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新繁东湖:唐代园林孤本‖石维明

作者:石维明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1月15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01-22 15:13:48 浏览次数:720 【字体:

唐代园林孤本

我国建于唐代并有遗迹可考的人文园林只存两处。一处是山西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林建筑景观已不存,仅余夯土层及一个水塘;另一处即是被称为“西蜀名园”的新繁东湖,较好地保存了唐代园林遗址,所以被专家称为“中国唐代园林孤本”。

“东湖”之名,系因此湖位于原新繁县县署之东。算来,东湖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早于大名鼎鼎的苏州园林、杭州园林和扬州园林。

新繁东湖是我国仅有的两处建于唐代并有遗迹可考的人文园林之一

怀

作此间半日主人

《华阳国志》记载:“蜀川人称郫、繁为膏腴”。秦置蜀郡于成都,同时下设新都县和繁县。北周正式改繁县为新繁县。新繁县属于川西上五县“温、郫、崇、新、灌”之一,这里的“新”,并非指新都,而是指新繁。

1949年后,新繁县隶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1960年2月,新都县并入新繁县。1962年10月,恢复新都县。1965年7月,新繁县并入新都县,原新繁县城繁江镇改为新都县新繁镇。2019年12月,设立新都区新繁街道。新繁地境虽小,却属川西平原富饶之地,物产丰盈。

从成都一环路,北行约25公里,便到了新繁正西街。经过牌坊,进入东湖南门。

东湖公园内实际有一大一小两个湖,大的为砚湖,小的是万花湖。两湖通过篁溪小榭相连。

背靠万花湖、面朝砚湖的怀李堂正好位于东湖公园中心。堂前坐北朝南矗立着一尊四米多高的李德裕塑像。门厅上刻有楹联:“千古乡风繁县好,万花湖水相公游。”旁边还有一副有滋有味的长联:“有这样湖山,比邻官舍,五花判毕,作此间半日主人,试看他丛竹团烟、残荷载雨;最可怜身世,隐抱杞忧,百感中来,忍不住一腔积愤,只落得倚栏长叹、对酒当歌。”

怀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平房青瓦,典雅肃穆,堂外回廊诗歌墙有李德裕若干诗作。堂内有李德裕坐像、李德裕生平图文展示。

李德裕(787年—850年),晚唐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封“卫国公”,两度为相,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太和四年(830年)秋,李德裕受排挤,离开长安,出任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新繁县令、管内观察处置使、西山八国云南招抚使。治理西川三年,境内安宁,民生恢复。唐宣宗继位后,被一贬再贬,大中二年(848年),再贬为崖州(今海口东南)司户参军。大中四年(850年),病逝于崖州,终年63岁。历朝历代对李德裕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将其誉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李德裕坐镇新繁不久,就在县署之东建设“东湖”,开凿湖泊,并引入青白江之水。建成园林面积35亩,其中砚湖、万花湖约12亩。五代十国时期孙光宪(公元900—968年)著《北梦琐言》记载:“新繁县有东湖,李德裕为宰日所凿。”

自李德裕凿湖建园以来,东湖一直由县府管理,历代均有培修。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侑作《新繁卫公堂记》记载:“繁江令舍之西有文饶堂者旧矣,前植巨楠,枝干怪奇。父老言:‘唐卫公为令时凿湖于东,植楠于西,堂之所为得名也’。公讳德裕,字文饶,太和中(公元830年)来镇蜀,由蜀入相。”由此可见,东湖已具园林之形。

东湖为唐代著名政治家李德裕开凿,公园内建有李德裕塑像及怀李堂

曾于青史见遗文

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王安石之父王益任新繁县令,兴农重教,政通人和。王益见湖中盛开并蒂莲花,视为祥瑞,特作《东湖瑞莲歌》,诗中有:“火云烁尽天幕平,水光弄碧凉无声。荷花千柄扶烟际,杰然秀干騈双英。无敕少昊偏滋荣,霄零仙露饶金茎。袅袅飘风起天末,绿华珰佩来铮铮。觥觞式燕资击赏,何人掞藻飞笔精。越国亭亭八百里,木兰泛泳称明媚。争如锦水派繁江,孤根擢翠葩分腻。”

北宋龙图阁学士梅挚(新繁乡贤)以诗相和《和邑令王损之东湖瑞莲歌》,诗云:“东湖七月湖水平,鳞波暗织箫籁声。中有植莲一万本,红漪相照摛繁英。地灵气粹不能测,双葩倏如同一茎。黄姑织女渡银汉,鲩旗凤葆罗空青。又认英皇立湘渚,翠华不返疑怨慕。五十哀弦顿晓声,骈首低昂泣珠露。是时主人集宴喜,湖光浸筵霞脚腻。”

梅挚于湖边建一四四方方水阁,名为“瑞莲阁”,阁柱一副楹联:“莲蒂拥双花,槛外惯开多士瑞;湖光涵万象,阁中长觉好风清。”

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新繁知县沈居中改“卫公堂”为“三贤堂”于东湖南大门东侧,以纪念李德裕,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曾任新繁知县),北宋龙图阁学士梅挚。堂门一副楹联:“独有国人怀旧德,曾于青史见遗文。”

清乾隆五年(1740年),新繁知县郑方城重修“三贤堂”,并“外覆以亭”,名曰“爱亭”,取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之意。清乾隆四十四年,知县高上桂加以培修,并作“东湖八咏”和“东湖四景诗”,诗中可见此时东湖已有桥、亭、轩、山、石及多种花木。清嘉庆元年(1796年)和十四年(1809年)又有修葺。

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繁知县程祥栋主持大修,布局仍保持唐代园林风貌。程祥栋《东湖因树园记》记载:“浚湖通濠,导湔水(青白江古名)以注之。因地制屋,种竹树以补之。重建三贤堂于旧址之南,去湫溢而更爽垲也。堂对青白江楼,泉水稻田,北流绕廓。东为平远台,又东为蝠岩……岩左小港湾环,指度鸐桥,而东则瑞莲阁在焉。长廊以西中有飞栏跨水者,檀栾夹岸,是为篁溪小榭。过此路愈曲,地愈平,湖亦愈宽,正向厅事五楹,曰怀李堂。堂后为花南砚北之轩,绿窗洞开,三面临流。西连月波廊,介乎菊畦之间,望之如折叠屏风。其北槿篱茅舍晚香斋。循廊之西南,凡三折至珍珠船,舫居也,空庭积水,荇藻交横。穿竹西芳径而南,直达青白江楼之前,复与三贤堂会。”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新繁县令李应观《东湖记胜小叙》,细腻地描绘了东湖风光:“……邑之东湖者,程晓崧大令踵前贤而廊之也。胸藏丘壑,兴寄烟霞。是经是程,觉天回而地转;为高为下,亦水复而山重。似入山阴,行不遑于应接,岂同盘谷,栖但利乎隐沦。楼阁峥嵘,池台掩映。堂深宏而肃穆,廊曲折以纵横。岛屿萦回,浑若方壶因峤,阴阳递嬗,都宜着屐扶筇。”

东湖后来逐步成为纪念名相廉吏乡贤的处所,历代文人雅士在此游历唱和,声名远扬。民国十五年(1926年),东湖辟为公园。1949年后,多次修缮。1996年,东湖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砚湖南侧,有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纪念宋代“铁面御史”赵抃(曾任成都知府)的“清白江楼”。下面墙上有副楹联:“此地有湖山之美;斯人皆贤达者流。”拾级而上,又见一楹联:“清白水长卫公遗泽今犹在;繁川春远西蜀名园此更优。”

砚湖西南则有建于民国时期的纪念明末清初思想家费密“一门四世六乡贤”的“四费祠”。祠前一副楹联:“问十字千秋,父子孙曾几诗客;羡一门四世,文章忠孝六乡贤。”

三贤堂位于公园东侧,以纪念李德裕,曾任新繁知县的王益(王安石父亲),北宋政治家、龙图阁学士梅挚

管领梅花十万军

顺着石阶,登上东湖北界的古城墙。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知县高上桂重修。1995年,根据原貌修复。城墙上靠内一侧,朱砂梅、绿萼梅茂盛。

古城墙东、西两端,分别建有知稼亭、文风亭。知稼亭建于1930年,原名观稼亭,系地方官员关心农事、查看庄稼生长和春种秋收而建,向北可见城郊田畴,沃野千里。后改名“知稼亭”,意在体现“应知稼穑维艰”的悯农思想。文风亭楹联“文起汉唐扬蜀海,风承华发暖东湖”,投射的是川西名人雅士会聚东湖吟诗作赋、流芳千古之意。

公园内的古城墙,始建于明代,两端分别建有知稼亭、文风亭

东湖公园的北门,又称“怀清门”。城门楹联曰:“西蜀名城人文蔚起,东湖胜迹景物纷呈。”城楼“望雪楼”系东湖公园制高点,天气晴朗时,望雪楼上可远眺西岭雪山的皑皑白雪。“望雪楼”有两典故:一说为,杜甫当年登斯楼而触发“窗含西岭千秋雪”之灵感;另一说为,一代才女薛涛和李德裕那段波澜起伏的轶事——公元833年,李德裕离蜀前,伫立“望雪楼”,默念“望薛楼”……

东湖公园东有桂花园、楠木林,西有梅园、桃李园。

冬日里,知稼亭城墙下的梅园,红、黄、绿色的梅花茂密、繁盛。梅园和伴梅亭,源于纪念龙图阁学士梅挚。梅花不畏严寒、雪中绽放的性情正象征了梅挚不畏权贵、清廉正直的品格。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繁知县段莹在《咏梅龙图阁无瘴说》中写道“遍抚昔贤堂畔树,精神应与老梅通”,道出了东湖梅园的意蕴。清代进士王懿荣《雪堂和尚约游东湖》一诗描写了二人在早春时节游览东湖的情景,“管领梅花十万军”,展现了梅林磅礴飘逸的气势。

林荫道旁,有江南水乡常见的画舫一艘,名曰“珍珠船”。舫前一副楹联为:“荷净纳凉时,雪藕调冰人几个;林深留客处,呼朋结伴众常来。”

珍珠船边的东湖碑廊,集中了新繁的清代名家碑刻26座,其中有刻于1883年的《唐李卫公遗像碑》和梅挚《五瘴说》碑。

东湖公园内游人不多,给人的印象就是素雅、宁静,颇有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味。新繁东湖虽然袖珍,景观布局却颇为精巧,有亭、台、楼、阁20余处。湖光山色,庭院幽深,树影扶疏,一步一景。堂、廊、桥、榭、洞、溪、馆、轩、舫、碑、石,错落有致,营造出清爽、自然的园林风格和丰富的空间变化,具备中国古典园林所有的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

青石小径,茂林修竹,青瓦红墙,古木参天,东湖既有江南园林的秀媚又有川西园林的清雅。园中几处假山,或玲珑剔透,或疏密有致,有如门帘,又似屏风。在古城墙上和在古城墙下看景不同,在砚湖看景和在万花湖看景不同。

建筑沿湖分布,路径曲折迂回,徜徉其间,仿佛可以听见历史长河的回声,仿佛可以窥见中国古典园林的初韵。东湖,充分表达了寄情山水,追思前人的意图。

整个东湖园林内,树木、植物茂盛,绿荫如盖,色彩斑斓,梅、桂、桃、李、柏、榕、朴、菩提、紫荆、香樟、银杏、女贞、国槐、紫薇、海棠等比比皆是。桃李园东侧的一株唐代“龙行铁树”,树龄已有千年,旁逸斜出的分支形若舞龙。古柏亭旁当年李德裕手植的4株古柏依然伫立。而慈竹、荆竹围绕的“东湖茶舍”,竹桌、竹椅,甚是优雅。整个东湖,似一所微型“植物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前会长、园林专家汪菊渊1984年11月到东湖考察,评价说,新繁东湖的确是一处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古典园林,能够保存至今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比建于宋代、名扬海内外的苏州园林沧浪亭早约500年!

见山亭以草覆顶,具有川西建筑的朴拙本色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1月15日第8版

作者:石维明(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省直作协副秘书长兼散文专委会副主任。获四川散文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等30余项文学奖)

配图:石维明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1月15日第8版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