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琴台故径:由美好走向美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27 12:40:53 浏览次数: 【字体:

琴台故径:由美好走向美好

在十二桥南侧,是成都最为著名的仿古一条街琴台路。

整条街全长900多米,道路两边是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的汉唐式仿古建筑,路面有横贯整条街道的汉画像砖带。这条砖带荟萃了中国面世的绝大部分汉画像内容,游人随砖带前行,宴饮、歌舞、弋射、车马出巡等2000多年前汉代人的社会现实图景和理想天堂便复活在游人的视线中。这条街带由16万块天然青石砖铺筑而成,仿真程度之高,令人叫绝。

琴台路上还立有凤求凰、龙形灯、铜车马、汉厥、诗碑墙五处雕塑景观,最南边是该路上最大型的标志性雕塑——以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凤求凰”;南端右侧有个小花园,设置有“诗碑墙”,上面皆为名家歌咏“凤求凰”的传世名篇,如杜甫的《琴台》、《江畔独步寻花》,司马相如的《琴歌》等;街的北端是一座高约3米、长4.5米的青铜车马浮雕,是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放大仿真设计而成的。街道北段入口为一宏伟的牌楼,顶端悬挂的牌匾上书有“琴台故径”四个大字,立柱上配有“乘兴上高台看玉垒浮云古今多变,闲来泛溪水接草堂遗迹风雅长存”、“锦水波清云藏海客星间石,琴台韵远花发文君故处楼”等楹联。

“琴台故径”,其中的“琴台”是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纪念。司马相如擅长鼓琴,卓文君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二人因琴声结缘,所以鼓琴所用的琴台便成为二人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此外,琴台还因为唐代诗人杜甫《琴台》一诗中的“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等名句而广为人知,成为公众认可的、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纪念象征物。关于是否有一座司马相如琴台,以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年在何处居住,至今未能确知。不过,晋人李膺的《益州记》中有“市桥西二百步,得相如旧宅”和“海安寺南有琴台故墟”的记载,说明司马相如当年的故居(古人也可能以琴台代指相如故居)很可能在今天的西较场到文化公园这一地区,因为汉代的市桥位置相当于明清的金花桥,即在今西较场东北的同仁路口附近;而海安寺相传是在青羊宫范围内,如今琴台路的位置正好位于当年市桥的西边,又与青羊宫相邻。如此看来,琴台路的命名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不过虽说琴台路叫“琴台故径”,但这条街其实一点也不算古老。琴台路是改革开放之后新建的,这里原本是清代西城墙外的菜地。1913年开辟了通惠门之后沿城墙边修筑了从通惠门到青羊宫的一条小路,名叫环城左路。新中国成立后,清代的城墙基本被完全拆除。1960年,在被拆除的城墙的基础位置修成了一条街道,名为建设路。1977年,这里又正式更名为西城边街。1988年,政府在原西城边街旧址的基础上,统一规划修建一条颇具特色、专为纪念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仿古街道,取名“琴台路”。2002年12月30日,琴台路正式亮相。

如今,琴台路已成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地理名片。古朴大气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这里别具特色的魅力,也吸引着无数市民游客前来“打卡”留念。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美食,喝茶聊天,品尝成都市井的滋味;也可以与汉唐式建筑来一次“跨时空”合影,在“蜀风雅韵”中看一场地道的川剧表演,感受流传千百年的文化之风。

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科技并存。琴台路上,有上下楹联相对,有左右建筑对称,也有男女爱情美谈。“双”和“对”在琴台路上似乎格外寻常,映衬着琴台路独有的美学意蕴:团圆与美满。琴台故径,镌刻着相如文君的爱情,从过去走向未来,由美好走向美好。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图源: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