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蜀道诗 寄情山水怀古咏史‖许永强

发布时间:2023-11-19 16:22:00 浏览次数: 【字体:

蜀道诗

寄情山水怀古咏史

许永强

最早的蜀道诗出自东汉年间,“汉三颂”中的《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是蜀道诗的“开山鼻祖”。其中,《石门颂》是古代诗歌中最早的蜀道诗,为汉顺帝时期汉中太守王升所撰,诗歌对司隶校尉杨孟文修凿褒斜道的事迹给予了颂扬。晋代文学家张载因探父入蜀,创作《剑阁铭》,这首诗既是我国古代蜀道诗的继承之作,同时也是唐代蜀道诗的标杆,极大地带动了后世蜀道诗的发展。

从初唐时期的王杨卢骆到孟浩然、岑参,从杜甫到元稹,从白居易到刘禹锡,从温庭筠、薛能到李商隐、杜牧、罗隐,从武元衡到戎昱,再到唐末五代时期的韦庄等,无数诗人或游历、或探亲、或被贬、或为官、或避乱,经蜀道进入蜀地。行走崎岖的道路,诗人们描绘着蜀道奇特的自然风光,展示着蜀道山川的全貌;面对蜀道古迹,历史与现实进行着心灵的碰撞;吟咏着深重而隽永的怀古咏史诗;将蜀道上沿途奇险的景观与自身的主观感受相互交融,寄情于山水,谱写出了独具特色的咏怀抒情蜀道诗歌。

历代诗人寄情于山水,谱写出了独具特色的咏怀抒情蜀道诗歌(图片来源:新华社)

蜀道虽险景如画

无论是张载的《剑阁铭》或是李白的《蜀道难》,作品都在尽力展示蜀道山川的全貌。行走在崎岖道路上的众多诗人,描绘了蜀道奇特的自然风光。

初唐诗人沈佺期被贬驩州(今越南境内)时途经蜀道,有诗《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诗人看到的蜀道风光,山中的月亮似乎就挂在窗前,天上的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屋内。王勃在入蜀途中路过大散关时写下了“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散关晨度》),重重深门之外万丈深壑,房屋的栋梁随山蜿蜒。卢照邻在蜀道旅途中作有“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早度分水岭》)九折道路被层层寒冰封住,七盘岭上的危石直耸入云。

盛唐诗人孟浩然在《行出东山望汉川》中展现了蜀道“万壑归于汉,千峰划彼苍”之景。张说的“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披林入峭蒨,攀登陟崔嵬。”(《过蜀道山》)则描写的是农历三月春暖花开的蜀道,仍不失陡峭巍峨。

岑参的《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千崖信萦折,一径何盘纡。层冰滑征轮,密竹碍隼旟。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极尽详细地描述了骆谷道的奇诡险峻、岭高谷深。《入剑门作》“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则刻画了剑门的险要。

“苦吟诗人”贾岛的《送穆少府知眉州》:“剑门倚青汉,君昔未曾过。日暮行人少,山深异鸟多。猿啼和峡雨,栈尽到江波。一路白云里,飞泉洒薜萝。”李德裕的《题剑门》:“奇峰百仞悬,清眺出岚烟。迥若戈回日,高疑剑倚天。”章孝标的《骆谷行》:“扪云袅栈入青冥,鞿马铃骡傍日星。仰踏剑棱梯万仞,下缘冰岫杳千寻。”描绘了诗人旅经蜀道时看到的壮丽美景。

晚唐诗人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栈压嘉陵咽,峰横剑阁长。”薛能《褒斜道中》:“江遥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向后峰。”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与气候的变化无常。于武陵《斜谷道》“乱峰连叠嶂,千里绿峨峨。”刻画了斜谷路上险峻连绵的乱石山川。

乾元二年冬,杜甫自陇右赴成都,沿途写下了十二首纪行诗。“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诗人从同谷县出发到木皮岭,将山体的巍峨写得气盖五岳,“高有废阁道,摧折如断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木皮岭上已废的古代阁道犹如断辕,经冬不衰的冬青林在山石上盘根错节。“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渡过猿多、石多、水清沙白的白沙渡,而水渡则是“大江动我前,洶若溟渤宽。”一条大江忽然横在诗人面前,汹涌澎湃像大海一样宽阔。登上飞仙阁,“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阁道上山窄径微,高栈连云,外设栏杆,垒石成梯,结构坚固,从阁道上往下看如万壑深渊,给人以幽深肃杀之感。过五盘“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余。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妾飞。”

蜀道虽险但风景如画,地僻水清,鱼儿游窜,鸟儿翔空。来到“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白浪,浩浩自太古。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的龙门阁,自太古以来就是风高浪急,石壁上曲折环绕的栈道,远远望去像是一条细细的线,在光滑的石壁上凿洞建造的栈道,下面没有支撑像是飘浮在空中的危桥,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而石柜阁则是“蜀道多早(一作草)花,山间饶奇石。”的早春景色,清新隽秀。过桔柏渡“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看到危耸入云的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极力渲染了剑门壁立千仞的奇险。翻过“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的鹿头山,最后到达成都。这组以《发同谷县》为首的纪行组诗,描绘蜀道山川之险壮与道路之艰难是贯穿整个组诗的重要内容,但是具体到每一首诗上,却各有侧重,颇具匠心,十分充实。

剑门关壁立千仞,是蜀道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心灵碰撞咏古史

从“五丁开山”凿修蜀道的历史传说,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关中终于成就千古帝业,再到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终病死军中,蜀道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陈仓道、褒谷口、金牛驿、五丈原、筹笔驿、剑门关等。面对古迹,历史与现实,诗人感触万千,他们将山川之巍峨与怀古的情怀结合起来,吟咏出了众多深重而隽永的怀古咏史蜀道诗。

“五丁开山”是诗人怀古咏史的重要题材。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茫。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唐玄宗“翠屏千仞合,丹璋五丁开。”胡曾“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都对五丁开山凿修蜀道的历史传说进行了吟咏,赞叹蜀地先民的不畏艰险和果敢刚毅。

“五丁开山”是诗人怀古咏史的重要题材(黄剑华 摄)

又一重要题材是追慕蜀汉名相诸葛亮,叹惋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和他死后后主刘禅终投降的蜀汉结局。薛逢《题白马驿》:“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胸中愤气文难遣,强指丰碑哭武侯。”将诗人自身仕途的不顺意,旅途的愁思和咏史融为一体,借悲叹诸葛亮的命运来抒发诗人胸中的愤懑。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兵北伐曹魏,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驻扎屯兵,与魏军在渭水南岸对峙长达三个多月,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壮志未酬身先死。温庭筠路过五丈原时作有《过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诸葛亮空有一身忠心,鞠躬尽瘁,想要逐鹿中原却身不由己。祠庙里的遗像默然无语,奸诈小人谯周成为刘禅的“老臣”,蜀汉终亡国。诗人把对蜀相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后主的辛辣讽刺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诗以强健的文笔和雄浑的气势营造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意境,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风格遒劲、含蕴深厚。

诗人追思景仰诸葛亮的诗中,以途经筹笔驿(今四川广元朝天区)时留下的最多。据说诸葛亮出兵伐魏,曾在此驻军运筹帷幄,此驿上留下了众多怀古咏史诗作。

薛逢的《题筹笔驿》在赞扬诸葛亮伟绩的同时感叹自身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倔起赞訏谟。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赤伏运衰功莫就,皇纲力振命先徂。出师表上留遗恳,犹自千年激壮夫。”

罗隐的《筹笔驿》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予以颂扬,为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扼腕叹息,抒发了时运不济的无奈。对昏庸懦弱,最后投降的后主刘禅加以贬斥,对那些力主投降、意图苟安的奸臣进行了尖锐的嘲讽:“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薛能《筹笔驿》云:“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

这些怀古咏史诗作中又以李商隐的《筹笔驿》最具代表性:“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甫吟成恨有余。”大中十年(856年)冬,李商隐离开梓州跟随柳仲郢返回长安,诗人途经筹笔驿,面对诸葛亮的遗迹,肃然起敬:百年历史风云已过,猿、鸟畏惧于诸葛亮严明的军令仍然犹豫不前,可见丞相治军严明;风云还在守卫着当年的军营阵地,至今军威犹存。“猿鸟”和“风云”是实写,“犹疑”“护”是虚写,给人以肃杀的氛围。孔明空有堪比管仲和乐毅的才能,后主刘禅还是成了亡国之君。一代贤相留下千古遗恨,这个“恨”也是诗人的“隐然自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事业未成、彷徨无依的感慨,沉郁而悲壮。

忆友思乡解愁苦

唐朝名相张说,曾两度被派遣入蜀办事,跋涉于蜀道时先后写下一系列蜀道诗。《过蜀道山》,诗云:“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披林入峭蒨,攀登陟崔嵬。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是他对蜀道的初步印象,意境缅邈、高深、惬意。他的《再使蜀道》,心境就不似先前那般惬意了。笔下的蜀道沿途景色,在高耸险峻之余,更给人以神秘、高深之感。全诗虽无李白渲染的那种惊心动魄的气势,但也足以让人感到在蜀道天险划分下,去国离乡似有千万里的感觉。诗中“鱼游恋深水,鸟迁恋乔木”,将内心愁绪悉数道出。之后他在《被使在蜀》中云:“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与《蜀道后期》中云:“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难读出诗人客经蜀道时的烦忧,一路满怀对亲人的眷恋之情,一入蜀便开始盘算着归期。那时的蜀道于他而言,是阻碍他回望故乡的巨大屏障,而得以还乡的,只有秋风罢了。

位于梓潼七曲山大庙旁的蜀道(白曦 摄)

王勃曾遭遇废斥而客居巴蜀。按《入蜀纪行诗序》里所说,王勃是为了赏景畅神而入蜀,他应是无比享受该行程的。可是,久滞蜀地之后,他远游思归的凄苦心境却显露无遗。他游蜀后期的作品《山中》将他的真实心情充分体现:“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因景生情,情又入景,如今再看,蜀地之景已失了最初观赏之时“宇宙绝观”的形貌,只有悲滞的长江,无法送他回到家乡、回到从前。杨炯在赴任梓州司法参军的旅途中作“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抒发的是被贬梓州离京怀乡的愁思。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妻子不幸病逝,诗人痛楚未平,又要赴蜀任职,在大散关突然遭逢大雪,借景抒情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旅途的艰辛、伤逝的愁绪,寄寓了作者对妻子无尽的怀念。“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雨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题秦岭》)是诗人欧阳詹背井离乡翻越秦岭进入蜀地时,有感于秦地难回而悲凄不已。雍陶《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腊月前的春景虽然清新亮丽,但此时却要送别友人,不要怪诗人陪君走了好远好远,诗人自身作为异乡人也特别思念记忆中的故乡。而薛逢的“孤戍迢迢蜀路长,鸟鸣山馆客思乡。”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晚唐张蠙奔波蜀道途中,留下了《题嘉陵驿》:“嘉陵路恶石和泥,行到长亭日已西。独倚阑干正惆怅,海棠花里鹧鸪啼。”诗人眼中,位于秦蜀古道上的嘉陵驿是“恶石和泥”、崎岖难行的。奔波于此,原本他的心情是惆怅的,不过倏忽间听到了鸟叫声,倒是将他的烦闷排解不少。武元衡也有一首《题嘉陵驿》:“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武元衡入蜀前,四川刚平定了一场战乱,山河破碎、荒凉,百姓困苦难言。诗人以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身份视察民情,路途艰险、险峰阻道,嘉陵驿走了才一半,便感觉已然愁白了头,由衷发出“路半嘉陵头已白”的哀叹。战乱之后旅经蜀地的戎昱入剑门感怀伤逝“剑门兵革后,万事尽堪悲。鸟鼠无巢穴,儿童话别离。山川同昔日,荆棘是今时。征战何年定,家家有画旗。”山川虽然依旧,但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生活困苦,鸟鼠都无定居之所,表达了诗人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北宋杜安世苦于现实处境、遣客心悲而作《两同心》一词:“巍巍剑外,寒霜覆林枝。望衰柳、尚色依依。暮天静、雁阵高飞。入碧云际。江山秋色,遣客心悲。蜀道巇崄行迟。瞻京都迢递。听巴峡、数声猿啼。惟独个、未有归计。谩空怅望,每每无言,独对斜晖。”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寒冷而静穆的江山秋色图,剑山巍峨陡峭,本就使人心中发凉,而傍晚的寒霜使得寒意更浓了。诗人抬头,只见衰败的柳树、迁徙的大雁,终忍不住叹出“遣客心悲”的真切感受。下片更是直抒胸臆:蜀道惊险,京都又远,前程渺茫,处境太难。

还有一些以送友人入蜀为主题的诗歌,大都触景生情、悲从中来,相思之情才下了眉头却上心头。譬如骆宾王《送费六还蜀》、韩翃《送长史李少府入蜀》、李益《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金科豫《送别秦明府》等。蜀山重重阻隔、蜀道荆棘丛生,心物相融,这样的景象将离别之情衬托得更加伤感。

END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11月13日第8版

作者:许永强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11月13日第8版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