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巍巍锦屏 忠魂犹自壮山河‖杨庆珍
巍巍锦屏 忠魂犹自壮山河
杨庆珍
“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这是镌刻在大邑县城东锦屏山麓子龙墓前的一副填金对联,篆体大字,古朴庄重。蜀汉名将赵云去世1800多年后,子龙墓冢依然完好无损,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四周有石砌女墙,桢楠高耸,古松森森。子龙墓前有子龙祠,是一座木结构三进四合院建筑,附带影壁、戏台、荷花池等。
1914年,德国人恩斯特·伯施曼绘制的大邑赵子龙祠墓图
大邑人称呼赵云为“子龙爷”,赵云不仅是大邑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在历史与记忆的不断重构中,赵云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完美武将的化身。他形象英俊,《三国志·云别传》载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他武艺高强、战无不胜,是武神的化身;他尊崇道义、赤胆忠魂,是忠贞勤勉的良将;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面对赏赐的金银财帛毫不动心,“其物悉入赤岸府库”,诸葛亮亦“大善之”……
赵云出生于河北真定(今正定),建兴七年(229年)病逝于成都。因赵云曾多年在大邑戎兵驻防,故后主敕葬锦屏山麓,并“建立庙堂,四时享祭”。也正因子龙祠墓的存在,赵云与大邑的不解之缘,有了坚实依托。
屯兵江原 归葬大邑
赵云追随刘备三十多年,出生入死,屡建功勋,博望生擒夏侯兰、怀抱阿斗战长坂、从平江南领桂阳、截江夺斗破吴计、谏先主田宅还民、夺粮草汉中退曹、据箕谷全军而退……这些传奇经历,为他赢得一世英名。
赵云对蜀汉的建立和稳定功绩昭彰。《三国志》载,214年,刘备夺取成都之后,封赵云为翊军将军(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卫戍司令),这是对赵云的肯定和嘉奖,更是对赵云的信任与托付。那么赵云在何处屯兵防守呢?就是在汉代的蜀郡江原县(今成都大邑、崇州等地)的锦屏山(今大邑城东)一带。
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引《本志》(明《大邑县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望军楼,一作将军楼,在县东三里(今银屏乡伯乐村境内)山中,旧传蜀汉顺平侯赵子龙镇守是地,为演兵之所。”乾隆、同治及民国印行的《大邑县志》和《大邑乡土志》,所载均同上说。还有离望军楼一里许的寨子山,相传亦是赵云当年防羌时扎寨屯兵的地方。
蜀汉后主建兴七年(229年),赵云溘然长逝,将星陨落,飞龙归天。后主刘禅大恸,哭喊:“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敕葬于大邑锦屏山麓,并“建立庙堂,四时享祭”。按汉代习俗,大臣武将去世后,一般敕葬于出生地或主要活动地。既然回不了曹魏集团占领的常山真定,自然归葬于山清水秀的大邑锦屏山。大邑,从此成为英雄的长眠安息之地。
蜀汉后主景耀四年(261年),在赵云去世后32年,他被追谥为顺平侯。《三国志·赵云传》记载: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谥顺平侯,实至名归。
子龙祠大殿的“常山正气”牌匾
斯人已去 地名犹存
西岭雪山下的大邑县,雪山之水一路流淌,串联起一个个璀璨的古镇。县城所在的晋原镇,背靠锦屏山,斜江河如玉带环绕。城里有子龙街、箭道街,这是两条熙来攘往的商业街,每天甚为热闹。城东的静惠山公园有望羌台、平云亭,可供登临游赏。此外,当地许多古老地名,如望军楼、寨子山、堵兵沟、白马沟、石马沟、马落河、石马嘶、双柏村等,这些地名都与赵云有关。
史载,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后,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扎营驻守多年。为什么要驻防大邑一线呢?蜀汉时,青衣江上游有汉嘉郡,郡治汉嘉县(今芦山县),人口以青衣羌为主,当时的大邑为蜀郡江原县,与汉嘉郡临界,羌汉时有摩擦发生……
为防御异族侵扰,赵云当年在锦屏山上修筑了望羌台。今天沿着大邑静惠山公园里的山间小路蜿蜒而上,山顶上裹着缕缕白云,仿建的深红色望羌台就掩映于杂树林中,登高可俯瞰县城全貌。望羌台下有长长的垛墙,分布着锯齿状的垛口,被茂密的蕨类植物遮掩。
大邑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赵云的传奇掌故,据说赵将军依山势设防,在锦屏山建立九寨连营,连绵20余里,是一道进可攻、退可守、驻可防、打可变的天然屏障,并与马岱驻防的崇州街子、诸葛亮屯兵的邛崃山脉浅丘一线形成呼应。
为加强驻防力量,赵云还在锦屏山下修筑土城。据明朝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曹学佺撰《蜀中名胜记·上川南道》(卷十三)记载:“静惠山(银屏山麓的第一座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历史沧桑变迁,今日繁华的大邑县城,仍保留有东壕沟、西壕沟、三义庙等古老地名,抚今追昔,一座城池的今生后世,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
值得一提的是,赵云留下的许多故事中,其中一个堪称大邑版本的“七擒孟获”,展现了赵将军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智慧,这正是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
据说羌族的一支部落力量渐强,有一年,首领焚布召集一万多人马先取邛州,直逼成都。赵云早已摆好阵式,两军大战起来,焚布很快败退,但他不肯投降,对赵云说,这不算,我要与你比箭,若你赢了,我才服输。赵云应允,遂放了焚布,双方约定择日论箭。
那一天阳光明亮,静惠山顶竖立多个箭靶,双方将士分列靶场两边,助威加油。一身白袍的赵云出现,他与焚布先后比试了骑射、背射、走射、跑射、斜射、跪射、正射、仰身射等,胜负未分。将士们忙着运箭,静惠山前的荒草坡被踏出一条路来。最后,双方互换靶位。赵云一箭飞出,穿透焚布箭靶。焚布大惊,跪下叩头归降,保证不再滋扰。
为表示结盟,两人还共同栽植了两棵柏树,作为友谊长青的见证。如今在大邑城南的苏家镇王幺店子,还有一个地名叫双柏村,传说就是当年栽树的地方,可惜千年古柏今已不存。
再后来,人们将当年赵云、焚布两军运箭踩出的小路命名“箭道街”,并在子龙墓前修建了一条宽长的马路,取名“子龙街”,还建起子龙街小学、平云酒店等。
大邑城东 青山有幸
世事如白云苍狗,如今依山而建的子龙墓依然完好,在历代文献上亦有确凿的记载。《大清一统志·邛州》(卷三百十)载:“赵云墓,在大邑县东三里。”《四川通志·陵墓》(卷二十九上)亦载:“汉赵云墓在大邑县东二里,有石碑,上刻汉将赵子龙之墓。”
1961年,子龙墓被大邑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子龙墓封土高2.3米,呈半圆形;形如小丘,周长29.1米。整座墓园依山而建,红墙环绕,四周广植翠柏、修竹。
子龙墓正中竖有宽1米、高2.5米的墓碑,上刻七个篆体大字:“汉顺平侯赵云墓”,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上有匾文“永烈千秋”。当年墓前建有神道,民间已发现残损的神道碑,专家考证,其封土底部是用四层条石渐进式围成圆形,上部为夯土筑成。
子龙墓前有子龙祠,也就是群众口中的“将军庙”,为木结构三进式四合院建筑,历史上几毁几建。每当衰败之时,总有人出面倡导修复振兴。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入川,子龙祠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大邑知县李德耀重新主持整修,六年后,即康熙十年(1671年),子龙祠修复落成,李德耀亲书“汉顺平侯赵云墓”。乾隆版《大邑县志》收录了李德耀撰写的《汉顺平侯赵将军墓祠碑记》,文采斐然,情殷意切。
后来,乾隆、嘉庆间又进行过3次大的修葺,道光、咸丰年间又加以维修和扩建,基本确定了子龙祠的规模和格局。
清光绪年间,德国著名建筑学家、摄影师恩斯特·伯斯曼(1873年—1949年)带着摄影器材造访大邑县子龙祠,深入考察后,他亲手绘制了详尽的布局图,并配以摄影图片和文字介绍,相关资料见于他所著的《中国祠堂》一书(重庆出版社,2020年8月)。相关记载作为珍贵的史料,为后人修复子龙祠提供了佐证和参考。
1930年,时任大邑县长的解汝襄将子龙祠划作郊外公园,再次培修大殿,增建荷池、筑月台、坪梅亭、小沧洲、飐荷亭等楼台亭榭,让子龙祠更为宽阔优美。每年农历三月,子龙祠会举办为期10天的庙会,远近游人熙来攘往,盛极一时。当地群众至今流传着“三个军长争挂金匾”的故事……故事不胫而走,在大邑地区广为流传。
20世纪60年代,子龙墓、子龙祠被“重新利用”,城关镇半工半读技术学校迁入……2008年后,学校从子龙庙迁出。2023年初,总投资3.8亿元的子龙祠墓修复项目正式启动,除了对子龙祠的正殿、厢房、因山阁等进行修葺,一度消失于民众视线中的荷花池、飐荷亭、小沧州等也将全部修复,作为景点开放。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但子龙故事依然在这座城市传唱不绝,创造出独特的人文精神。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10月10日第8版
文/图:杨庆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