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雅安上里古镇五家口文化:许家女子从何而来‖沈云丹

作者:沈云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06 15:20:18 浏览次数: 【字体:

雅安上里古镇五家口文化

许家女子从何而来?

沈云丹

走进许氏一族居住的许家湾,首先看见的不是许家的女子,而是位于许家沟坎上的一棵红豆杉,粗壮的树干上挂着古树名木标牌,标牌上写着树龄:800年,一级保护树种。树下,一座石板桥横跨许家沟,勒石在红豆杉旁石墙上的建桥碑碑文,已漶漫无误。那么这座桥名什么?建于何时?还是让《雅安县志》开口说话:“长柏桥。治北六十里许家湾,一名平石桥,嘉庆十五年培修。”嘉庆十五年距今是多少年呢?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于1796年2月9日正式即位,那天刚好是农历丙辰年(龙年),爱新觉罗·颙琰年号为清仁宗嘉庆元年,其驾崩时间是1820年9月2日(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796年是第一年,以此类推,嘉庆十五年正好是公元1810年。长柏桥迄今已有213年的历史。

古桥、古树、古碑,临水、靠山、傍岩,透出一股山水间亲善和睦之气,这就是许氏一族世代繁衍的许家湾了。这里没有山外的喧哗,没有红尘中的烦恼,人们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过着“朝看炊烟袅袅映丹霞;暮听灯火门前多笑语”的平静生活。

上里古镇初名“罗绳”,后为“五甲口”。古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之制,后又有“五家为保,五保为闾”之制,明清设“保甲制”,这里属水东乡第五甲,因名“五甲口”。

雅安上里古镇一隅(黄刚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明末清初,此处曾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中原人口大量入住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茶马古道一个重要驿站,雅、名、邛、芦四县交通运输通道上的交汇处。“五甲口”之所以后来被称为“五家口”,据说是明清时期有五大家族聚居于此,分别是:杨家、韩家、陈家、张家、许家。当地人以五大家族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又有杨家顶子、韩家银子、陈家谷子、张家碇子、许家女子之称,含义是:杨家诗书传家,世代官宦;韩家世代经商,钱丰财广;陈家田产辽阔,粮食丰足;许家女子貌美,聪慧厚德;张家人人习武,个个骁勇。

古人婚配讲究门当户对,许家和杨家曾有姻亲,《杨氏宗谱》载:清同治二年(1863),杨福基为上里徐家湾的“许母杨老太君”墓冢题写碑铭文。

其时,许家湾地理位置的天时地利,繁体字隶书的许氏宗祠碑铭有表述:“考吾祖许大财(何周)氏籍湖广荆州麻城孝感,明万历年随母张入蜀,居洪雅之白塔山。艰辛数载,天灾人祸。查雅州罗绳玉皇庙,观此一湾玉水,岳山绵延,竹木茂盛,田沃地肥。商路横贯,北接临筇,南达雅州。乃创业与兴家之佳地也,遂携眷居此山水之胜。”(铭文中的标点符号为作者添加)

编写组人员在田野调查中,采访了许氏后裔。据他们口述,许氏一族是明万历从湖广迁居四川洪雅县,后来才落业雅安的。先是几代单传,逐渐人丁兴旺,亦农亦商,积累了一些家业,先祖考取了功名,修建了家庙,建造了雕梁画栋的四合院。但是,他们却对许家女子先辈的掌故或故事知之甚少。那么,许家以“许家女子”闻名,是源于什么呢?已见暮色,他们带领我们在许家湾离祖屋不远处参观了一座生基,生基里面埋葬着他们的祖先。这座古墓占地面积较大,气势恢宏,雕刻精美,墓室正门刻有一幅行草书法作品。记录于下:“汉嘉古郡水东乡,万壑屏山拥墓堂。子肖三槐堪并植,孙贤五桂又齐劳。挥毫欲写龙蟠好,濡墨还看虎踞良。万古长城今日建。虫斯麟趾自呈祥。”

上里古镇风光(图片来源:雅安市人民政府网)

据百度词条,生基,就是“生命的基础”,在古代,用生基祈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因最后一福乃“善终”,故祈福之人死后亦可安葬于此,福延子孙。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生基,在中国至少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称为“生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有把生基作为生日礼物馈赠的习俗。

推测许氏一族在明清时期,于五甲口一带享有盛名,应当不仅仅是家族里的女子生得貌美、贤淑、厚德,应该还有其他一些事实。但受访者也是讲不出太多许家历史,我们只有从许氏家谱中寻找许氏一族的故人、故事。

据《许氏家谱》载,许氏始迁祖许大才何周氏,本湖广荆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人氏,明万历(1573—1620)同母张氏迁居四川省洪雅县红塔山,艰辛数载,天灾战祸,遂迁居雅州罗城上里玉皇庙。1997年重建的《皇隆寺简介》中有这样的表述:“上里白马泉皇隆寺系原玉皇庙之遗迹也”,当时的雅州罗城上里玉皇庙,也就是现在清幽、古朴的许家湾。据许氏后裔讲,玉皇庙亦名玉皇寺,今名皇隆寺,明清时期是许家的家庙,后来随着家道的败落而破败。重修后的皇隆寺,“圆通宝殿”“大雄宝殿”两道匾额,繁体正楷均由云峰寺清德书,题款时间为甲申年(2004年)九月。①

从许氏后裔第十六世孙许海冀先生编纂的《许氏家谱》中,我们了解到这些信息,许氏祖上迁居许家湾,繁衍生息,发展成四大房,大房留居许家湾,另外三房分别迁居蒲江、雅安、邛崃。现在居住在许家湾的大房后裔中,又有一房迁居名山。

留居许家湾的天元公生了三个儿子,从此人丁兴旺,许家湾因此得名。谱载:“天元公生宏梅公、宏桃公、宏恩公,至此分三大房,各有所出,方家旺兴业,地亦易名,谓许家湾是也。”

许氏家族慢慢繁盛起来,族人多武勇好学,有替人写状子的状师,有习武的,有懂占卜的,有行医的,有经商的。到了清代,许家后人逐渐有了功名,谱载:“许文瑄,少习武,力千斤,弓马娴熟,为同治中武举”。许崇文例授儒学正堂,谱载:“宏恩公子崇文公,清例授儒学正堂,正六品,门生遍川西。殁后其墓方圆数十丈,古柏森森,气派俨然,其地因而易名花生基。”这是家谱上记录的一位文官。

家谱记载:大约在清代中叶,许家创办永顺、永发商号,川西地区,颇具盛名,乐山、眉山皆多见分号,其主营木材、茶叶、丝绸,银钱往来,皆倚骡马,朝夕不绝于门,一度声名大噪。被称作华屋的许家大院,建造于许家鼎盛时期。

后来又是怎样衰败的,家谱是这样记载的:“清末,公兄弟倾家之资,赴蓉购货,遇同志会暴动,财物俱失,家道中落。”至此,族人重拾尚武之风。

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步入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许氏族人无以为生计,举步维艰,于是便在险要的关隘修建了寨子,“其所建之城寨,据险扼要,易守难攻,今依稀可见”。由习武转为绿林,劫富济贫,家谱记载:“其时左近豪富争相与之结亲,乃求心安也。”此条记载是否为“许家女子”名称的由源?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家运似乎没有多大转机,此后意外的一场大火,“眼见华府成灰烬,今唯余残椽断瓦矣”。

终究还是没有从许氏家谱中阅读到漂亮的许家女子,但是许家湾却是值得游览的僻静处。习习风声、潺潺流水,四处弥漫的花香、鸟啼、蝉鸣,能把粉尘污浊从枝叶间过滤,变成叶片上的晨露,一滴滴滴下去,滴到瓦脊上,滴到天井中,滴进游客的心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当年陶翁看到的就是这里的景致吧?生活在溪边的村民,有了几分溪水灵秀。许家女子,想必是与溪水有关吧?

上里古镇风光(图片来源:雅安市人民政府网)

注释:

①清德(1924—2018),荥经县云峰寺方丈,承继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法脉,四川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全国佛教界有影响力的佛门尊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沈云丹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市雨城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西康博物馆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