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出发看三国——成都篇‖刘畅

发布时间:2023-11-11 14:51: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出发看三国——成都篇

刘 畅

无论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关羽的“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经过世代传承发展,都凝结为人们心中的三国文化结晶。从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乎所有关于三国人物的描述,都充满豪情和感悟。

三国历史遗迹,是我们感受三国文化、了解三国人物的重要媒介。成都作为三国圣地、蜀汉都城,三国历史遗迹众多,尤其成都武侯祠久负盛名,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从成都出发,无论是沿东北线到洛阳(魏国都城),沿东线到南京(吴国都城),还是沿南线到昆明(诸葛亮南征终点),一路上遍布的三国历史遗迹,都为寻踪三国提供了线索。

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肇始于章武二年(222年)修建刘备陵寝(惠陵)时,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据《三国志》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病故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惠陵。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汉昭烈庙在同时期修建。成都武侯祠何时修建无正史可考,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可知成都武侯祠修建于西晋末至东晋初李雄据蜀时期(303—334年),位于成都少城内,是成都第一座纪念蜀汉英雄的专祠。南北朝时期,原位于成都少城的武侯祠迁建于惠陵、汉昭烈庙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合庙景象。

如今的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组成的三国历史遗迹区,川军抗战将领刘湘陵园为主体的西区和体现川西民风民俗的锦里民俗区三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武侯祠(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万里桥

万里桥横跨南河,与成都武侯祠毗邻。秦昭王年间,蜀郡守李冰于二江之上应天上七星建七桥,合称“七星桥”。七桥之首名为“长星桥”,为七孔石板桥,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亦名笃泉桥,桥之南有笃泉也”,因桥南面有一眼笃泉,所以又名“笃泉桥”。后桥又更名“万里桥”,《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记载:“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以此为名。”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玄宗也曾踏上此桥,“玄宗狩蜀,至成都,适万里桥,上问桥名,左右对曰万里桥,上因叹曰:‘开元末,僧一行谓朕曰,更二十年,国有难,陛下当巡游至万里桥之外,此是也。’由是驻跸成都”。

明末清初,四川长年战乱,万里桥也遭到不幸,后清政府开展“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重建破败的成都,万里桥得到修复。康熙五年(1666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及其同僚,率府县官吏捐俸重修万里桥,题其额为“武侯饯费祎处”,知府冀应熊书“万里桥”刻石于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总督赵尔丰改建万里桥,改建完工的桥上有集市,通车马行人,俗称“南门大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万里桥下游建成新南门大桥,万里桥改俗称为“老南门大桥”。1995年,成都市政交通部门拆除老南门大桥,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宽阔的混凝土大桥。2003年,在原改建成的单孔钢筋水泥大桥上加修了一座高架桥。

成都市万里桥新貌(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三义庙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是祭祀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祠庙。据《成都府志》(康熙版)记载,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初年,位于提督街,由四川提督郑蛟麟主持修建。据《成都县志》(嘉庆版)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周围居民在三义庙焚香,引起大火,火势蔓延,祠庙建筑被焚毁,周围提督左营游击衙署及几百间民房均有损毁。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义庙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年)又对三义庙全面修葺,使其成为四造五殿的四合院,以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大。

成都武侯祠三义庙中塑像(左:关羽,中:刘备,右:张飞)(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公众号)

1997年,三义庙迁建至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后。迁建过程中,施工队伍逐一拆下建筑构件并编号,在新址重新组装复原。1999年,四川省雕塑美术院在三义庙内重塑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2000年春节,成都大庙会游喜神方活动时,三义庙正式对外开放。

娘娘庙

娘娘庙又名“广生宫”,位于成都市西马道街50号,与文殊院一墙之隔。名为庙,实为道观,与青羊宫同为成都市五城区仅有的两座对外开放道观。

据说娘娘庙原为刘备家庙。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曹魏攻打蜀汉,生死存亡之际,或战或降,后主刘禅举棋不定,后被谯周说服。眼看就要投降,几子之中,唯独五子刘谌犯言直谏,坚决反对投降,《汉晋春秋》记载:“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在刘谌看来,就算真的山穷水尽,也不该如此轻易将祖宗基业拱手相让,应该是父子、君臣同心,与敌人死战,才有颜面见先帝。然而刘禅却未采纳,几番权衡后,决定献城降魏。刘谌回到家中痛诉此事,妻子崔氏建议一家为国殉节。刘禅送出玉玺投降当天,刘谌万分悲痛,来到昭烈庙前,先杀死妻子儿女,而后自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也有记载:“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蜀汉政权灭亡之后,刘氏宗庙自然成为被毁对象。但后人感恩于蜀汉政策清明、社会安宁,不忍刘备家庙被毁,于是将这里改成了道场。人们感念崔氏殉国之义,便尊其送子娘娘,为其塑像,并供奉香火。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求子的信男善女蜂拥而至,刘备的家庙逐渐演变为娘娘庙。清乾隆年间,道观正式更名为“娘娘庙”。后来,历经战乱、动荡,娘娘庙境地大不如从前,甚至沦为杂院,只剩寥寥几位道姑苦守几间老屋。

娘娘庙(来源:青羊地方志)

先主寺

先主寺又名“先主祠”,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先寺村,是祭祀蜀汉先主刘备的庙宇。据当地人介绍,此寺最初称“大禹庙”,三国时期,刘备驻军附近,正逢天旱,他便亲临大禹庙为民祈雨。上天有应而喜降甘霖,刘备遂深得民心,后人便将大禹庙改为“先主祠”。《新津县志》(道光版)记载,“先主祠在县北二十五里,传为汉先主帝蜀时祷雨处。康熙、乾隆间叠次培修。后有水母殿,每逢旱岁,祈雨有应”。直至清乾隆年间,附近居民每遇干旱都会到先主祠祈雨。

20世纪50年代末,先主祠被拆,原址修建了电影院和学校。1996年,先主祠复建,其中正殿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关兴、关平、张苞、周仓等人的塑像。

先主寺(来源:新津文旅)

葛 陌

葛陌,原意指诸葛桑园和田间的小路,后指诸葛亮在成都的旧居,位于今成都市双流区内。《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也。”

据《诸葛氏谱》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数十年后,其子孙后裔仍居住在葛陌。晋泰始五年(269年),太傅王览诏令汉代名臣萧何、曹参、邓禹、吴汉等人的子孙后代,前往觐见皇帝,接受朝廷俸禄。朝廷通过寻访,得知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住在葛陌,于是急忙派人前往,想为其升官加爵。但诸葛怀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馀饶。材同樗栎,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牗下,实隆赐也。”晋武帝听后欣然应允。

清乾嘉时期,在双流县金花桥至接待寺间“中五里”路旁,曾有一通高碑,上书“汉丞相孔明葛陌故宅”九个擘窝大字,为过往的文人骚客瞻仰诸葛亮故居指明了去处。咸丰年间,湖北蕲春大学者、成都知府黄云鹄,调职雅安时,途经双流,取道葛陌,作《赴剑南道任,经双流葛陌口占》凭吊追怀,力赞诸葛亮的廉洁自守。诗曰:

我马出蓉城,行行至葛陌。

云是忠武侯,当年此焉宅。

有田顷十五,有桑株八百。

臣私敢告君,此外无余帛。

安知子与孙,未几同殉国。

京也历吴晋,蜀郡归未得。

忠侯尚如此,他人更何说?

所以我宦游,慵作谋身策。

田桑听有无,非惟守清白。

万岁等空虚,何用劳神魄。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双流县县长为重印《双流县志》作序文:“更有足为双流重者,曰葛陌。葛陌者,蜀丞相诸葛武侯旧迹之仅存于今者也……倘诸君子因而谋所以表彰之,使游蜀者咸争访武侯故居,则双流将不让成都城南之有丞相祠堂而专美矣。”对双流县能有诸葛亮故居感到无比自豪,认为葛陌故居的意义可与武侯祠媲美。

20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顾颉刚先生,到双流考察文物,但进入葛陌现场时,已无任何文物、遗迹可寻,连附近尚有诸葛井之说也仅是当地“闻说”。

20世纪80年代初,双流县开展地名普查,工作人员在永福公社十二大队与金花公社金星大队接壤之地开展田野调查,考察“八角村(庙)”的来历,但一位老者却说:“什么八角庙,叫错了,是葛陌庙,以前这里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这事志书上是有记载的。”老者所说“志书”为《双流县志》,其中所记葛陌的方位、距离与《元和郡县志》所记完全吻合。经考察后,永福公社十二大队更名为“葛陌村”。2009年8月,葛陌村改为双流区东升街道葛陌社区,社区附近的一条道路被命名为“葛陌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