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蜀道、蜀都、蜀风与蜀中的杜甫——《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观后‖肖砚凌
蜀道、蜀都、蜀风与蜀中的杜甫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观后
肖砚凌
2023年12月25日晚,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摄制的历史人文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播出。如果说,2020年4月在BBC第四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藉由“他者”的述说让我们看到西方眼中的中国文化,那么,《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则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阐释,以“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再现与搬演”的叙事方式、“多维还原”的叙事技巧,展现出更为真实、鲜活的杜甫蜀中生活与文学创作,也让我们深刻感受由蜀地所孕育出的独特审美精神。
与《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之名相符,该片并未详述杜甫一生,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杜甫旅居蜀中的这八年,以“成都杜甫草堂”为叙事链的中心,上集“草堂入梦”讲述了从杜甫入蜀到定居草堂,下集“山河为纪”则讲述杜甫离开草堂的游蜀与出蜀。侧重于空间的叙事结构,其言说之意则是突出“蜀”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杜甫不仅是蜀地的文化符号与精神火种,而这样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诗人,其文学成就亦离不开巴蜀文化对其精神的滋养与浸润。
相较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所尽力刻画的儒者形象,《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中的杜甫,按今日之话语,则是更接地气。杜甫不仅是经历唐朝由盛转衰,感怀时事的杜甫,也不仅是文学史上的“诗圣”杜甫,他亦是一位平凡的丈夫、父亲。这样的杜甫,在战乱之中所渴求的不过是心安之所。上集“草堂入梦”通过描绘唐朝成都富庶的城市生活、秀美的城市景观、热情善良的城中友邻,还原杜甫定居草堂时的环境与心境。同时,配以《江村》一诗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红教授的解说,充分展现蜀地安逸与闲适的生活趣味,给予这位经历战乱的伟大诗人温暖与安慰。片中真实的杜甫形象,与蜀地深刻的情感联系也由此展开。
该纪录片中通过对杜甫安居与漫游的讲述,全面展现蜀地之美,则最为动人。片中通过虚拟的视觉特效与真实的现实场景相结合,展现“花重锦官城”的成都景观之美。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城市景观有所变化,但屹立在成都西边的94座雪山仿佛是这千年胜景的见证。下集“山河为纪”中关于杜甫蜀中漫游的讲述,又让我们跟随杜甫的诗歌,沿着杜甫的步履,见证了蜀中自然山水之美。而在这景观之美的孕育下,又可见蜀中人物之美与艺文之美。富庶、安定的生活造就了蜀人乐天、包容的性格,纪录片中提到的那些小人物,如给杜甫赠送蔬菜瓜果的田野之民,或是陪伴杜甫畅谈的北邻南邻,或是杜甫暂居夔州、赋诗而咏的仆人——信行,都展现出蜀人的人性之美。由于杜甫的诗人身份,纪录片中的艺文之美则最为丰厚,无论是片头以杜甫诗句为主的立体感特效字幕,或是片中所引的近40首诗歌,或刘佩琦先生表演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吟诵,都是文学之美的具体呈现。这些元素通过“视”与“听”的巧妙结合,将杜甫的诗词恰当地融入到纪录片的叙事之中,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除诗歌外,纪录片中还展示了书法、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品与杜诗共同构建了蜀中的艺文之美。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通过讲述杜甫在蜀中的生活,展现了蜀地的景观之美、人文之美,以及巴蜀文化对这一伟大诗人的滋养。杜甫以其极高的文学成就,丰富的精神内涵,跨越时空,影响了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而巴蜀文化也随之流传千古,走向世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 肖砚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