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眉山苏氏家风家教解密(一)——郁然千载诗书城‖周云容

作者:周云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15 14:45:04 浏览次数:498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眉山苏氏家风家教解密(一)

周云容

“天下以文名者六,而眉得其三;以史名者三,而眉得其一。”(清嘉庆《眉州属志·凡例》)大宋眉山,文化隆盛,文人辈出,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眉州现象”,而三苏,正是眉州文化现象当中最为璀璨夺目、历久弥新的瑰宝。

为什么眉山能够走出三苏?苏氏家风家教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如何借鉴和传承其精华推进当代家风家教和社会风尚建设?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苏祠时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探解三苏的成长之道指明了方向。

三苏人生的恢弘,固受其天资聪颖、笃学善思、仕宦砺炼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但更与眉州自然人文环境的浸润滋养、苏氏优良家风家教的潜移默化、朋友师长的交流奖掖密不可分。

郁然千载诗书城

在眉山这块山川灵秀、物殷俗淳、文教昌明之地,出现三苏有其历史的必然。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诗人陆游游历至三苏家乡眉山,不禁为这里的山川风物、人杰地灵而惊叹,写下由衷赞美之诗:“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至此,眉山以“千载诗书城”的美名享誉古今。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北宋眉山。

钟灵毓秀的山水形胜

三苏诗文中的“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是北宋眉州所辖四县之一,为州治所在地,因位于峨眉山西北而得此名(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岷江由北往南纵贯全境,沃野千里,江河交错,山清水秀。古人形容眉山“坤维上腴,岷峨奥区”(唐·卢拯《罗城记》),夸赞这里是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江流域和峨眉山脉之间一块最为神奇的地方。

对家乡山水形胜,三苏颇为自豪,从不掩饰对它的赞美与眷念:“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苏轼《凤翔八观·东湖》);“我家岷蜀最高峰,梦里犹惊翠扫空”(苏轼《壶中九华诗》);“梁市朝回尘满马,蜀江春近水浮天”(苏辙《古北口道中呈同事》)。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三苏父子自然生发出热爱山河、热爱生活的人生情怀和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质朴思想。

繁荣兴旺的社会经济

眉山距四川首府成都不远,加之又位于源远流长的岷江之滨,是古代由成都水路出川的必经之路,自汉代以来,眉山就是川西南的商贸重镇。

在汉代就有了远近闻名的武阳茶肆(在今眉山彭山境内),其贩卖茶叶之早和茶叶销售量之大,堪称中国第一。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中就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到三苏所生活的年代,北宋已呈现“百年承平”气象。眉山地区农桑发达,蚕市兴隆。苏辙《蚕市》就生动描述了眉山蚕市盛况:“不惟箱篚(fěi,箩筐)供妇女,亦有镈(chú bó,古代锄头类农具)资男耕。空巷无人斗容冶,六亲相见争邀迎。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蚕市可谓是买卖和交游的热闹场所。苏轼《和子由蚕市》甚至说:“忆昔与子皆童丱(guàn,儿童头上扎的两只角辫),年年废书走市观。”当时眉山的最大蚕桑交易市场,就在苏宅门外的纱縠行。这条街名延用至今,千年未变。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提到,当年,苏轼母亲程夫人就在这条街上做丝绸生意,不几年,苏家就成富裕之家。因此可以说,丰衣足食的家境,使得三苏得以安心向学,为最终成为大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然淳朴的乡风民俗

隋朝时眉山被称为“通义县”,即礼仪之邦的意思。眉州人士大多知书达礼、讲信修睦、团结互助。

苏轼《眉州远景楼记》对此有过全面而生动的描述:“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这里有三种习俗承续于古代之风。一是士大夫重视儒家经典学习,注重和亲睦族。难能可贵的是,宋初文坛承袭了晚唐五代词藻华丽而内容空虚的文风,而眉州士人却坚守“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苏轼《眉州远景楼记》),主张文章有为而作,追求文风的自然朴实。这被外界嘲讽为“迂阔”,也不为之改变。二是百姓尊重官吏,不做非法之事。事奉官吏,有如古代之君臣。对贤明的地方长官,记录其言行,供奉其画像。家家户户都藏有法律书籍,学法懂法,即使最微小的罪过都终身不犯。三是农夫勤事农耕,农忙时邻里互助、合耦而耕。

这样的乡风民俗,在三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其良好人格的形成影响深远。宋学大家王水照教授在其与朱刚合著的《苏轼评传》中这样评述道:“北宋士人中仍数蜀人的地方观念最为强烈,这在苏轼身上也看得出来。而自宋初以来,蜀人之起为北宋大臣者,多以文章气节名世,苏轼亦秉承着这一文化性格。”

郁然悠远的文化教育

眉山学风浓郁,人文气息厚重,并不自三苏始,而是远有端绪。“蜀为西南巨屏,由汉以来,号为多士,莫盛于眉、益二邦”;“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夜燃灯,诵读声琅琅相闻矣”(明·曹学佺《蜀中广记》)。

唐末,中原战乱,而西蜀成为一方避乱乐土。在这场迁徙运动中,世外桃源般的眉州,又是西蜀各州中接纳北方移民最多的州郡(刘琳《唐宋之际北人迁蜀与四川文化发展》)。移民中的世家大族家学底蕴丰厚,藏书量大面广。这就带来了北方世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融互鉴,进一步推动眉州学术文化的繁盛。其中“孙氏书楼”的影响力极具代表性。

孙氏书楼始建于唐末,延续300余年,被称为天下藏书最多、历史最久的私家图书馆。书楼开办“山学”(即私学),制定“公养之法”,聘请有名望之士主持教学,吸引了大量学子纷纷来此求学。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唐僖宗亲自手书“书楼”二字赐予孙氏。

在孙氏书楼的带动下,眉州民间藏书与读书之风日盛。正是因为眉州藏书丰富,版本精良,吸引了不少书商到此刻版、印书。宋时全国形成三大刻书及书籍交易中心,川蜀便是其中之一。北宋时蜀刻中心在成都,到南宋时眉山成为蜀刻的中心区。眉山官刻的“眉山七史”(七部南北朝史书)、坊刻的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家刻的《淮海先生文集》《东都事略》等,均是眉山刻本的经典之作。

藏书丰富,刻版印刷繁盛,大大激发了眉州教育发展和读书热情。在三苏时代,眉山已是一派文教昌明的景象,仅从苏轼兄弟曾求学的天庆观、寿昌院,就可见一斑。天庆观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苏轼《众妙堂记》);城西寿昌院刘巨(字微之)“从游至百人”(宋·叶寘《爱日斋丛抄》)。

苏辙在给张方平之子张恕的诗《张恕寺丞益斋》中,这样描述自己当年读书的那段美好记忆:“我家亦多书,早岁尝窃叩。晨耕挂牛角,夜烛借邻牖。经年谢宾客,饥坐失昏昼。堆胸稍蟠屈,落笔逢左右。乐如听钧天,醉剧饮醇酎。”早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常把书挂在牛角上;晚上,借助邻家窗户透过的那抹烛光孜孜不倦地攻读。长期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常常忘却晨昏。渐渐地,所读诗书占满胸中,下笔左右逢源。读书犹如聆听钧天广乐(指天上的美妙音乐),犹如沉醉于醇厚的美酒。

眉山士人求学盛况,苏轼在《谢范舍人书》中有更直观的描述:在仁宗时期,“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十家有九家的子弟放下锄头,拿起书本;又说,“通义蜀之小州,而眉山又其一县,去岁举于礼部者,凡四十五人……得者十有三人焉。”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眉山一县参加礼部考试的人数有45人,考中者包括苏轼兄弟在内共13人,占当年全国进士总数388人的3.4%。难怪宋仁宗当时就惊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乎!”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26个乡镇,约2万户(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两宋眉山中进士者达909人(杨文等《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可谓是中国科举文化史上的一个至顶标杆。

此地,必是孕奇蓄秀之地!

此地,当有大家脱颖而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云容(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