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胸有成竹”的大诗人文同‖刘永

作者:刘 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22 13:34:28 浏览次数:902 【字体:

“胸有成竹”的大诗人文同

刘 永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文湖州,北宋著名诗人、大画家。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二十日,生于梓州永泰县新兴乡新兴里(今盐亭县永泰镇文同村)一个三代“儒服不仕”以农为业的书香之家。其先祖乃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33岁的文同上京考中进士。他终于“振缨效王官,释耒去乡县”。入仕后,先后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军事判官,静难军(今陕西彬市)节度判官,通判邛州、汉州(今四川广汉),知普州(今四川安岳)、陵州(今四川仁寿)、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洋州(今陕西洋县)等府州。朝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集贤院校理。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正月出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上任途中,卒于陈州(今河南淮阳市),享年63岁。

文同画像

写景的名家

文同的诗歌清新素雅,不饰雕琢,玲珑秀美,如粒粒珍珠,虽经历近千年悠悠岁月的磨洗,仍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文同的家乡盐亭永泰在县城东60里,地处川北大剑山南坡丘陵区域,横亘于嘉陵江、涪江分水岭上,当古代巴蜀之交界,素为川北蜀道南路要冲。这里层峦叠翠,溪水环碧,绿竹青桑簇拥,良田沃地毗连。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永泰乡间,山清水秀,新街新村,处处鸟语花香。文同诗意就会像银屏里的画面,一幅幅涌进我们的眼帘。

荫荫芳树暗回堤,路入蒙笼转野溪。

泽雉应媒高复下,林鸦引子歇还啼。

青蒲宛宛全淹水,紫笋斑斑半出泥。

倚杖风前感时节,乱烟斜日一蝉嘶。

这首《后溪晚步》把山乡景色描写得引人入胜,末句余音不绝,发人遐思。

看“花间蜂去抱黄粉,苔上燕来含绿泥”(《春庭》);听“微禽已识幽人意,飞下栏杆向里啼”(《春庭》)。秋夜茫茫景又变《新晴山月》: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何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山坡的岩石曾被文同引喻为坚贞的节操:“花边矹尔尽奇品,林下礴然无俗格。冰霜惨冽坚操不移,尘土昏冥孤标自隔。”(《咏石》)

池塘的莲花曾被文同借赋洁身自好的情怀:“挺浊淤以身自洁兮,澡清漪而逾丽”“实华葩之上品兮”(《莲赋》)这与同时人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中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君子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野地闲花,文同曾为之发出“尔徒此地弄颜色,只有狼藉随泥沙”(《野花叹》)的喟叹;出谷乔松,文同曾给予“擢双干以旁达兮,耸千寻而上击”“敢并名于杞梓兮,甘取诮于樗栎”(《松斌》)的赞美。

总之,文同寄情吟诵的山水风物,可以在诗人的故乡探踪寻迹,得到实赏,让人感受到美的熏染。文同的风景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为此,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评论道:“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在他以后,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的惯技,西方国家要到18世纪才有类似的例子。文同的这种手法……表示诗和画这两门艺术在北宋前期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了。”

咏竹的高手

文同既以擅长画竹“胸有成竹”名世,到了他的故乡,自以一睹竹林风采为快。盐亭山乡土壤丰腴,气候温润、种植翠竹,诚属易事。如今县内尚有锦竹、慈竹、箭竹、楠竹等10多个品种。山乡农家,户户种竹,房前屋后,郁郁葱葱,俨然翠帐,楼台院落,深藏其中。走访竹村,曲径通幽,恍若仙境。

文同生长在这翠竹之乡,他说:“始予庐乎修竹之林,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荫”。因此,他对竹有细致入微的了解。竹的种种人格化的特性和广泛用途,自是他诗歌咏唱的题材。

竹有虚心劲节、励人上进的品格,他歌曰:“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竹有傲霜斗暑、四季不凋的本质,他唱曰:“铁石枝梢劲,冰霜节目圆”;竹有婆娑挺秀,檀栾潇洒的风姿,他赞曰:“静摇风苒苒,闲映月娟娟”。至于竹笋可食,竹叶入药,竹制器具,他都加以吟诵。对东汉费长房投竹杖于陂池、立化为龙的神话故事,更在诗中多次引用。

文同像晋人王徽之那样称竹为“此君”,嗜竹成癖,达到“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他有“此君庵”,常往游赏,作诗曰:“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他擅画墨竹,遂称墨竹为“墨君”。又把家居命名为“墨君堂”,亦称“墨庄”。作诗曰:“嗜竹种复画,浑若王掾居”。并自豪地说:“萧爽只自识,谁能爱吾庐”(诗中的王掾即指王徽之。因其曾作桓温的参军,属掾吏,故称之)。

后来,文同到北方做官,那里不产竹子,文同就像怀念亲人一样怀念故乡的翠竹,他有一首《忽忆故园修竹因此作诗》写道:“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侵沙一万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对竹友的情思何等迫切。

文同出任汉中知州,他种绿竹,建竹轩,还派随从护卫,日日报竹平安。他知洋州,在筼筜谷培育竹林,又在谷坡建披锦亭,观竹画竹。离任时还以赠答良友的形式,作诗二首,与竹依依惜别:第一首《赠竹》:

我昔初来见尔时,秃梢挛叶病褵褷。

遮根护笋今成立,好在清风十万枝。

是的,竹的生命力虽强,但没有种竹人的辛劳怎能长成高材呢?朋友若不互相帮助,怎能成其为朋友呢?

第二首《竹答》:

我实仙陂百世孙,二年生长感君恩。

近闻官满将归去,更望临时莫洗园。

是的,栽培抚养了自己的人,怎能忘其恩义!尾句假竹之意,希望后来人同样爱护园中之竹。文同就这样,把在故乡造就的对于竹的深切之爱带到他乡,带给别人,更通过其竹诗竹画传之后世,传遍天下。

画竹的大师

文同画竹,苏轼为道其由说:“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说明文同不满足于以诗文颂扬师友之竹,即一变书画的笔墨技巧专工画竹。

他有画竹激情,但实践使他认识到激情的迸发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若还像前人那样用勾勒之法“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于是他大胆创新,运用书写之法画竹。

可以想见,画竹的布局运用书写的章法;散枝挑节写叶运用书写的笔法;而更重要的是墨法的运用与探索,创造了画竹叶“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逐步完善成不施勾勒,一笔写成之所谓“莫骨”画竹之法。使其作品具有明暗透视之功,产生枝伸叶立,如出绢纸的良好效果。

这些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值一谈的绘事,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代,特别是我国写生画对于光线的运用如此之早,文同的这一创举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苏轼赞曰:“穷猿投壁,惊雀入牖”;黄庭坚赞曰:“疑风可动,不笋而成”。一时文同画竹,声名大噪,学画者、求画者纷至沓来。

苏洵求文同墨竹诗云:“羡君笔端有新意,倏忽万状成一挥。我当枕簟卧其下,暮续膏火朝忘炊。”但是,文同一生清高自许,乐道安贫,他的作品是不肯轻易给人的。

对那些为装点门面而附庸风雅的士大夫,他常嗤之以鼻,把他们持去请画的绢帛“投诸地而骂曰‘吾当以为袜’”。而当时朝中有一小官张潜“迂疏修谨”,他却主动赠送象征“屈而不挠”的《纡竹图》,鼓励张潜自强不息。真“诗如其人”,“画如其人”者。文同的高风亮节,受到正直文人们的称赞、尊重。

自文同墨竹一出,时人仿效蜂起,很快在画坛形成一个流派,人称“文湖州竹派”。元人李息斋评文同画竹如“杲日升堂,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因而,自宋开始就是“人知爱湖州之画,而不知爱其文”,其诗文名反被书画名所掩。

在此,我们可以说宋代文人画切入、兴起的主题是墨竹,而北宋文人画运动的开启者是文同,并不是现今流行所说的其开创人是苏轼。以苏轼文坛之盛名来掩盖文同画坛之盛名,显然是不允当的。

悯农的廉吏

文同不仅用诗文讴歌家乡山水,用绘画形容家乡的修竹,更用他饱蘸浓情厚谊的椽笔,表现家乡纯真朴实、勤事农桑的劳动人民。他描述家乡农民和平劳动的田园生活,请试读《晚至村家》。

高原硗确石径微,篱巷明灭余残晖。

旧裙飘风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归。

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

前溪后谷瞑烟起,稚子各出关柴扉。

再读《早晴至报恩山寺》。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这些诗堪称情景双绝,山乡气息浓郁,人物呼之欲出,是我国古代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真实写照。下面一些诗则着力表现农民丰收的喜悦。

试读《田舍》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龟壳问阴晴。

欲织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再读《村居》

日影满松窗、云开雨初止。

睛林梨枣熟,晓巷儿童喜。

牛羊深涧下,凫雁寒塘里。

田父酒新成,瓶罂馈邻里。

农家的生活是那么恬静安适,敦厚的乡民是那么可爱可亲。

但是,宋代素称“积弱”,内忧外患频仍。赵氏王朝对外屈膝,对内镇压,把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加到劳动人民的头上。因此,文同有不少倾诉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诗篇。

他有一首堪与杜甫《石壕吏》、白居易《卖炭翁》媲美的名作《织妇怨》。全诗明白如话地诉说织妇制作鹅溪绢的悲惨际遇。穷困的织妇“前知寒切骨、甘心肩骨干露”“当须了租赋,岂暇恤襦裤”。这样忍苦冒寒织绢,累得“掷梭两手倦,踏籋双足趼。三日不住织”,终于织成一疋“皆言边幅好,自认经纬密”的好绢,送交官府,监收官却故意刁难,盖上油污章印弄脏了退回来。弄得这家人“质钱解衣服,买丝添上轴”日夜不停地重新赶织。还未织好,已是“里胥踞门限,叫骂嗔纳晚”了。难堪的局面如何结尾,诗人难以名状,只是发出“安得织妇心,变作监官眼”的呼喊,这不正是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斥责吗?

如果说《织妇怨》倾诉了鹅溪绢制作者的怨恨,那么《采桑》一诗则表达了鹅溪绢制作原料的生产者——蚕户的悲愁。《采桑》写道:

溪桥接桑畦,钩笼晓群过。

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卧。

家家五十日,谁敢一日惰。

未言给私用,且应以官课。

文同在诗中批评了古往今来流行川北的“勤看(方音堪)猪、懒看蚕,四十八天见现钱”这句谚语。指出为应官税,养蚕人家谁敢一日懒惰呢?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这样深刻体会。

文同还有《宿东山村舍》一诗运用走访老农与之对话的写法,表达对乡里劳动者的同情。这种把自己置入诗境,现身说法,亲切感人的写法,正是杜甫惯用的手法。“八十雪眉翁,灯前屡嘘唏。问之尔何者,不语惟抆泪。”接着叙述老农种粟,遭虫灾无收,因之哀叹“供家固未足,王税何由备”转而哭道:“在世幸许年,必以饥饿死。”对于这位父老乡亲在王税和天灾逼迫下痛心欲死的情状,文同目不忍睹,又感无力相救,只有伤心自语:“闻之不敢诘,但愧有禄位。”当晚“移灯面空壁,到晓曾不寐。”文同这些诗篇又何逊于唐代李绅等人的悯农诗呢?

因为文同出身农家,青少年时亲历农事,半耕半读,入仕后又多出守山州。对农桑之劳,山民之苦,有切身的体察了解,所以他有同情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历官之地,“尤恤民事,民有不便,如已纳之阱中,必为出之而后已”(范百禄《文公墓志铭》),堪为地方官员楷模。他扶持农耕,大兴文教,兴利除害,清廉简朴,人称“清贫太守”。可是他还时常像白居易《观刈麦》诗中所说的那样,为受到来自老百姓血汗的“俸禄”而深感惶愧,自呼“窃禄先生”。这种克己奉公,居高忧民的精神,对今人仍具有深刻的借鉴和现实教育意义。

文同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一日病死在赴知湖州途中的陈州宛丘驿(今河南淮阳)。因他一生清贫,没有积资,家人无力办理丧事,难以及时送灵柩回故乡安葬,只得等待苏轼、苏辙兄弟前来帮助。

次年正月初,苏轼、苏辙兄弟筹措资金给文同季子,即苏辙之长女婿文逸民(务光),起运文同灵柩经黄州溯长江西归。直至文同死后15年的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其子朝光、葆光终将其父灵柩安葬在故乡永泰县新兴乡新兴里的北桥山下。今有盐亭县人民政府1984年重建墓碑,可供瞻仰凭吊。

文同生于兹土,葬于兹土,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拳拳之心,皇天可鉴。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永(四川绵阳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