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营山县太蓬山李公洞考释‖毛超群
营山县太蓬山李公洞考释
毛超群
在营山县太蓬山南边与穿岩洞隔相对望,约距二里之外的悬崖峭壁密林掩映处,有一洞穴,名曰:李公洞。坐西向东,十分险要,只有循山崖小道,小心攀缘方可至。
其洞壁上刻有“李公洞”三字,一个原本天然生就的无名石洞,也因这三个石刻文字,而给它赋予了许多令人好奇的人文故事。
2019年,笔者在年逾七旬的普定师傅带领下,从南门而上,第一次寻访到李公洞。
我与太蓬结下的情缘,也是与这位叫普定的山僧有很大关系。我那次便是专程来太蓬山上寻访他,专门了解当年破“四旧”的时候,他在穿岩洞亲自参与打毁那些摩崖石刻的事情。那一次,我在太蓬山上整整待了三天两夜。我睡在山上寺庙里空气中总弥散着一股香蜡烟火气息的僧房中,把太蓬山上的古迹彻彻底底地找完看了个遍。还在万籁俱寂的漆黑深夜里,一个人静默闭目站在穿岩洞中,独自感受终身最难忘的太蓬山穿洞之夜。
普定师傅虽在山上已度过三十余年,但对李公洞的了解,如从文史考释的角度看,其实并不是很多。他只知道这就是李公洞,以前有人曾在这里躲过战乱。他还告诉我以前有位成都文殊院的师傅(他所说的师傅是对来自文殊院这位高僧的尊称)曾专门到这里来静修过,那位文殊院的师傅说这地方特别好,说他以后都要来这里死。
普定说的这位师傅后来是不是真的就死在这里,他没说,我也没去问,不知普定所说是否真有其人其事了。
李公洞其实就是一个依借山岩中半开敞内凹的空间,再经人为凿石修整的一处可简陋住人的天然石壁孔穴而已。
该洞保存较好,经现场初步测量,洞高约3米,深约4米,宽约12米,自然形成于崖壁之上。洞内有確窝和隔墙的墙基。洞正面石壁上有刻碑一幅,记述翟氏家族先辈于清嘉庆初年与山上僧人签约定界之事。留有烟熏火烧过痕迹的洞壁上,还书有祈祷者应验后题写的感激话语。里面有石床木方的槽穴榫卯凿孔,洞口还有一口蓄水的方井,明显看得出曾有人在此居住生活过的痕迹。与其称之为洞,不如说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凹岩孔穴。只不过这岩穴石壁之上,因豁然刻有“李公洞”三个每字一尺见方的楷书大字,自然有人到处,凡识得字者,便都知此处为“李公洞”了。
笔者后来特意查考了有关太蓬山古迹的资料,仅在同治版《营山县志》找到其记载:“李公洞,治北太蓬南五里斜则双洞。”除此之外,就再无线索了。
我很好奇“李公洞”这三字,到底出自谁的手笔?在什么时候雕刻于此的呢?
那天,因没带可以登高的工具,我只能站在低处,极力仰望,肉眼所及,一片模糊,所以,我无法看清李公洞三字旁边到底还有没有留刻有其他细小风化的文字,比如雕刻的时间,雕刻的人。
石壁上还有一些墨书、石刻文字,覆盖重叠,风蚀脱落,若隐若现,现场已很难完全仔细辨认了。又因天色将晚,时间不够,担心年老的普定师傅走路摔倒,只能匆匆离开。
幸好一年之后,我找到一篇撰写太蓬山石刻题记文字考释的文史资料,找到了和李公洞有关的文字记载。
那是2008年7月,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营山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太蓬山石刻作了全面调查文字记录之后,由蒋晓春负责撰写了题刻部分报告。
关于李公洞是这样记载的:
和约类题刻仅在李公洞发现1处,李公洞是清代翟氏家族的避难之所,洞口上书“李公洞”三个大字,洞内正面石壁上刻有《翟氏合族岩洞碑记》,长160厘米,宽60厘米,字径4厘米,左起竖排18行,楷书。该碑记是翟氏家族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与山主僧溟道、洋春等重订的定界和约,保存完好。现将全文抄录如下:
翟氏合族岩洞碑记
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处乡村者无国可」守亦当设险以守其身是险之宜有不待智者谕」之也我族先辈于前清嘉庆初年蒙蓬山诸老」上人以李公洞连长洞险诹见僧和约限界由栅」址起至洞尾止随寒族就势修整凿井树栅并竖」碑志以昭子孙永为遇乱避乱之所越嘉庆初年」罗匪之变咸丰辛酉蓝李之忧吾族两次避乱此」洞赖以保全是先辈避险之计而创之预而吾」侪因之有由矣迨世事升平寻胜流览游朝阳」每历此洞至清末有籍□□李公洞□因石垂处」乘我罕到毁我碑迹致□然□□之洞址□□□」几于无迹可考甲子春于□序见前竖碑□□□」座存因商之祠董翰章备杯酌敬邀今」上人重叙旧好以追前勋□诸上人慷慨允诺」□考界重订新约复刊于石以昭永远是为记」□□山主僧溟道僧泽照僧洋春消宦翟宗子撰明寿明贵国骧明星荣耀合族建」民国拾叁年三月十六日」
注:」为原石刻的分行标注、□为已无法辨识的字。
原洞壁所刻碑记,我并未现场一一仔细对照考释,上面所摘引的考释文字是否与原刻文字一模一样,我就不得而知了。下面,笔者根据西华师大那次调查报告获得的碑记文字,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断句标注,并根据文意,另以自己认为与之相近的色体字替代空缺之字。恕才疏学浅,狗续貂尾,一己之见,只求大意,未必准确,敬请理解!
翟氏合族岩洞碑记
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处乡村者,无国可守,亦当设险以守其身。是险之宜有不待智者谕之也。我族先辈于前清嘉庆初年,蒙蓬山诸老上人,以李公洞连长洞险,诹见僧,和约限界。由栅址起,至洞尾止,随寒族就势修整,凿井树栅,并竖碑志,以昭子孙,永为遇乱避乱之所。越嘉庆初年罗匪之变,咸丰辛酉蓝李之忧。吾族两次避乱此洞,赖以保全,是先辈避险之计,而创之预,而吾侪因之有由矣。迨世事升平,寻胜流览游朝阳,每历此洞至清末。有籍入住李公洞内,因石垂处,乘我罕到,毁我碑迹,致頽然残败之洞址欲尽毁,几于无迹可考。甲子春,于壁序见前竖碑尚有基座存,因商之祠,董翰章,备杯酌,敬邀今上人,重叙旧好,以追前勋。蒙诸上人慷慨允诺,复考界,重订新约,复刊于石,以昭永远是为记。太蓬山主僧溟道、僧泽照、僧洋春,消宦翟宗子撰,明寿、明贵、国骧、明星,荣耀合族建。
民国拾叁年三月十六日
碑记所载内容其实非常清楚,嘉庆年间太蓬山下的翟氏族人,为避战乱,特意到李公洞来,与山上的僧人商量达成和约,将李公洞作为本族人的避乱之所。将李公洞连长洞修整之后,打了眼前我们所见的方井,并竖起栅栏,立碑留记。翟氏族人在这里先后躲避了两次战乱。
“嘉庆初年罗匪之变,咸丰辛酉蓝李之忧”。碑记中所提到的这两次兵乱,“罗匪”是指嘉庆年间罗其清的白莲教匪之乱,“蓝李”是指咸丰辛酉年间蓝大顺、李永和的滇匪之乱。关于这两次兵匪之乱的考释,在《营山县志》武备志里也有记载(如图)。
从嘉庆三年,即1798年农历正月13日,罗其清的白莲教匪首次围太蓬,攻破透明岩,到农历十一月七日,清军参赞德会七路大兵最后进剿太蓬,因“罗匪之变”而在太蓬发生的战事,跨度时间长达10个月。后来在清军合兵围剿下,白莲教惨败太蓬,被清军击杀的就有数千人。如此众多死伤的嘉庆之乱,翟氏族人竟然依借李公洞连长洞因地势隐蔽之险而无人知晓,才躲过了第一次兵祸之乱。又经过61年之后,太蓬翟氏族人又借李公洞经历了发生于咸丰年间的第二次战乱避祸。
碑记所载的“咸丰辛酉蓝李之忧”,蓝李即指蓝大顺和李永和两人的起义军。蓝大顺,又名蓝朝璧,本是重庆市潼南人,后来流落到云南昭通牛皮寨安家落户。蓝家世代习武,在云、贵、川一带以贩卖菜油盐巴、烟土为业。咸丰九年春,蓝大顺、李永和到宜宾卖烟土,因逃税被四川宜宾千总赵三元拘捕入狱,知县汪觐光将他们两人判处死刑。鸦片贩子听说此事,十分气愤,聚集一百多人,冲进监狱救出蓝、李。蓝大顺、李永和逃回云南,剪去长辫,在大关县天星场树起义旗招兵买马,提出“诛贪官、靖暴政、打富济贫”“横扫一十七省山河”的口号。大家推举蓝大顺为皇帝,在云南大关县铁山成立“顺天国”,建元顺天,军队称为顺天军。
他们原本住在云南,为何要千里迢迢杀到营山来呢?笔者分析,可能还是与蓝大顺本是重庆潼南人有关。仗打急了,清军定然会全力围剿,蓝大顺因对四川、重庆这一带相对要熟悉一些,所以,后来也就打到营山这一带来了。
从县志武备志记载看,这次战事并无涉及太蓬的记载,估计那一次太蓬山算是有惊无险,并没有打到山上来。但在经历过上一次嘉庆年间的避乱逃生的翟氏族人,这一次自然又躲在李公洞逃命了。所以,这个李公洞对于太蓬翟氏族人来说,自然是躲避战乱逃生的最好福地。当时间再过到翟宗子他们这个时候,即使那时天下并无战事,他们还是有祖辈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于是也就有了他们第二次与山上老人一起重修合约的事情发生了,要不然,我们现在也不会看到这块李公洞《翟氏合族岩洞碑记》。
这段碑记落款时间是民国十三年,即甲子1924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合约碑记是由太蓬山翟氏族人一个叫翟宗子的人亲自撰写的。那天,太蓬山上负责的主持溟道,还有泽照、洋春共三位僧人在场。翟宗子自称“消宦”,虽然唐代诗人顾况《南归》一诗里“老病力难任,犹多镜雪侵。鲈鱼消宦况,鸥鸟识归心”也出现过“消宦”一词,但笔者理解,此处“消宦”,应是指撰文的这位翟宗之当时在营山太蓬山下不远的消水为乡官。在李公洞《翟氏合族岩洞碑记》记载的“溟道、泽照、洋春三位僧人”,笔者在太蓬山另两处石刻题记中,也找到了与他们有关的线索。在穿岩洞附近,留有这样一块碑刻说明文字,上书“清代《装修神像碑记》,由洋春作。”
这块装修神像碑记的题刻,位于透明岩西壁右侧石壁上,左起竖排20行,楷书,占壁宽68厘米,高118厘米,字径3厘米,整幅题刻除个别字风化漫漶难辨外,绝大部分都较完好。为让读者全面了解,笔者现将《透明岩装修神像碑序》全文附录于后:
透明岩装修神像碑序
寒山透明岩者俗名穿洞其岩壁之有佛圣神像迹甚古也忽道光间白昼近年岩壁崩坏神像摧残殆尽即有存者亦皆断头缺足身无全相遐迩善信登山焚香朝拜者香无所凭贫衲目击心伤意欲籍岩壁之片石塑 佛圣之全身奈独难支爰为订薄募化诸檀越与众善士共襄盛举庶异日岩壁增辉慈云遍被透明岩前金容再现足施五色之章龙神池畔法相重昭永广三生之德永垂不朽云尔本山僧洋真撰书捐钱二百文 邹宁岱 刘显仁(后人名众多,都为捐功德者名,故略)同治五年丙寅岁仲冬月上浣谷旦建立 募化主持僧溟星捐钱九千文从这块碑文我们可知,该碑序为山僧洋真撰书,而非洋春,实乃大误啊!碑序中也记载了溟星的名字,并明确他就是当时太蓬山的当家主持僧。这块同治五年(1866)所刻碑序与民国十三年(1924)所刻的李公洞《翟氏合族岩洞碑记》竟然前后相距58年之久!由此也可猜想溟星与洋真两位僧人在翟氏族人题刻岩洞碑记的时候,岁数都应该很大了,在太蓬山寺庙的时间几乎可称得上是一生的守候了!关于洋春的记载,与在位于透明岩西侧约2千米的刺沟湾公路旁的石壁上,一处“极乐胜境”的题刻有关。
这处题刻的题字共占壁长约350厘米,宽约110厘米,字径约70—90厘米。左起,楷书阴刻,保存完好。最后落款就有洋春之名:“洋春书 太蓬□□□」清光绪拾五年……”光绪拾五年,即为1889年,与山僧洋真撰装神像碑序已时隔23年之久。或许,我们也可以此猜想,在洋真撰书《透明岩装修神像碑序》中并未记载有洋春的名字,应是在同治五年的时候,太蓬山上还没有洋春僧人。一般安装神像这样重大的事情,如果洋春当时在太蓬山上,自然也会共同参与,载名其中的。洋春题书“极乐胜境”之时,距他后来与主持僧溟星、洋真一道同翟宗子几位翟氏族人在李公洞“重叙旧好”,然后“复考界,重订新约,复刊于石”是发生在清光绪拾五年(1889)的事,民国拾叁年是1924年,这两个时间整整相差了35年,也就是说在35年前,洋春就是太蓬山上的僧人,并且那年还在刺沟湾公路旁的石壁上留下了下面照片上我们看见的“极乐胜境”石刻题记。因题记里面涉及太蓬山几位翟氏邑人,或许是老天赐缘,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能不能从营山的《翟氏家谱》里面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呢?
通过查阅《翟氏家谱》,笔者很快找到关于营山太蓬山那一支翟氏的记载,就真的在里面找到了李公洞碑记中的翟氏人物的线索。自称“消宦”负责撰写这块碑文的最主要人物——翟宗子,正是李月沟落业翟正俸的第四子翟良贵的后人。这个“消宦”翟宗子,家住消水白鹤村,配郭氏,字维成,生于同治癸酉(1873)四月廿四日寅时,殁民国二十年(1932)五月廿八日未时,葬小太蓬王家塆水库岩内石坟,郭氏葬小河坝大房宅后土坟。翟宗子生有两个儿子,长翟昌言,次翟昌锡,住双山子,字纯古。家谱所载的双山子,就是在太蓬山上观云海所看见对面那一对山峰,云遮雾绕,若隐若现,常让人们浮想联翩,人们也美誉其为双乳峰。笔者一直以为古籍所载的太蓬“双峰对峙”,或许其灵感就来源于此。
双子峰
从家谱记载我们可知,当年为这块碑记撰文的翟宗子已时年51岁,在撰写这块碑记8年后,翟宗子也离开了这个人世间,那一年他恰好享寿60岁。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毛超群(营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高级工程师)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