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弱漹镇镇名浅析‖徐前明

作者:徐前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7 14:16:40 浏览次数: 【字体:

弱漹镇镇名浅析

徐前明

在历史地名词典检索“弱漹镇”,结果如下:“北宋置,属夹江县。在今四川夹江县东南二十里甘露乡。西临青衣江,津渡曰弱漹渡。”查询夹江县人民政府网站,现存各版本《夹江县志》,均未查找到弱漹镇名称来历的解读。

在互联网检索“漹”,结果如下:“[yān],古河名。一是在今山西省西部。二是为今湖北省宜城市蛮河。三是四川省夹江县县城名为漹城镇,青衣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夹江全境,临近夹江县城一段河流,前人别称为漹江,县城呼为漹城。四是古弱漹镇,遗址在夹江县甘江镇陶渡村,距夹江县城—漹城镇三十里。”

检索乐山《府(州)志》及周边区县《县志》,康熙本《峨眉县志》在“疆域”条,有“东望嘉阳(乐山),西控邛部(西昌),南面绥山(峨眉山),北带漹水(青衣江)。”嘉庆本《峨眉县志》、同治本《嘉定府志·峨眉县》在“形胜”条,均有“东望嘉阳,西控邛部,南面绥山,北带漹水”。同治本《嘉定府志》还记载:“沬水(大渡河)遄急,漹水遒劲,淙淙有声。”“苏稽旧有牛特三堰,引漹水灌田,利甚溥。”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漹江或漹水,是乐山地区对青衣江进入夹江段后的别称。如万历本《四川总志》收录有明代宿进的《漹江排律》诗,清代王士祯《带经堂集》记载:“九盘山下漹江水”。部分方人也用漹江指代夹江。如:《峨眉山志》收录宿进的《重修会福寺记》时,记载作者为“漹江,宿进,刑部员外郎”。乾隆本《隆昌县志·序》记载:“晚生漹江邓文端希直氏顿首拜撰。”时任隆昌县教谕的邓文端在序中以漹江指代夹江籍贯。乾隆本《丹棱县志》收录彭端淑的《萃龙山记》中,也以漹江指代夹江。

在互联网检索“弱水”,结果如下:

“1.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故古时所称弱水者,计有额济纳河、洛水上游、国外、青海、黑龙江省境内、蒙古国境、西藏境、内蒙古东境8处河流。2.又名娑夷水,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高仙芝攻小勃律,进军至此。3.古代神话传说中称险恶难渡的河海。4.犹言爱河情海。”

弱漹,即是漹水河面最宽阔、水流最平稳的河段。经查夹江县情介绍,陶渡为夹江县最低点,海拔380米,此陶渡即为历史上的弱漹渡。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弱漹镇,在县东南。有弱漹渡,盖青衣水渡口。”

考察“镇”发展变迁,对理解弱漹镇大有裨益。镇,有凭借威势以慑服之意。用于军事方面,则始于汉魏之际。建安中,曹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西晋重用宗室诸王,以诸王镇军事要冲,又转称为“重镇”,但并未成为独立的一级军事据点或行政区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镇”的释义为:“基层行政区划单位,与乡平级,由县一级领导。”作为区划意义上最早的“镇”,则始于北魏初。鲜卑人拓跋珪占据北方后,为抵御柔然侵扰,在北方沿边地区设置军镇,是为镇成为独立行政区划之始。

镇的最高长官为镇都大将,统兵防御,主管城隍、仓库等,秩品虽同于刺史,然因独领一方,兵权在握,故又重于刺史。北魏迁都洛阳后,柔然衰落,诸镇抵御外敌、屏蔽京城的作用消失,镇将、镇兵和镇民的地位急剧下降,最终爆发了反对北魏统治的六镇起义。镇亦旋即撤销。唐初,在边地设置镇戍。时称“方镇”,镇将权限很小,品秩也不高。唐代中期,出现了屯兵多且又有长期驻地的军镇,如安西四镇、范阳镇、平卢镇等,节度使辖制军镇,故又称“节镇”。后安禄山、史思明以节镇身份发动叛乱,唐王朝又在内地相继设镇,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又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有鉴于藩镇之弊,遂去军镇,夺节度使兵权。有宋一代,镇已基本上不具备军事据点的意义,而主要是从事货物贸易的商业居民区。自宋代始,凡人口不能成县,而有大量商品交易的税收之地,则称为镇,故称“市镇”。各镇设置监官,谓之“监镇”,虽也掌管“巡逻盗窃及火禁之事”,但征税榷酤则是监镇的主要职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全国镇市达1900个以上,弱漹镇即为其中之一。

综上,弱漹镇,即是青衣江夹江段水面最宽阔、水流最平稳的河段设置的经济较为繁荣,可收盐税、酒税的市镇。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徐前明

供稿:夹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