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成都华阳人范冲“朱墨”修史开先河‖贾登荣
成都华阳人范冲“朱墨”修史开先河
贾登荣
北宋仁宗时代,来自川北南部县的陈尧佐参与了《三朝国史》《真宗实录》等史学著作的编纂工作,成为宋朝第一个参与修史的四川人。自此,越来越多的川人加入修史的行列。整个两宋时期,四川人编撰史书的热情不断高涨,四川的史学家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光彩。在双流县,就出现了范氏家族成员中范镇、范祖禹、范冲等三人参与修史,成为著名史学家的佳话。“三范修史”,流传千古。
范冲,字元长,成都华阳(今成都市双流区)人,北宋政治家范镇的侄曾孙、史学家范祖禹的长子。他生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27岁时中进士,并先后担任两淮转运副使,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起居郎等官职,最后做到了龙图阁直学士。范冲一生最大的骄傲与成就,就是先后担任过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这两朝皇帝的老师;同时,还奉命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并首创“朱墨史”的修史方法,从而为后世津津乐道。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却在政治斗争中遭遇“滑铁卢”,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贬官后,选择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一个小山村隐居。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12月,75岁的范冲在这里悄然去世。直到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年),他的学生赵眘登基称帝以后,范冲才得以平反昭雪。
范冲画像
两朝为帝师 明理不爱权
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攻破首都开封,将太上皇赵佶、皇帝赵桓及众多皇亲贵戚掳往金国,北宋从此灭亡。公元1127年,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成为宋王朝第10位皇帝。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通过给金国割地、进贡、划江而治等投降手段,金国停止了继续南下,赵构也将京城迁往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朝廷慢慢在东南一隅站稳了脚跟。
时局稳定以后,宋高宗赵构在皇宫恢复设置了“侍讲”这一官职,延请学识渊博的官员,给皇帝授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与宋王朝一起南渡,并担任两淮转运副使的范冲,兼任了侍讲一职。几次侍讲后,赵构对范冲的讲课水平非常满意。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闰二月,范冲被调入中央政权,出任宗正少卿兼直史馆,正式开设讲筵,负责给高宗读讲《左氏春秋》一书。在讲读过程中,范冲在读原文的同时,以字里行间透露的那些史实典故进行铺陈发挥,借古喻今,并针对当前南宋王朝面临的时局问题进行深刻剖析,规劝高宗从善纳谏,勤政爱民,巩固南宋政权,力争北进,收复失地。宋高宗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没有子嗣的赵构从宋太祖赵匡胤后裔中选出年仅9岁的赵伯琮(后改名赵眘)调入皇宫,封为建国公,并专门建造了一座“资善堂”供其读书。选谁来当建国公赵眘的老师呢?当时,担任右相、同为川人的张浚,竭力推荐范冲当赵眘的老师。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宋高宗下诏任命范冲为徽猷阁待制兼史馆修撰兼侍讲、资善堂翊善(即皇子的老师),全权负责建国公赵眘的教学培育。赵构为此还专门颁布了一道诏词,对范冲的学识、品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四月,看到已经年近古稀的范冲还天天孜孜不倦地为赵眘讲课,宋高宗于是下诏,提拔范冲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然而,范冲却坚决拒绝。他说:“我的亲家赵鼎位居宰相,我得‘避嫌’呀!”几年后,赵鼎因反对提拔军功微薄的辛企宗出任要职而触犯龙颜,被贬职。范冲因此提出辞呈离开临安,来到偏僻的常山一个小山村,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但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由于秦桧的迫害,范冲含冤去世。直到赵眘即位以后,才得以翻案正名。
《常山县志》有关于范冲的记载
修史讲操守 新法世人赞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十分重视“以文治国”。北宋王朝除了编纂每位皇帝的“实录”之外,还鼓励大臣及学者修史,以期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因而,在北宋时期,就涌现出了欧阳修、司马光、范镇、范祖禹、陶岳、张唐英、张商英等众多的史学家,以及《资治通鉴》《新唐书》《唐鉴》等史学巨著。不过,从宋真宗时期开始,北宋政治舞台出现党争,后来愈演愈烈。党争,给修史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因素。在修史时受到激烈党争强烈干扰的,当数《神宗实录》。第一次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朝廷诏修《神宗实录》,由蔡确等人负责,但是蔡确为旧党所不容,很快就被罢相,改由司马光负责监修,而之前同司马光一起编修《资治通鉴》的范祖禹也参与编修《神宗实录》。范祖禹是反对王安石的旧党派,所以在他编修过程中就“尽书王安石之过,以明神宗之圣。”到了宋哲宗赵煦亲政后,又开始起用变法派,蔡卞、章惇等新党人士开始掌权,绍圣元年(1094年)蔡卞请重修《神宗实录》。到了绍兴四年(1134年),宋高宗认为蔡卞所修《神宗实录》与史实多有违背,不足以采信传世,他指名道姓地让范冲予以重修。诏令下发后,引起了朝中大臣的议论。面对这样的压力,范冲一开始推辞不就。宋高宗再三说明,并明确宰相赵鼎(范冲的亲家)为监修,范冲为修撰。范冲只好接受重修神宗、哲宗两朝实录的任务。范冲抱着十分慎重、负责的态度,展开修史工作。他开创了“朱墨史”的修史法。他虽然用黄色抹删修之处,也保存了墨本(元祐本)和朱本(绍圣本)的旧文,并附《考异》。这样把三次修纂的《实录》都保存了下来,使前二本之旧迹仍然可见。范冲“朱墨史”的修史法,做到了考究严谨、论证科学、评价中肯,其求真务实的修史精神和作风,至今仍被史学界传为佳话。此外,范冲在负责修史的过程中,还创立了我国古代文献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校勘条例。据《南宋馆阁录、续录》之《前录》卷三记载,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史馆修撰范冲与秘书少监吴表臣一道,在修史中共同参予制定了当时整理按访图书的校勘条例——校雠式,纠正了魏晋以来众人校书各出己意、式例驳杂、符号不一等弊病,对后世的图书校对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史》为范冲列传
乐善古道肠 举贤惜人才
纵观范冲的一生,除了短暂在地方为官外,其主要经历是在朝廷上给皇帝当老师讲学,埋头于档案里为编纂史书忙碌,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书生。然而,在满腹经纶的范冲身上,又弥漫着浓烈的江湖侠气,从而为他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范冲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常常在关键时刻帮亲友一把、帮有识之士一把。司马光与范冲的堂曾祖父范镇是好朋友。所以,范冲与司马光的后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情谊,在危难时刻慷慨伸出援手,帮助司马光的后人渡过难关。《宋史》435卷《范冲传》记载说:“冲性好义乐施,司马光家属皆依冲所,冲抚育之。为光编类《记闻》十卷奏御,请以光之族曾孙宗召主光祀。”清嘉庆《常山县志》卷之八《人物·名臣》记载:“公(范冲)为人好义乐善,司马光家属依公为抚育之。”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范冲为人侠气的一面。
范冲还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据《宋史 汪藻传》记载,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累官至显谟阁学士、左大中大夫。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汪藻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他上疏要求在湖州创办史馆,以便为日后编写每日大事记作准备,得到了皇帝的同意。但时任翰林学士綦崇礼却上疏说,朝廷已有专门的修史馆,不必在朝廷外面设局,湖州史馆被迫停止,而湖州同郡的官员又向朝廷投书控告汪藻购买大量军粮,汪藻因此被贬级停官;过了一段时间,又起复担任抚州知州,但御史张致远却上章弹劾汪藻,因此改授闲职祠禄官。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范冲向高宗皇帝上疏说:“每日大事记,是国家的大典,之前皇帝曾命令汪藻纂修,但事情因故被迫中止,臣恐资料遂因此散失,现在应该让担任闲职的汪藻完成以前的事业。”赵构采纳了范冲的意见,下诏颁赐给汪藻史馆修撰的伙食费,由他自己招聘僚属进行编纂。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汪藻向朝廷呈上他所修成的史书,该书收集了自哲宗元符庚辰年(1100年)至徽宗宣和乙巳年(1125年)所有的皇帝诏旨,共计六百六十五卷,汪藻因此升任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如果没有范冲的仗义执言,也许就没有汪藻的后来。
在许多史书上,都有范冲“尝荐尹焞自代”的记载。尹焞何许人也?据《宋史 尹焞传》记载,尹焞字彦明,德行高尚,具有治国才能,累官至徽猷阁侍制提举万寿观兼侍讲,有《论语解》及《门人问答》等著作传于世。范冲在辞任侍讲一职时,向赵构推荐无人知晓的尹焞担任赵眘的老师,赵构采纳了他的建议。
范冲既有侠义肝胆,又十分敬重爱惜人才,最终得到同辈及后人的尊崇。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3年9月6日 A12版
作者:贾登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