守宪法。但不久他就厚颜无耻自食其言。国士,指蔡锷等护国军将士。“报国归来天欲暮,笑看北地废朝班。”朝班,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又称朝列、朝次、朝序、朝伦、朝部。袁贼恢复帝制,遭到全国军民的反对,在绝望中死去,而追随袁贼的一班“功臣”也就不得不废弃了“朝班”,成为历史的弃儿。

第六首,“成败兴亡一局棋,金根不让实堪悲。”首联中,诗人感叹成败兴亡,世事如棋,对帝位之争,感到悲哀。“相争权利皆新法,竞窃功名胜昔时。余子称雄嗟分小,布衣高位惜官迟。”中间两联,说明了作者和战友起而抗争,是为了新法的贯彻与落实;叱责了一帮竞窃功名、僭号称雄的政界、军界政客的非分之想;惋惜岁月如流,人生易老,担心自己不能为国、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尾联“金龙不蛰秋江热,捷足天门太不思”,由天气而及时局,对军政“要人”们热衷于封建复辟、封建割据,表示深深的不解与极大的轻蔑。

第七首,回忆袁世凯称帝前后袁贼得意忘形,回顾护国军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军事行动。1916年元旦;护国军在昆明举行誓师大会,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叛国称帝”等十九大罪状。然后挥师北伐,一路由云南直接进入四川,直取叙州(今四川宜宾);一路由云南宣威经贵州毕节入川,取道叙永(今四川永宁)进攻泸州。护国军讨袁的消息传到北京,袁世凯极为震动,立即成立“征滇临时军务处”,任命曹锟为川湘两路征滇军总司令,张敬尧为前敌总指挥,督率各部从湘西和川南向护国军进攻……泸州棉花坡战役后,护国军从纳溪退出,张敬尧等人当天就以特急电向北京政事堂等告捷,使得袁世凯对形势作了十分乐观的估计。他在3月9日的命令中说:“现叙州已经克复,纳溪大股悍寇亦经溃败,当不难指日荡平。”这就是首联“中原未定漫言功,私幸英雄入彀中”所指的史实。一个“漫”字,一个“幸”字,写出袁贼的得意与骄狂。“英雄入彀中”,用典贴切。“义举辉煌诩仁术,春光灿烂倏秋风。气嘘紫极燕云黑,血映征衣蜀水红。”颔联写起义军虽经历了一点曲折,但因深得民心,故而势如破竹,“春光灿烂”。颈联写由于义军的血战,使得身居紫禁城的袁世凯气喘吁吁,不堪重负。“红”,状义军之血战,志气昂扬;“黑”,摹袁贼之气馁,神浊气晦。用词形象、生动,而笔端带有作者的爱憎情感。孟子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文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作者尾联“正气人催天不灭,芦中人困有渔翁”,写出起义军怀浩然正气,得民众之助,同时表现了作为带兵军官的自己率部作战、无坚不摧的自信。

第八首,“博得勋名万古垂,轰轰烈烈不逶迤。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首联和颔联,表现了诗人以功名自许、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颈联“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表现出作者决不随波逐流的鲜明态度;“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尾联表达了作者像松柏一样坚贞和他正直撑天、立志不移的决心。结句“岁寒劲节”的松柏,“正直不移”的宣言,树立了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这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首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回忆自己参加的革命斗争为线索,以忧念时局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对护国战争的充分肯定、对复辟倒退的猛烈鞭笞、对封建政客的无情讽刺为基调。其间穿插有“飒飒秋风动上林,神州大陆气森森”的阴霾,有“燕池荡平鞭索虏,神州开辟种黄花”的豪迈,有“喜当年富兼身壮,时正秋高又马肥”的昂扬,有“成败兴亡一局棋,金根不让实堪悲”的感叹,有“正气人催天不灭,芦中人困有渔翁”的自信。

1960年3月9日,朱德委员长偕夫人康克清赴蓬安、营山、仪陇视察。这是朱德到故乡仪陇县马鞍镇朱家大湾时的情景。

汉代《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以说,这组诗是正当壮年的作者远大志向与抱负的真实写照,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朱德故居管理局

供稿:仪陇县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