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三苏文艺创作解读(六)‖翟晓楠

作者:翟晓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08 13:12:05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三苏文艺创作解读(六)

翟晓楠

苏辙:比肩父兄而自成一家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早年的诗歌如《夜泊牛口》等显示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可以说苏辙在诸多艺术门类上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尤其散文成就完全可以比肩兄长苏轼。苏辙在晚年进入诗歌创作高峰期,同时也进一步丰富诗歌题材,开辟诗歌风格的新境界。退居颍川后,苏辙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的《南斋竹》等作品,呈现出意境闲澹、情趣悠远的特点。

除诗文外,苏辙还著有《诗集传》20卷、《春秋集解》12卷、《古史》60卷、《龙川略志》10卷、《龙川别志》8卷、《老子解》2卷等,再加上收入文集的《孟子解》《论语拾遗》《历代论》等,涉及经学、史学、诸子等学问,可见苏辙的学术成果比兄长苏轼更丰富。

不被兄长光芒掩盖的艺术成就

苏辙曾自言:“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篇章散人间,堕地皆琼英。凛然自一家,岂与余人争。”(《题东坡遗墨卷后》)他承认自己的文学成就不如兄长,这并非故作谦虚或妄自菲薄,但苏辙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文章的独特之处,因此可以“凛然自一家”。

客观来讲,作为全能型天才的苏轼,文学艺术成就的确高于苏辙,但我们并不能因此简单评判二人作品的优劣。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兄弟二人因其不同的性格禀赋造就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苏轼作品如江海横流,奔腾汹涌;苏辙诗文如深山幽谷,厚重内敛。

二苏的文学成就,与他们各自的人生一样,和而不同但都各自充满精彩。

“淡静有味”“外枯中膏”的诗歌风格

很多人都认为,苏辙的文学成就逊于兄长苏轼,但苏轼自己却说“子由诗过吾远甚”(《记子由诗》),又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

据南宋周必大记载,他有一次向陆游请教学诗门径,陆游就劝他“哦苏黄门诗”(《跋苏子由和刘贡父省上示坐客诗》),即学习苏辙的诗作。苏辙的诗歌,自然朴实、清新淡雅,这种风格与苏轼推崇的“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的境界是一致的。

简洁畅达、中正平和的散文风格

与诗歌相比,苏辙的文学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散文方面。苏辙作文并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以稳为主,他曾说:“子瞻之文奇,予文但稳耳。”(《栾城遗言》)

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风格,使得苏辙散文得以自成一家,他的文章,结构谨严有序,立意公正允当,行文简洁流畅,语言朴实淡雅,说理清晰透彻。如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所作《上皇帝书》,向朝廷大胆进言,力陈“三冗”之弊,并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任齐州掌书记时,又上《自齐州回论时事书》,列举王安石推行的青苗、免役、保甲、市易诸新法造成的害处。

故茅坤《苏文定公文钞引》云:“苏文定公(辙)之文,其巉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然而冲和淡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西汉以来别调也。”茅坤全面总结苏辙散文的成就,肯定了苏辙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佳作赏析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翫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向神宗皇帝上书营救兄长,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兄弟二人手足情深,各居贬所期间常有书信往来和诗文唱和。元丰六年(1083),与苏轼同样谪居黄州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为俯览江流,在住所西南边修建一座亭子,苏轼将它命名为“快哉亭”,为此还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以示纪念。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初一日,苏辙阅读了兄长的词作后,当即撰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来呼应。

文章第一段以短短70余字交代了黄州附近长江江面波澜壮阔的场景和“快哉亭”修建的起因。于亭中极目四望,“南北百里,东西一舍”尽收眼底,江水汹涌奔波,气象变化万千,而昼夜之景又倏乎不同。从“西望”一句开始,由江水写到山势,视角由俯瞰变为远眺,山势曲折蜿蜒,烟消日出之间,远处的草木农舍历历可数,呈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样貌。“至于”以下句,从江山之美过渡到历史咏叹。

第三段就“快哉”一词展开议论,苏辙提出本文的主旨,即士大夫应以何种态度在人生的顺境与逆境自处?苏辙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用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排比句说明:读书人只有内心“自得”“坦然”,不因外界事物影响自己的本性,才能达到“快哉”的境界。而文中的张梦得“不以谪为患”,寄情于山水,想必有其过人之处。这与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思想如出一辙。

本文构思新颖、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历来被认为是苏辙散文代表作之一。茅坤评价这篇文章“入宋调而其风旨自佳”,说的就是本文重议论,以“快哉”主题贯穿全文的文法。

逆境中的二苏兄弟获得了心灵的安适与情感的愉悦,而本文揭示的这种“自适自得”精神,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翟晓楠(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