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段氏家箴《宝箴塞记》‖邓明明
段氏家箴《宝箴塞记》
邓明明
宝箴塞,位于武胜县宝箴塞镇方家沟村,始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秋,占地26000多平方米,系当地豪门段氏家族为避战乱而修建的集军事防御、生活起居于一体的全封闭式川东民居建筑群。
俯瞰宝箴塞
壹
《宝箴塞记》的由来
《宝箴塞记》是一块石刻碑记。该碑立于1936年3月上旬,刊刻在宝箴塞西塞正堂神龛之处,长2.5米,宽1.1米,阴刻小楷书,碑文竖排右行,共计37列,689字。
《宝箴塞记》石刻碑记(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碑文主要记述了宝箴塞修建的原因、工程概况、名字由来等事宜,是宝箴塞重要的史实考证资料。据《武胜县志》记载:1898年至1930年,武胜县城几易其主,杨思炯等军阀先后侵占武胜县城,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段襄臣倾其财力两次修筑宝箴塞,是时局之所趋、理义之所往。
《宝箴塞记》是宝箴塞主人段襄臣去世两年后的1936年,其子段孔门、段仁清,请亲戚张骥撰写的。张骥是清末宣统年间的举人,时任国民政府民政部录事,四川省省议会议员。而《宝箴塞记》的书写者,则是前云南陆军近卫步兵,第一旅一团书记官朱济民。
贰
碑记的主人公——段襄臣
段襄臣(1860—1934),曾为清末钦定奉政大夫、御用五品巡检、段氏一族族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段襄臣考虑到家族的安全以及子孙的繁衍生息,一个东塞很难全部承载,所以在1932年,他又聚集能工巧匠,备齐了石材木料,在东塞西边的空隙之地,进行了修筑完善,这部分建筑后被称为“西塞”。段襄臣当时已年逾古稀,还亲自到工地进行督造,可见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呕心沥血。在修建宝箴塞的同时,段襄臣还注重农业生产,每年还能以水果、药材等获得丰厚的收入。
另外,段襄臣还修建了段氏祠堂,除供奉祖先,还紧密地团结了段氏族人。其间,他不仅每年减少田租,以帮助那些贫困的农户渡过难关,还做了很多的公益事业,在十里八乡有口皆碑。
最难能可贵的是,段襄臣还育有6个贤子,他们不仅孝顺,而且每个人都能修身立业,承继先父之志,比较有名的是次子段孔门和三子段仁清,段孔门曾任武胜县万善乡乡长、县参议员,段仁清出任过武胜、遂宁等相邻五县团防司令。
宝箴塞外景
叁
“重见天日”的《宝箴塞记》
据统计,截至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武胜全县有碉、寨657处。而在时间的推移中,其他寨堡大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宝箴塞得以完全保留。
1986年,全国第二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宝箴塞被列入普查范围。被石灰水覆盖的《宝箴塞记》,终被发现,重见天日。《宝箴塞记》记载了“塞高越三寻,周二百一十弓”,换算成现代计量,就是高8米,周长350米。经实地测量,宝箴塞高约7米到13米,厚约2米到2.25米,周长342米。该塞分东西两塞,在中腰处开塞门,塞门上部为半圆拱顶,木门对开。木门高2.6米,宽1.6米,厚0.15米,选用优质黄荆木制作而成,虽历经百年沧桑,如今仍然完好无损。
宝箴塞内景
全塞开有南北两道塞门,但南塞门从未开启,仅起摆设作用,只有北塞门供人出入,增添了宝箴塞据险防守的坚固能力。不仅如此,塞内的生活设施也十分完备,起居、娱乐、仓储、消防一应俱全。
宝箴塞建筑面积7497平方米,8个天井,108个房间,110道门,这完全得益于段襄臣周详的谋划和创造性的构思。修建东塞仅历时一年,不是具有高深建筑学才能的人,是很难完成此等规模宏大和结构复杂的建筑的。
段家子孙世代都将宝箴塞作为家族的宝贵资产,谓之“宝”,并以此作为家族的规诫,谓之“箴”,这就是宝箴塞命名的由来和深义。张骥也是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撰写的《宝箴塞记》。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邓明明
供稿: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