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邓卫中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陈明本

作者:陈明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18 12:10:59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5期

邓卫中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陈明本

邓卫中生平及主要经历

邓卫中(1938—2006),男,汉族,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樟海镇人,四川大学毕业,编审。历任人民出版社编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文史杂志》主编。

我和邓卫中相交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他刚从北京调回成都,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编《历史知识》。我在他老家宜宾一所中学教书,偶尔也向他主编的刊物投稿,他回老家宜宾,我们见过几次面。2003年,我在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去他位于提督街的家里拜访他。他待人热情,做事很细心,事先专门短信告诉我乘车和换乘的路线,并按时在约定的钟水饺门口等我用餐。晚饭后,到暑袜街省文史馆2楼他的办公室喝茶,他送我几册中国近代史的新书和新近出的《文史杂志》。后来,每次上成都,我都去他那里喝喝茶,摆摆龙门阵,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邓卫中1938年出生于宜宾市。他的父亲曾在孙中山身边担任过警卫营长,1917年11月13日被孙中山任命为“海陆军大元帅府四川军事特派员”。四川解放后,其父经时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但懋辛和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筱亭两位民革老领导介绍加入民革,是当时宜宾唯一由民革省委直属的民革党员。

1957年,邓卫中从宜宾市一中高中毕业,1962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被分配到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任教。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年届不惑的邓卫中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著名学者黎澍先生的研究生。他好不容易说服学校领导同意报名,还未来得及看完指定的参考书,便匆匆应考,但还是收到了复试通知。黎澍先生只招两名研究生,而复试的是前三名。他名列第二,但终因年龄大而落选。

黎澍先生爱才心切,后来通过组织推荐他到人民出版社工作,邓卫中成为人民出版社历史室编辑。

在人民出版社,邓卫中钦慕已久的许多著名学者,如今成了他联系的作者,他从这些史学大家的身上学到了严谨、谦逊的治学风范和正直、诚实的为人品行。领导交给他审读的第四部书稿,就是著名史学家胡绳先生的新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他担任这部书的责任编辑,此书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

1981年11月,邓卫中关于此书的一篇书评《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相继登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人物》等权威报刊,并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引起中央领导人王震的注意,他让秘书与邓卫中联系,并于1981年12月9日在中南海办公室召集了一个小型座谈会。此后,王老又召邓卫中到他的住地去,还亲笔写信给邓卫中,探讨一些学术问题。

1983年,邓卫中请调回成都,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编审及《历史知识》杂志编辑部主任。

1986年,邓卫中加入民革,此后相继被推选为民革省委委员、省委常委,四川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于1987年增补他为孙中山研究会理事,2003年又被选为常务理事。1990年,他被民革省委推荐担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并先后兼任《文史杂志》副主编、主编。

1996年9月,备受各界瞩目的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45周年及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邓卫中率队参展,并携去反映本馆馆务活动的图片5张、文史著作60多种、书画精品11幅参加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李岚清等参观了展览。

邓卫中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期间,积极组织馆员开展文史研究、著书立说、统战联谊和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编辑出版了大量文史资料书籍,创作了大批书画艺术作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巴蜀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工作到2003年退休。2006年1月,邓卫中先生猝然离世。

邓卫中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一)对《南京条约》的研究

1997年,邓卫中发表《试论〈南京条约〉》一文,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近代史》转载。

文章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打开中国大门、英国政府保护鸦片走私、《南京条约》内容的酝酿和确定、清朝政府的腐败导致签订《南京条约》4个方面,介绍了《南京条约》签订的背景,指出《南京条约》是典型的不平等条约,因为其内容是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强迫中国政府给钱,中国失去关税自主权,中国司法主权遭到蹂躏,英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文章从3个方面分析了《南京条约》造成的后果:一是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二是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三是惊醒了中国人民。

论文创新之处指出,《南京条约》没有通过清政府从前掌管外务的“理藩院”和“礼部”,而是由皇帝直接批准。另外,清政府为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新设“五口通商大臣”一职,专办执行不平等条约事宜。这些,都是清朝政权性质开始变化的征象。中国在政治上成了半殖民地,在经济上也开始了半封建化的过程。

(二)对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和平统一问题的研究

1990年,邓卫中在民革中央首届孙中山研究学术研究会专辑上,撰写了《为和平统一中国而奋斗——评孙中山的两次北上》,次年又在《统一论坛》上发表《孙中山先生和平统一中国的思想和实践》,并被《新华文摘》转载。

邓卫中首先指出了辛亥革命后“南北对峙”的背景和孙中山和平统一的努力。

接着从三方面分析了孙中山和平统一中国给后人留下的思考:其一,和平统一不能靠一厢情愿;其二,和平统一是中国资产阶级无力解决的问题;其三,和平统一中国的思想是孙中山重要的历史贡献。

论文指出,和平统一中国的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孙中山在驳斥美国记者要中国“划分为二”的建议时,斩钉截铁地说:“不,那不行,我国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在大小军阀把中国弄得支离破碎的1923年,孙中山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乱象。”万水朝东,统一不可阻挡。

(三)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研究

1.敬仰谭嗣同的爱国热忱。

邓卫中在《慷慨捐躯的爱国者:谭嗣同》(载《夜读》1983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最后他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千古绝唱,为世人敬仰。

2.关注历史人物互相间的影响和作用。

1981年,邓卫中连续撰写了《酣战春云湛碧血——黄兴与喻培伦》《巍然屹立天地间——黄兴与吴玉章》等文章(载《领袖与群伦——黄兴与各方人物》,武汉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黄兴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一生与整个辛亥革命相始终,以策动和领导武装起义著称于世。

喻培伦是内江人,留学日本经吴玉章介绍加入同盟会。随后,进入黄兴创办的“大森体育会”接受专门军事训练。1911年广州起义,喻培伦身负一大筐炸弹,炸开广东总督衙门后墙,与黄兴带领的敢死队会合,被俘后从容就义。

吴玉章是荣县人,同盟会成立后,他受孙中山、黄兴之托,担任留日学生总会负责人,主办《四川》杂志。广州起义失败后,吴玉章回到四川老家,与龙鸣剑、王天杰领导了荣县独立,辛亥革命实际上最早是从荣县开始的。

3.研究四川近代知识分子成长的特殊性。

在《求真神——车耀先早年探索真理的过程》(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一文中,邓卫中以车耀先为观察对象,说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陆四川,知识分子成长极其艰难。清光绪二十年(1894),车耀先出生于四川大邑县一商人家庭,后投身川军,由司务长、连长升为团长,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徘徊苦闷中信仰过基督教,曾大力支持教会活动。

邓卫中指出,车耀先不是一般的基督教徒,他在探寻救国之道的苦苦追求中,没有被十字架束缚,没有沉迷在基督的光环中。1928年,他在成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四川省委一位重要领导干部,1946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车耀先“求真神”即求真理的过程,在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邓卫中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作用

(一)在老一辈史学家鼓励下研究中国近代史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邓卫中报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黎澍先生的研究生,他初试上交的论文就是当年就读四川大学时的毕业论文《试论南京条约》,退还时黎澍先生用铅笔在文末写了一个“优”字。邓卫中和黎澍此后学术往来,成为事实上的师生关系,黎澍过世,邓卫中写了《我永远的恩师黎澍先生》一文怀念。

1978年至1983年,邓卫中在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工作,他在这里接手的一部重要书稿就是著名史学家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该书出版后,邓卫中连续发表了《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读胡绳新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载1981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对一些问题具有独到见解》(载1982年1月4日《文汇报》)予以介绍评论。

1981年12月9日上午,邓卫中应王震之召,到中南海参加有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宣部、外交部、共青团中央负责人和胡绳共7人的小型座谈会。王震围绕学习中国近代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侃侃而谈3个多小时。此次重要谈话被整理发表在《红旗》杂志1982年第2期上,题目就是《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因工作关系,邓卫中和老一辈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隗瀛涛、林增平、吴雁南、邓奂彰等多有学术交往,大师们去世,邓卫中相继撰写了《朴实无华的学问家——忆湖南文史馆馆长林增平教授点滴》《雁南飞——悼念吴雁南先生》《留得清香万古存——深切悼念邓奂彰先生》等文章,缅怀他们对自己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指导和鼓励。

(二)探寻中国近代史教育的新途径

1962年至1978年,邓卫中在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从事过中学语文、政治和历史教学,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使他知难而上,对新时期历史科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课题进行了认真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运用历史科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指出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运用乡土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组织专题报告会、参观历史文物、安排节日纪念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具体的形式。

邓卫中还利用各种机会,大声疾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91年,他在四川省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分组会上作《普及历史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专题发言,提出加强历史教育的十条建议,反响强烈,当天四川电视台在专题新闻中播出,《光明日报》《团结报》《四川日报》《四川政协报》《四川青年报》《北京日报》和《团结》杂志、上海《社会科学报》等都作了转载或摘登,引起轰动。

(三)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粗略统计,邓卫中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成果主要有:

在北京人民出版社期间编辑出版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史实考》《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研究备览》《石达开》《义和团运动史》《中国近代史散论》《中国农民战争问题论丛》《辛亥武昌首义史》等著作。

回四川后,担任过《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中国近代官制辞典》《四川文史资料集萃》《历史科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埋首书中》等著作的编委或主编,编辑出版过《中国近代历史故事》《黄兴与各方人物》《福州船政局》等著作。

发表的论文有《忆王震倡导学历史》《试论〈南京条约〉》《林则徐禁烟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英占香港是先窃后取》《鸦片战争有关人物研究概况》《评介〈义和团运动史〉》《光绪执行的是洋务派路线》《载沣摄政加速清王朝灭亡》《小议石达开》《值得一读的〈郑观应传〉》《基督教对近代四川的影响》《回顾历史、服务当今、面向未来》《值得注意的〈中国近代法律史论〉》《孙中山和平统一中国的思想和实践》《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和平统一问题》等100多篇。

199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邓卫中担任主编的专著《历史科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撰写者有隗瀛涛、谢放、李殿元、李绍先、屈小强、谭晓钟、柯继铭、温贤美、汪丰敢、程敏、田雪梅、邓卫中等。邓卫中对此书的策划可谓别具匠心:著名历史学家胡绳题写书名,隗瀛涛任顾问并开篇,邓卫中任主编并写末篇。该书出版后,又一次在全国掀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潮,高扬起了爱国主义的鲜艳旗帜。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明本(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民盟四川省委文史委副主任,宜宾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