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毗陵我里——苏东坡的常州情缘‖赵世平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毗陵我里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
赵世平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东坡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颗璀璨明珠。
许多人问:东坡先生与常州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在常州买地定居,最后又北归并终老在常州?
因为东坡喜欢常州。东坡先生讲:毗陵我里,意指常州是我的故乡。出自苏轼给章援的回信:“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句。“毗陵”,乃常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
苏东坡一生漂泊沉浮,自走出眉山,足迹遍布十多个州县,不是被委任做官,就是被贬谪居住,皆为朝廷调遣。唯独定居常州、北归常州退休,是他自己的选择。常州是他人生旅途的终点。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常州在苏东坡的人生旅途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他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老常州孙氏馆,整整30年,他曾14次来常州(包括路过停留),留下与常州有关的诗66首、词10首、散文103篇,对常州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东坡与常州结下了不解的血缘、文缘和情缘。
缘起:鸡黍之约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三月,北宋皇帝在皇家花园琼林苑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招待宴会,称“琼林宴”。当晚的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个个意气风发,谈笑风生。苏轼旁边坐的是常州宜兴县人蒋之奇(颖叔)、单锡。席间,蒋之奇介绍了家乡山水秀美,太湖浩淼,善卷奇观,荆溪婀娜,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并热情邀请苏轼做客常州。苏轼当即允诺,订下“鸡黍之约”(苏轼《次韵蒋颖叔》)。微醺中蒋之奇夸耀常州儒风蔚然:“这儿每十多位人中就有一位常州人。”苏轼摇头不信,蒋随即向邻桌招呼一声,一群人站起来,蒋介绍:“这是常州武进县人胡宪臣、胡信臣、苏舜举、孙云、严勋;这是常州晋陵县人丁骘、张思、胡象德、姚仲容、张臣……”苏轼彻底折服,由衷敬佩:“不愧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常州著名贤人季札)真传弟子。”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七月,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八月,苏轼兄弟分别上书对此法提出异议,王安石极为不快。苏轼对政局失望,一再请求外放。神宗御批通判杭州。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七月,苏轼全家离京南下,十月到扬州。苏轼在扬州受到知州钱公辅(君倚)的热情款待,设宴为苏轼接风洗尘,席间也向苏轼介绍家乡常州。钱公辅,常州武进县人士,为五代吴越王钱鏐的后人,27岁时参加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的进士考试,殿试中第三。苏轼对他很尊重,一方面出于仰慕他文才出色,另一方面是彼此政见相似,都对王安石变法有看法。苏轼离开扬州时,与钱公辅告别,钱托苏:“小儿世雄也在杭州做事,还望多多照应!”苏轼满口应承。
当年11月中旬,36岁的苏轼经运河第一次踏上了常州的土地。他呼吸着江南清新的空气,欣赏着常州的山水风光,想起琼林宴上与常州同仁的约定,真实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秀美,对这片土地有着初恋般的美好印象。
宋熙宁六年(1073),润州、常州遇旱灾闹饥荒,这年底,苏轼奉命由杭州到灾区赈灾。除夕傍晚,一官船行到常州城东通吴门(城水门)外,停了下来。这是苏轼在船上下令停泊的,他不愿在万家团聚的良辰打扰地方官员和百姓。虽然驿站就在城中不远处(弋桥),他还是没上岸,在船上过了一个除夕之夜。
夜幕垂落,郊野不时传来祭祖的哭声,远处的灯火忽明忽暗。苏轼望着模糊的城市轮廓和天上的星星,想着这里的好友,回忆两年前第一踏上这片土地的情景,同时也思念家人。此时,他在船上写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两首诗。其一曰:“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抵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常州人特别喜欢最后两句,客是作者自称,依是依恋。他借景抒情,以物寄情。诗意隐含这座城市的朋友和百姓不嫌我这远方来客,是值得依赖做伴的地方。20年后,他又重抄此诗给好友钱世雄(扬州太守钱公辅之子),更证明了他对这座城市的依恋。
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农历正月初一,到五月二十九近半年赈灾期间,苏轼走遍常州各地,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工作之余他走亲访友,观景览胜。现今民间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
常州的山水风光、民风民俗都吸引着苏轼。他越走越喜欢这里,越走越不愿离开这里,产生了“解珮投㬱,求田问舍”“卖剑买牛”的念头。他在《踏莎行》中写道:“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解珮投㬱,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在给杭州太守陈述古的诗中说:“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着腐儒。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其五)诗中称这里是鱼米之乡,风俗与自己相宜,有此归老之意。
其间,钱公辅不幸去世,苏轼闻讯前去钱家吊唁,并应钱世雄的约请撰写悼词《钱君倚哀词》:“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意思是,常州在长江以南太湖以北,我行走四方还无归宿,誓把这里当作自己安息的所在。难道别的地方不足以供养我生活吗?只是觉得那些地方没遇到知己,如果不是觉得我有特别重视有懂我的朋友这怪毛病,我哪儿不可安顿呢?唯独在这里徘徊不愿离开,就是眷恋这地方君子多啊……
从以上几篇诗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确打心眼儿里喜欢常州、喜欢常州人,并萌生了在常州归老定居的愿望。
常州市苏东坡终老地(蓬州闲士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结缘:买田定居
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萌愿到实际买田定居常州,整整过了十年。十年中,苏轼经历了许多,从通判晋升为太守;又因“乌台诗案”从太守成为阶下囚,被关进皇家大牢;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一个虚职。十年中他经历了生死考验;十年中他从“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三月,皇帝亲自拟旨:“诰命特授苏轼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郞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由黄州移汝州,圣命不可违,虽然也在贬谪之中,但汝州离京城开封较近,生活亦较为舒适。可此时,东坡先生想的是要到常州买田。于是他四月乘船绕道沿长江东下。
他到金陵与王安石见面,王劝他在金陵买田;到润州与佛印长老相见,佛印长老也劝他在润州买田;但他都觉得不满意,心中还是忘不了常州。九月,在滕元发(湖州太守)、蒋之奇(江淮发运副使)、李去盈(宜兴知县)等朋友帮助下,东坡先生奔波数日,在常州宜兴县(北宋时期,常州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江阴五县)看中黄土村的一处田庄,“岁可得八百硕,似可足食”。此时,东坡在常州宜兴县买了田庄,非常高兴,圆了他十年前的梦想。他在《浣溪沙》中写道:“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楚颂帖》中写道:“我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这两首诗里都讲到是“前缘”。东坡相信这一切都是前世的因缘。
苏东坡在常州有了田地,就有了在常州定居的理由了。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月,苏东坡写《乞常州居住表》,请求朝廷准许他在常州居住。奏章说:“……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信发出去了,却一直没有回音。无奈之下,东坡全家沿运河乘船继续往汝州而去,行到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坡决定暂不西行,在此等候朝廷答复。仍无音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正月,苏轼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恳请朝廷许于常州居住,直接送呈皇上。
到二月苏东坡行至南都(今河南商丘)时,终于等到了朝廷文书:“苏轼告下仍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职当汝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常州居住”,批准苏轼定居常州。此时,东坡先生与常州结缘,在常州生根了。三月神宗崩,太子即位,是为哲宗,大赦,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四月苏东坡往常州而去,五月下旬全家抵达,居宜兴自家田庄。到家了,他如愿以偿,心情非常好,欣然命笔写好《到常州谢表》,一份给新皇帝哲宗,另一份给高太后。
东坡在常州遍游常州城景,太平寺、报恩禅寺等不少寺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期间,黄州通判孟震、湖州老友贾收、弟苏辙都来常州看他,东坡亲自陪同。此间,还有“无偿捐宅”“白吃河豚”的轶事。苏东坡过了一个月的田园惬意日子,六月中旬,京师的调令送达常州:“苏轼告下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东坡迟缓不动,待在宜兴山里。常州知州怕上司怪罪,竟派兵“护送”。七月,苏东坡依依不舍离开常州。
这次离常后,他先后被委任为登州太守、朝廷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太守、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定州太守,又是十年。这期间,东坡多次回常。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的家眷归宜兴躬耕自食,他则被远贬惠州、儋州。
圆满:归常退休
贬居惠、儋时,苏东坡的家人大多生活在常州宜兴,因而与常州的朋友书信往来不断。好友钱世雄还经常寄药给他。
宋徽宗大观四年(1100)正月,25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弟徽宗即位。这年春,常州江阴人士葛延之从家乡千里迢迢奔赴儋州探望苏东坡,并陪着东坡先生度过一个多月。葛氏到访,给东坡送去了常州人的祝福和情谊,带去了家乡的温暖和讯息。东坡非常开心,仿佛回到了常州。
不久,朝廷大赦,允许东坡自由居住。东坡离开儋州,一路上有好多朋友邀他留下居住,但他仍要回常州。他给好友钱世雄写信,请钱在常州城内为自己找房子住。后来,弟弟苏辙也来信邀他去颍昌(今河南许昌)同住,兄弟相伴到老。
此番北归到底是落脚常州还是颍昌呢?苏东坡一时拿不定主意。常州是他特别喜欢的地方,风光优美,鱼米之乡,有现成田产,有亲友旧交,也生活过。而颍昌是弟弟居住地,兄弟俩感情很深,之前也曾有约结邻而居。他在给钱世雄的信中说:“渡岭过赣归阳羡或颍昌”,表明东坡有些犹豫。
几番犹豫,最终将目光落定常州。他给钱世雄的信中说:“某已到虔州(赣州),二月十间方离此,此行决往常州居住。”“若遂此事,与公杖履往来,乐此余年,践《哀词》中始愿也。”
苏辙写信劝东坡去许昌,钱世雄写信告诉东坡“已借到宅子”。苏东坡回信给钱世雄:“居常之计,本已定矣。为子由书来,苦劝归许,以此胸中殊未定。当俟面议决之。”意思是等待到润州金山见面时再作决定。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金山会面,三个人:苏东坡、程之元(苏东坡表弟)、钱世雄,东坡听了表弟程之元介绍京城朝廷情况和钱世雄安排居常的情况。三人面商后,东坡权衡再三,决定赴常州居住。他给弟弟苏辙回信说:“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极佳……且此休息。”“恨不得老境兄弟相聚,此天也,吾其如天何?……”给章援的回信说:“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
苏东坡十四次常州行程表(蓬州闲士摄于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可见,以常州为北归的终点,是苏东坡犹豫再三、反复权衡、慎重考虑作出的决定,而且很坚定。在他看来:一方面,居常州是“前缘”是“天意”;另一方面,与兄弟不能相聚也是“天意”,我能把天怎么样?只能是“顺天应人”啊!现实状况是:首先政治局势方面,向太后去世,朝廷风向不利东坡。颍昌紧邻京都,恐怕惹飞来横祸。其次经济状况方面,他知道弟弟一家经济并不宽裕,如果再增加自己一家30多口人,恐怕会大大加重弟弟的负担。而常州有田庄,生活没问题,钱世雄又借得一处孙氏宅子(即后来的藤花旧馆)免费居住。再一个是常州人文环境优渥,崇文重教,亲朋好友多。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十二日,东坡沿运河归常州家园。
东坡回家了,他历尽磨难归来的消息引起了轰动,常州万千百姓沿岸夹道迎接这位远方游子,争相一睹东坡的仙骨神貌。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东坡十分激动,体力较佳,已然能在船里坐起,头戴小帽,身着长袍,在炎热的夏天,两臂外露,走出船舱拱手施礼:“莫看煞轼否!莫看煞轼否!”(这样地欢迎,折煞我也!)
东坡一家住进了顾塘桥头的孙氏馆,刚安顿好,第一件事便是向徽宗皇帝请辞退休,呈《乞致仕状》(辞职退休申请)曰:“今已至常州,百病横生……欲望朝廷哀怜,特许臣守本官致仕。”“所以崎岖万里,奔常州,以尽余年……五月至真州(今江苏仪征),瘴毒大作,乘船至润州,昏不知人者累日。”所谓百病横生,不能再劳累奔波了,病因主要是五月间途经真州时染下了“瘴毒”(瘴气,南疆山林中因湿热蒸郁能使人致病、致死的有毒雾气)。
精神稍好一点,苏东坡便开始整理他在儋州期间续撰完成的《易传》《书传》《论语说》等3本著作的书稿,并全部交付给钱世雄保管,嘱咐他:“暂不示人,三十年后会有人知道它的价值。”宋宣和年间(1119—1125),苏氏《易传》出版,书名是《毗陵易传》,作者为“毗陵先生”。
七月十八日,东坡先生把3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我平生没做什么恶事,死后不会下地狱,我死了你们不要哭泣,人之死是自然规律,不要惊动他。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公历8月24日),东坡呼吸越来越弱,此时,除家人外,钱世雄、维琳长老也守在他的身边。眼见东坡气息将离,维琳凑耳大呼:“端明宜勿忘西方!”东坡喃语:“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世雄补上一句:“固先生平时屡践,至此更须着力。”东坡淡淡一笑:“着力即差。”长子苏迈连问后事,东坡始终未回话,当天平静离开人世,享年66岁(虚岁)。
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内苏东坡坐卧塑像(蓬州闲士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苏东坡曾任职端明殿学士。维琳长老引导东坡往西方极乐世界而去。东坡回答说是西方是有的,我能不能到,要顺其自然,刻意追求不得。钱世雄说,先生您平时一直修行,此时更要加劲追求。东坡淡然回答:刻意执着追求就错啦!这是苏东坡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给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苏东坡选择定居常州并在此退休终老,把自己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常州,实现了他“缘在东南”的夙愿。东坡历经磨炼,已“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他一生漂泊,却随遇而安,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作自己的家乡。“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他的心迹表述。因此,我们讲“毗陵我里”,实际上是根据苏东坡的书信、诗文等史料,进行客观的归纳总结,学习分享。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东坡先生与常州的这份情缘,从而加深对东坡文化精神的理解;希望在这片秀美温暖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能不辜负东坡先生对“此邦多君子”的赞美。愿我们共同努力,敬仰东坡文化,自觉提升素养;传承东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东坡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世平(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常州市苏轼研究会会长)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