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一府二县三文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24 14:58: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府二县三文庙

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祠庙。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孔子去世后一年,鲁哀公就下令以他所居之堂为庙,岁时祭祀。从此,孔子受到历代王朝尊崇,先后被追封为宣尼公、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在全国每一个县级以上的城市都必须修建文庙,成都也不例外。以前的成都各区县都有文庙,又因为过去成都既是府县同城,又是一城分二县,所以老成都就有三座文庙:一是南门文庙前街的“成都府文庙”,二是文庙西街的“华阳县文庙”,三是北门文圣街(即文武路)的“成都县文庙”。

成都温江文庙

成都府文庙

成都府文庙始建于唐代,与文翁石室和周公礼殿有着很深的联系。在汉代著名教育家文翁去世后,成都官民便在他开办的石室讲堂中塑像祭祀。东汉灵帝年间,学校失火,但石室尚存。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全面重建石室讲堂之时,新建了一座祭祀周公的礼堂,即最早的周公礼殿,之后历代或有增修,或有重建,但都一直保存着。成都府文庙便是在此之上修建,此外这里还修建了专门祭祀孔子的大成殿。

成都府文庙(《四川教育杂志》1916)

元代时石室旧址上又开设了石室书院,这里从此同时拥有了府学、书院和成都府文庙,在古代四川文化教育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明代,以成都府文庙为中心,成都就有了文庙前街、文庙后街、文庙西街这三条古老的文庙街。

清顺治二年(1645),文庙失火,次年全程被毁。清初重建成都城时,于康熙二年(1663)在原来文庙旧址上重建了文庙。民国二十年(1931)文庙的前半部(棂星门至大成门)并入其西侧今石室中学之前身“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又将文庙后半部划归更名后的川西石室中学。至此,成都府文庙全为石室中学所用。

据《嘉庆华阳县志》“府圣庙图”和相关史料记载,成都府文庙规模宏大,望之俨然。庙前有泮池,三座泮桥横跨于半月型的泮池之上。大门左右有横额大书“贤关”与“圣域”,照壁大书“宫墙万仞”,以体现儒学博大精深;两头皆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入大成门有东西两庑,祀孔子弟子及汉、唐、宋、明、清代儒学大师;拜台为祀孔子时歌乐舞蹈之地;大成殿祀孔子及四配、十哲,建筑面积690平方米。大成殿后有尊经阁遗址和祭祀孔子父母之处的崇圣祠。大成殿原址现石室中学体育馆。原文庙前后左右设碑亭共五座,计古碑七块。整个成都府文庙占地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1966年之前,成都府文庙花木繁多,仅柏树就有近百株,多种在大成殿前后,高达数丈,远望成林,时有鸦鹭群集,蔚成景观。

成都府文庙泮池望棂星门 (1914 【法】谢阁兰 摄)

1994年,“因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大成殿和当时位于春熙路大科甲巷的正心堂被一同迁建到金堂县城赵镇,即金堂县文化体育局内。2009年,石室中学又在北门处仿原建筑,新建了大成殿。

成都府文庙大成殿(1914 【法】谢阁兰 摄)

华阳县文庙

《成都旧志·民国华阳县志》载:“(华阳)县文庙在石室西,雍正中建,其后递有修葺,迄升大祀后,又復增建。”原何公巷(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石室巷)西侧,即今石室中学校园的西半部分,就是当年华阳县文庙旧址之所在。民国时期,这里先后办过华阳县立第二女子小学和以读经尊孔为尚的建本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又设私立明声盲哑学校。民国三十八年华阳县中高中移此。

华阳县文庙(1943 【英】李约瑟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又是成都第七初级中学(后改为成都第二十七初级中学)所在地。再后来,又改作园丁饭店、成都市教工之家。20世纪50年代,大成殿尚完好无损,雕梁画柱,飞檐翘角,屋脊上塑有飞禽走兽,殿之四周还有石栏护卫,蔚为壮观。

成都县文庙

成都县文庙建在老成都北门上,民国时期广为流传的《成都民谣》中唱道:“北门文庙文殊院,一前一后隔不远”,说明成都县文庙也从处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区域。

成都县文庙(1935年)

成都县文庙所处的文武路是由原本三条小街演变而成,这三条街分别是东边的武圣街、中间的文圣街和西边的文庙街。从名称可以看出,武圣街上原本是有一座武圣庙的,而文圣街和文庙街则是因为成都县文庙的存在而得名。又由于南门上已经有了著名的文庙街,所以这条文庙街又被叫作北门文庙街。

20世纪50年代初,成都县文庙还尚存,庙门(棂星门)正对着街中间。1957年,成都市公安局从庆云西街迁到文武路,正好与成都县文庙隔街相望。后来成都县文庙旧址曾一度作为成都市公安局礼堂,再后来这里便在城市的发展中被现代化高楼所取代。

石室中学

一府两县三文庙都已成为历史,但其存在过的痕迹仍留在这片土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那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化教育之风仍然兴盛,从古代行至现代,从石室攀至高楼……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