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南溪茶花坝的传说与建置沿革‖黄学清

作者:黄学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1 14:01:35 浏览次数: 【字体:

南溪茶花坝的传说与建置沿革

黄学清

茶花坝位于宜宾市南溪区城郊北部,沿南长公路两边约2公里的地貌均呈低山宽坝状,属龙滩河下游水系。龙洞溪、磨刀溪、黄泥河、水碾河环绕宝地,这一带地形似坝非坝,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称茶花坝。

茶花坝的来历传说久远。相传,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在城东龙腾山的半山腰李公洞炼丹时,有一天,突然闻到一缕缕沁人心脾的茶花芳香。于是,李八百嗅着飘逸的花香,腾空一跃,眨眼间就来到一河之隔的对面山坡上。

民国版《南溪县志》與地篇

李八百驻足在那个名叫高坡上地方,眺望四周。眼前翠竹擎天,星罗棋布的山峦俏似花瓣,点缀在旷野间,宛如一朵盛开的茶花。只见那蓝天上白鹭翩翩,莺飞燕舞;脚下溪流潺潺,鱼跃虾戏。阡陌纵横,八卦横生的旷野之间,茅舍点点,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其乐融融,好一方世外桃源之境地。

面对如此美景,李八百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他略施仙术,化装成一个蓬头历齿的乞丐,左手握着一个脏兮兮的碎边碗,右手拄着一截打狗棍,踉踉跄跄地来到山下的一农舍前,恰巧碰上正要出门干活的中年农夫。李八百上忙前伸出手里的破碗,低头向农夫乞求:小幺哥,行行好吧!行行好吧!!

农夫见乞丐可怜兮兮的,于是放下锄头,转身回到屋里。一会儿从锅里捧了几条红薯出门,放在乞丐的破碗里,然后对乞丐说:老伯伯,这是家里中午剩下的蒸红薯,打算留着晚饭吃的,您来得正巧,就将就充充饥吧。

看到乞丐吃得狼吞虎咽,哽哽咽咽的样子,农夫对乞丐说:老伯伯慢点慢点,我给您端一杯茶水来稀释下肚。

乞丐喝了一口茶水后,伸了一下脖子,顿感满口余香,唾液生津,瞬间就把碎碗里的红薯吃完了,舔嘴舔嘴地问道:小兄弟,这茶叶是你自家茶树上采摘的吗?

这是从我家屋后,一棵野生茶树上采摘的。茶树长得虬枝盘曲,枝繁叶茂,每年清明节那天,方园十里的乡亲,大清早就来采摘茶叶,茶树上的嫩叶尖一采而空,这只是我采摘的一些老叶子。农夫笑呵呵地对乞丐说。

乞丐听后继续问道:这么难得的种茶之地,为什么不多种植些茶树来采摘茶叶卖钱维持生计呢?

乡亲们都想种植茶树,希望每年能采摘些茶叶换点油盐钱。以前有许多乡亲都从外地买些茶苗回家栽种,开始的茶树还是长得茂盛,可是不知怎么的?冬天过后,来年的春天茶树就成片枯萎了。哎!农夫摇头叹息。

哦!原来是这样的。我家祖上原是种茶传家的,我还记得一些种茶技术,若是小幺哥不嫌弃的话,可帮你们试一试,不收大家的工钱,你们只管我一天三顿饭就是了。乞丐委婉试探道。

听了乞丐的这番话,农夫如获至宝地回答:那还不好呢?那就先谢谢老伯伯了。

随后,乞丐在这里教当地人栽种茶树,教茶树的防病治病、茶叶采摘和制作茶叶知识。多年后,人们把所有的坝地栽种了茶树苗,慢慢地就形成了茶林遍坝的景象。

从此,此地因茶林而兴,也因茶林而名,故人们把它叫做茶花坝。至今还流传着:“茶叶香,茶叶甜,茶叶和我命相连,有了茶叶吃饱饭,没有茶叶饿肠肝”的采茶民谣。可是,后因遭战乱,整个坝的茶树被兵马践踏了。再加之后来气候变化,茶树不宜在这里生长,茶树也逐渐销声匿迹。

茶花坝的地名之所以能够袭和名声远播,还与唐代诗人岑参、李涉与南溪的渊源有关。据载,大历二年(767)六月,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赴任嘉州刺史,次年(768)七月,岑参因被罢官而自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东归,到达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仓促游历戎州名胜古迹后,岑参来到南溪避难,在依山傍水的龙腾山上修建别墅,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乐的隐居生活。

素有“边塞诗人”之称的岑参,即便是仕途失意,过着报国无门空自许的隐居生活,也闲不住行走山水间的脚步。与龙腾山相隔毗邻的茶花坝,自然成了岑参出门赏景散步首选之地。岑参有感于舒适田园生活,写出了反映南溪山水田园的著名诗歌《龙腾别业》一诗:

龙腾别业

唐·岑参

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

树交花两色,溪合水重流。

竹径春来扫,兰樽夜不收。

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作者通过对南溪山水田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逍遥自在的生活憧憬和向往。

南溪龙腾山岑参塑像

据《嘉庆·南溪县志·艺文志》载,唐代诗人李涉遭流放时,途径南溪避难,离开南溪时写下了赞美南溪田园风光的《别南溪二首》诗歌:

如云不厌苍梧远,

似雁逢春又北飞。

唯有隐山溪上月,

年年相望两依依。

常叹春泉去不回,

我今此去更难来。

欲知别后留情处,

手种岩花次第开。

民国版《南溪县志》所载阜鸣乡地理位置

茶花坝因墨客骚人吟诗作赋而留存,茶花村的村民自治称谓,也因沿袭于茶花坝而得名。

唐朝时,茶花坝就是南溪奋戎城池的后花园,东靠黄泥,南邻青龙,西接金星,北连桂花与莲花。地域面积仅2.8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是城里人踏青赏景、休闲娱乐的捷径之地。

茶花村是远近闻名的“首善之村”,民国九年(1920),南溪“书画人士 慈善儒商”阚舜臣(1870—1946),继承祖上在茶花坝(现南溪街道茶花社区村)阚家桥附近遗下的100挑田(相当于20亩),从事农业生产。耕读传家,乐善好施,曾兴办并担任慈善会会长二十余年,承办过慈善堂、孤老院、孤儿院等,还在家乡一带多次主持铺路、修桥、护堤、疏渠等公益事业,名闻乡里。

阚舜臣秉承家风,崇德向善,培养出了善行天下的“兵工泰斗 统战功臣”刘鼎(原名阚思俊,1902.1.8—1986.7.25)、“红军长征干部”甘棠(原名阚思颖,1910—1971)、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阚思常(1915.10.11—1998.1.8)三位优秀儿女。

民国版《南溪县志》 所载南溪城治图

民国元年(1912),四川省重定团练制,茶花村隶属南溪县第一团区的外东乡阜鸣片区管辖。茶花村是原阜鸣片区以花命名的“四朵村花”(茶花、莲花、桂花、白花)之首。

1950年年初,南溪农村各乡废除保甲制,由保改村,村设村长。由甲改社,称生产队,社设社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由村改大队,叫管理区,大队设主任、文书等。生产队改称小队,设队长。1984年,实行村、组制,大队改村,称村民委员会,村设主任、文书、专干等。小队改组,设组长。

1950年10月,划乡建政,属阜鸣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阜鸣公社茶花大队。20世纪70年代后期,茶花村下属生产队几分几合,几减几增,茶花村原9个村民小组,至1983年增加到10个村民小组。

1992年撤乡并镇,阜鸣乡并入南溪镇,茶花村属南溪镇管辖,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在茶花5组原阜鸣乡办公室。

2011年,茶花村村委会办公地迁至茶花村社区村四组的南长公路旁。

2019年11月,南溪街道实施行政村建制调整改革方案,撤销原茶花社区村、黄泥村,设立二类村茶花社区村,办公地址设原社区村村委会。优化组合后的茶花社区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全村地域面积5.09平方公里。

(注:茶花坝传说,由作者黄学清收集整理;本文参考资料:民国版《南溪县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学清(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会员,宜宾学院蒋德均教授书剑创意写作坊成员,自由撰稿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