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话说七曲山望水亭‖刘文
话说七曲山望水亭
刘 文
2023年7月15日,我同老梓潼人(今江油市二郞庙镇)辛茂源驱车考察七曲山望水亭、剑阁县碗泉文昌宫等文昌圣景,参观古柏王、古蜀道、郎当驿等自然人文景观。然而最让我们感兴趣是望水亭,从二郎庙来的辛茂源说,望水亭从文化上说将文昌信仰与二神信仰串在一起。我告诉他,有一位德国洪堡大学汉名常志静的朋友曾对我说,从望水亭俯视,山水相依,一派田园风光,很像他的家乡巴伐利亚,太美了。近一个月来,让我难以释怀的还是望水亭。有这样三个问题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一是望水亭历史传承有些啥?二是望水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三是望水亭何以成为“二主”(化主文昌、川主二郎)有共同价值的契合点?因此,回顾一起考察的情况,查阅文史资料,草就这篇小文章。
望水亭(图片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望水亭的现状与历史渊源
望水亭为八方石砌墙体,呈砖红色,木梁架柱,八角形攒尖顶,顶饰火珠,覆盖灰色筒瓦,亭内塑张亚子像一躯。亭周围约40步,大致30米,高约3.5米,墙高约2.5米,双门面向西南,门上无匾,门边无联。门下阶梯处有介绍相关望水亭内容标示牌。该亭周围地面以青灰色地砖铺设。虽然到此游客较少,但打扫得很干净。西北向有一条石板小道通向相接公路。周围茂密的柏树将亭子几乎围住,亭子西边下端不远处的环山路上有一座三层高的新望水亭。因此,此处显得孜然。
当日上午,我们在此停留约一小时,发现石门侧墙上有三处碑铭。
右侧一处,其内容为如下:
四川龙安府平武安高塘乡万福里住萧家寺发心捐筑望水亭,信善萧仕柏,叶氏、嘉氏,乏嗣少子,恐后人身难,复命匠人工修砌西路捐献。
七曲名山望水亭以完谐来明,更算夫妇▢呈▢昌,善心克备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同登彼岸者。时天启二年(1622)正月望日萧后山书。
左侧二处,上处内容如下:
大清道光二年(1822)十月三十日置水缸一口。
左侧下处内容如下:
帝君之灵生于周显于晋。此山为发源之境也。左存盘陀,以降生之脉。右有水出,以观天象。有斯地之▢▢报诸石以观水。▢脱▢▢于龙潭,方得为▢。▢▢望水亭。此亭之建系龙安道平武县高塘乡万福里住居肖家寺信善肖仕柏发心捐资百金,杨尧等众人合圣像,功厥告成,铭壁以后代。旦以刧后,斯亭已颓。于丁未岁。共发善念。乡约肖九善、肖九伦,同族肖金瓒、肖金军、肖文璨、肖峤乐、肖应凤、肖文佼、肖金肱、肖义剑等各捐资帛,重建宝亭,合塑圣像。
康熙七年(1668)三月
从如上这三处原始碑铭看,最早的修筑年代应是明天启二年(1622),为明代末期建筑。康熙七年(1668),46年后,清朝前期望水亭得到修缮。道光二年(1822),200年后,送险亭再次添加设施。
望水亭门前标示牌内容如下:
望水亭建于七曲山西端孤峰之上,建于明洪武年间,独梁六角攒尖顶,外复砌石,形似古堡。中塑文昌彩像坐东向西相传是文昌张亚子救父母之时望水之处(以中英日韩四种文字标示)。
若按洪武年间(1368—1398)计算,望水亭距今有625—655年历史。
2023年8月30日,在协同央视国际频道王国强编导拍摄《邂逅千年梓潼》时,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吴晓农对我说,望水亭内还有一通嘉庆年间石碑,并提供其碑文内容如下。
补修盘陀石应梦台望水亭碑记
七曲山之灵应祠,为帝君灵迹昭著之所也。祠中之皋门曰:“忠孝楼”,由楼北行,陟重阶有盘陀石、应梦台、晋柏亭古迹。迤行里余,耸然峰巅,为望水亭。亭之兴废,代有修建。志载甚悉,而志古迹一门,又称其先龙安萧姓重建,年远倾颓。乾隆三十九年,前邑令朱公重建。八面砌石,外复环石垣,中奉圣像,下临潼江,烟云缭绕,一邑巨观等语。今亭内朱公之颜额犹存,丁丑春,予再权斯邑,恭谒圣庙,复得瞻仰各胜迹踵,其亭见夫,潆洄九折之水,源远流长。胜地风脉,实足流连称羡,惟亭中旧奉 圣像又以岁久,金粉剥落,展谒之余,慨然有重为肖像之志。秋七月,邑人士以盘陀石、应梦台诸古迹渐就倾圮,鸠工修葺,予于其会捐俸附工,重塑以成。予志藉伸平,日尊崇之忱焉,两逾月而各工均以告成。是举也,予与邑人士岂为徼福计哉,诚以帝君数千百年灵异,凭忒于兹,其间灵异之跡,当难悉数,乃代远年,湮已难问,遗于徽兵燹,后即有一二之存,亦在若灭若没之间,使听存亡于自然,后之人必有并此不识者矣。由谁之过,欤然则斯举也,谓予与邑人士,存神跡于万一也,可是为记。
梓潼县知县顾玉栋沭手敬志
经理董事 顾维明 李根全 仇登云 罗国典 吴三锡
住持僧 海仑
嘉庆二十二年(1817)岁次丁丑 菊月吉旦立
此碑证明望水亭在清代有三次建设,分别是康熙年间萧姓重建、乾隆年间朱公重建、嘉庆年间顾知县修缮,且有朱帘题写的联额。
前不久,再查《梓潼县志》,获得如下信息。
《梓潼县志·乾隆版》卷前《梓潼县地舆旅途》《文昌胜景图》均明确标注“望水亭”。
《梓潼县志·咸丰版》卷前《梓潼县地舆旅途》《文昌胜景图》均明确标注“望水亭”。望水亭(西)、大庙(东)、送险亭(南)呈三角形状。
这两版县志说明,望水亭是梓潼县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文物建筑。
《梓潼县志·乾隆版》(卷上·古迹篇)载:“望水亭,在忠孝楼前一里许,亦帝君遗迹。其先龙安萧姓重修。年远倾颓,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县朱廉重建。八面砌石,外复环以石垣。中奉圣像,下临潼江,烟云缭绕,一邑巨观。”这段文字说明,望水亭成为官方建筑,是政府重要工程。
据黄枝生著《文昌帝君》七曲山庙志大事记部分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张斌修建白特殿。同时又在盘陀殿后台阶上修建“应梦床”,根据文昌借水淹许州传说,又在西侧建望水亭。明万历年间(1573—1619),再建望水亭,该亭形似古堡,上为六角铜瓦覆盖,独樑攒尖结构,相传张亚子为救母,水淹许州时望水之处。亭下潼江有乌木滩,上有锁水寺、豢龙池。这段文字说明望亭初始修筑时间为洪武十四年(1381),距今(2023年)有642年历史,万历年间又得以修缮,佐证了望水亭标示牌的说明,证明了望水亭是明代初期文物,系七曲山大庙众多殿堂中的组成部分,最初即为官方建筑。
望水亭的主要功能与价值
望水亭与大庙中的时雨亭、坡去平来坊下的送险亭完全不同,时雨亭、送险亭是真正的可供游客休息的亭子,而它是亭与石屋的混合体。万历年间修缮的望水亭,“亭形似古堡,上为六角铜瓦覆盖,独樑攒尖结构”。这是望水亭最早的形状记载。如此修建,其功能与价值体现在何处呢?笔者认为,望水亭有望水纪念、治水辅参、赏水留恋3个方面。
1
望水纪念
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张斌首修望水亭,其根据是文昌借水淹许州。万历年间,望水亭修缮依然是“相传张亚子为救母,水淹许州时望水之处。”龙安府平武县萧氏族人再建望水亭“合塑圣像(文昌)”。乾隆年间,知县朱廉再建望水亭“中奉圣像”。这都说明,望水亭首要的作用就是纪念文昌帝君在此望水,是圣迹所在。按黄枝生《文昌帝君》神话传说“借水打许州”描述,文昌张亚子在七曲山濒临潼江的山头瞭望江中水势,以便适时导水外泄而拯救父母和黎民,后来当地百姓为张亚子对父母亲孝、对民慈祥的善心所感动,在张亚子瞭望水情的地点修建—亭以示祭祀,取名“望水亭”。按刘长荣、黄枝生编《帝乡诗选》中录有七曲山大庙老导游谢焕智《望水亭口占》,其诗云:“远眺翠微觅仙踪,蜿蜒潼江溯迷濛。分流金锁凸土堆,镇水神靴矗山峰。求来洪水惩恶吏,强忍悲泪困陷龙。双亲黎民脱劫难,深潭乌木隐约中。”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望水亭之所以修成古堡一样,除了“中奉圣像”,它是梓潼最重要的现存最早的水文观测点,其地位有如都江堰的秦堰楼。
2
治水辅参
“亭下潼江有乌木滩,上有锁水寺、豢龙池。”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在《梓潼县志·乾隆版》水利篇载中,知县朱帘对宏仁堰如此记叙:“宏仁堰,县西北十五里,分潼江之水溉西坝田亩。西坝附近东坝约地百顷,俱系旱地,乾隆三十一年,罗江人王化隆揽修河堰,数年未就,县民唐英、曾玉山、何宗元、唐成福、方荣等,协力助修开渠。四十年春,水到西坝,灌溉田种稻约两千余亩。年来开筑引灌,其利甚普。余勘其地,正在七曲山下。是民之获利,无非神赐也。因命是名云。”王化隆组织民众修宏仁堰,九年无成,朱帘利用再建望水亭之时,准确地勘测修筑堤坝地点,再发动民众,仅一年成事,并将兴修江堰命名为“宏仁堰”。
3
赏水留恋
“其亭见夫,潆洄九折之水,源远流长。胜地风脉,实足流连称羡”,这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梓潼县知县顾玉栋沭手敬志《补修盘陀石应梦台望水亭碑记》的原文。《梓潼县志·乾隆版》卷下《艺文篇:望水亭远眺(集杜)》:“蓬莱如可到,佐酒望云亭。远水兼天净,高山拥县青。汀烟轻冉冉,柟树色冥冥。剑阁星桥北,江猿吟翠屏。”朱帘称望水亭为“一邑巨观”。参校《梓潼县志·乾隆版》县尉黄烈即题有《潼江春涨》,其诗云:“几番红雨腻云亭,春满潼江爱晚汀。新水拍堤浮鸭绿,好山傍岸映螺青。流经断港声犹壮,泻入平桥势乍停。九曲玻璃都似画,一川花柳挹余馨。”黄烈将其作为“梓潼八景”中第三景,在其《梓潼八景》诗前小序中说:“庚子秋,邑侯朱公属参校县志,偶举见闻所及,胪为八景,各系一律,以纪风物之盛云。”张香海主编的《梓潼县志·咸丰版》《艺文志:七曲晴岚》一诗中说:“梓林潼水地钟灵,雨过晴岚满眼青。松桧千章开画帧,峰峦七曲叠围屏。闲中屡着穿云屐,高处还瞻望水亭。四面烟云常缭绕,张星大洞有遗经。”七曲晴岚是梓潼八景之首景,而望水亭则是欣赏此景的最佳位置。
在梓潼县七曲山上俯瞰潼江水(图片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蜀中“二主”的契合点
黄枝生的民间传说故事《文昌帝君》中《第十二章 亚子救母许州城》说,文昌帝君在救父母时,借潼江源头白阳洞之水淹许州,曾得到二郎神的鼎力相助。南宋朱熹在其《朱子类语》中说:“梓潼与灌口二郞,两个神几乎割据了四川。”于一著《巴蜀傩戏》(1996年10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载,梓潼阳戏中有四位坛前正神,分别是川主、土主、药王、化主,名为“奉四圣”。其中川主即二郎神、土主即壁山土地、药王即唐代名医孙思邈,这三圣是其他地方均供奉的,化主即文昌帝君,他的职责是弘文宣化,其行为以身作则,教化众生,加奉文昌帝君是梓潼阳戏的特色。梓潼阳戏中最后一个剧目是《二郎清宅》,又叫《二郎扫荡》。因此,梓潼文昌帝君、灌口二郎神,可谓古代四川百姓心中的“二主”。
从空间上看,化主在蜀北,川主在蜀中,一南一北,互不关联。川主为何要帮助化主救母呢?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蜀中二主都是大孝子,文昌是至孝之人,梓潼文昌宫的正门入口在忠孝楼,忠孝楼向人们暗示着,文昌以忠孝立身,以孝为首。无论是由越西“因避母仇”,迁居梓潼七曲,还是由碗泉化身为龙,为救母身陷龙池,都说明文昌是以身行孝。而在二郞神的传说中,也有二郎神桃山救母的故事。二是在梓潼地区百姓心中,二郎神与文昌都是一体的好神仙,文昌作为文神行教化赐䘵,二郎神不仅治水,关键是作为武神形象,可以避邪,因此,阳戏中文昌、二郎都成为祭祀的戏神,有《二郎镇宅》压场戏,在民间迎神会中,有二郎为文昌出巡(文昌扫荡)开道。盖建民、高大伟《清代巴蜀地区“川主二郎神”信仰新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0期)一文说,清代四川梓潼县“二郎庙……有川主铁像”。二郎庙系重华区,1953年前为梓潼辖区。
结 语
望水亭是一个重要历史支点,历史上先后有四位知县为之作出贡献。明洪武年间,知县张斌首建望水亭,阐明建亭的缘由;乾隆年间,知县朱帘再建望水亭,助力建成宏仁堰;嘉庆年间,知县顾玉栋修缮望水亭,点明望水亭系“胜地风脉”;咸丰年间,知县张香海登上望水亭,发现“七曲晴岚”。民间有平武萧氏一族悉心关爱望水亭达200年。
望水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结合点,它将文昌文化与都江堰水文化衔接起来,将潼江源头与中游串接起来。
望水亭是一个重要的赏景观光点,此处不仅是历史上欣赏“七曲晴岚”“潼江春涨”的C位,而且是“太极潼江”入眸处,也是其下端新建望水亭的重要因素。新建望水亭固然好,但老望水亭曾是望水纪念、治水辅参、赏水留恋的源头,作为非常有特色的文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文(梓潼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