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跨越时空与杜甫对话 传承诗圣精神——《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观后‖徐希平

来源:中国诗歌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3-12-30 15:12:32 浏览次数:639 【字体:

跨越时空与杜甫对话 传承诗圣精神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观后

徐希平

著名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不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到成都。由此可见杜甫与成都特殊的密切关系。草堂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千百年来,成都人民对诗圣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老幼妇孺都可以在成都作会心的交流。同时在成都讲述杜甫也会有无形的压力。

成都位于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同时又具有巴蜀文化和谐包容的特点。自古以来,天下名人例入蜀,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丰厚的人文资源。近年来,在各种新媒体、融媒体热闹登场的大背景下,文学纪录片也颇受欢迎,被称作是近年来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重要文化事件。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都广播电视台筹划拍摄大型系列人文电视纪录片,反映历史文化名人与成都的特殊关系,正是基于杜甫与成都这种特殊的情缘,对成都的贡献及影响,系列纪录片首先便选择了诗圣杜甫,首部片名为《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该片于2022年开机拍摄时,正值诗圣杜甫诞辰1310年,摄制组摄制数月,历经辛苦,终于在近期完成并隆重推出,为杜甫1310华诞献上一份迟到的贺礼。

如前所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杜甫精神博大精深,杜甫研究被称为“杜诗学”,研杜解读浩若烟海,长盛不衰。近年来,海内外有关杜甫诗歌、传记、话剧、歌舞、电视等各种媒介和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如何在新形势下讲好杜甫与成都故事,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对作为成都本土媒介的电视人,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摄制组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研究探讨,拍摄完成,最终给观众呈现了一部展现杜甫与巴蜀文化关系立意新颖的艺术精品,交出了一份令人较为满意的答卷。观览之后,令人眼前一亮,品味陶醉,获益良多。

为拍摄好作品,成都广播电视台做了多方面准备工作,抽调台内业务骨干精兵强将之外,邀请经验丰富的省广播电视台和北京的专业编导加盟合作,组成阵容强大的拍摄团队,为完成精品奠定坚实基础。拍摄前,摄制组主创人员以阅读杜甫相关书籍资料、聆听杜甫研究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入钻研,尽力对杜甫生平、文化精髓及与成都巴蜀密切渊源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同时,充分利用成都地区高校和学界杜甫研究的资源优势,多次召开脚本研讨会,请四川杜甫研究学会相关学者对拍摄脚本进行审读,提出修改意见,把握立意和取舍视角,最终确立拍摄方向,以杜甫与成都关系为中心,以现代影像方式体现1000多年后成都人对诗圣的怀念之情,让大家更了解他,跨越时空与他对话,年轻一代了解并传承杜甫精神。素材完成和影片剪辑阶段,同样是反复打磨,字斟句酌,注意细节,力求完美,也是杜甫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工匠精神的诠释。

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集,分别为《草堂入梦》《山河为纪》,上篇从杜甫初入成都情景再现开始,以《成都府》表现一个长期生活于中原地区饱经忧患的老人的感受,突出当时成都经济文化与自然特征对杜甫心灵的慰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在乱离中寻找到宜居之地,继而重点表现得到亲友资助并修建茅屋的过程,反映其终于有了安身之所的喜悦心境。穿插许多诗篇反映杜甫在草堂浣花溪畔的日常生活细节,春雨西岭,棋局垂钓,野老朱樱,邻里关系,体验天府之国自然物候与普通百姓安逸巴适、闲居惬意。巴蜀生活扩大其视野,丰富其创作内容,风格转化多变,技艺愈加成熟。下集则通过拜谒武侯祠《蜀相》之作诗,往返川北梓阆间放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平生第一快诗,以及漂泊夔州之《登高》等作品,反映杜甫成都安居之外的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山河之恋,也是草堂生活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由此相对客观真实的记录和再现杜甫巴蜀岁月尤其是草堂生活情境,既展示历代国人心目中诗圣深挚真切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通过杜甫在成都和巴蜀地区生活的剪影,反映和彰显杜甫多样化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性格,与普通人息息相通的情感交流,巴蜀山川自然人文民俗对杜甫思想生活诗歌创作的影响,还原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诗圣,如鲁迅先生所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纪录片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和探索,力求让当代人理解和亲近杜甫,展现其永恒的价值。

摄制组沿着杜甫入蜀的行迹,按照杜甫生活与诗篇描写的季节,从剑门到夔门,由冬到春,实景拍摄杜诗中的蜀中山水与成都风情。从唐代锦城作为战乱后安居之所,到当代成都繁华时尚,安逸之都多元文化皆截取入境,还特地现场拍摄2023年第十四届草堂人日游非遗活动场景。风光旖旎,热闹非凡,与诗圣大庇天下、和谐幸福之期望暗中契合。

同时安排邀请各界相关人士入镜接受采访,涉及面十分广泛,堪称该片一大突出亮点。其中不乏省内外国内外杜甫研究卓有成就的著名学者,如四川杜甫学会张志烈、祁和晖教授,四川杜甫研究中心徐希平教授,杜甫草堂博物馆刘洪馆长、原馆长周维扬先生,四川大学王红教授,省外专家如中国杜甫学会刘明华会长,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谷曙光教授,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还有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先生,海外方面如日本杜甫学会会长下定雅弘先生,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韩国驻成都总领事李光镐先生等,还有绘制杜甫画像的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之子蒋代明先生,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弟子朱成先生,修缮茅屋的省非遗传承人周礼春,拍摄雪山下公园城市全景的摄影家嘉楠,以及茅屋草堂小学学生,或对杜诗创作主旨意境进行解读,或对有关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作专业介绍,或集体吟诵杜诗经典名篇,严谨不苟而又轻松活泼,通俗易懂,体现了当代杜诗学研究和普及的最新成果,有助于对杜甫其人其诗及其时代的把握和准确理解。

实景拍摄之外,纪录片还在一些标志性地点启用演员进行情景还原,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虚实结合,古今跳跃,让观众在现代雪山公园城市与杜甫居住的古代田园村舍间切换穿越,在陌生又熟悉的环境对比中拉近与诗圣的距离,亲切的氛围增加观众对杜甫诗歌内容和精神的理解。如开篇的一个镜头,漫天风雪中,杜甫一家扶老携幼,剑门关下,诗人回首,北顾中原,忧虑的眼神似将其进关入蜀时前途未卜的心理定格于屏幕,令人震撼,也成为一段崭新生活的起点。片中许多类似画面都有类似画龙点睛,无声胜有声的味道,如如溪流泛舟,让人体会蜀中游赏之闲情逸致,夔峡扶杖,则给人带入“每依北斗望京华”之意境,其造型或唯美隽永,或沉重悲凉,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整部片子一气呵成,大气恢弘而又不乏感人细节表现,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在情不自禁的观赏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自然地增加对杜甫与成都的理解,更加热爱这座有底蕴有温度的城市,也更能深刻体会闻一多先生经典名言:杜甫——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来源:中国诗歌研究院

作者:徐希平(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来源: 中国诗歌研究院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