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二郎山茶马古道——甘溪坡
二郎山茶马古道——甘溪坡
聂作平
甘溪坡位于天全县青石乡红星村二组,318国道线旁的山坳处,西距县城6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周围群山环抱,绿树垂荫,茶马古道横穿整个村寨。
天全县作为茶马古道的发源地,境内茶马古道——二郎山茶马古道全长约108公里。甘溪坡古道自古就是四川内地通往康巴藏区、进入西藏的人行交通要道。“自古行商要道,背远夫役往来不绝”。从二郎山茶马古道途经地看,甘溪坡距县城的山道15余华里,也就是背茶工一天的路程,古时甘溪坡是西出碉门(禁门关)的第一驿站。甘溪坡居民利用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开起了客栈、饭馆、杂货铺等以供来往客商、背夫食宿,在茶马古道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004年3月,为迎接9月18日在雅安市召开的2004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打造特色旅游亮点,天全县委、县政府把二郎山茶马古道的恢复建设作为提升形象、打造二郎山旅游品牌、加速推进天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蜀人蜀道”为主题,以“背夫文化”为内涵,以“整旧如旧”为原则,采用主题化、人文化设计,倾力打造二郎山茶马古道一甘溪坡。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仅4个月时间就恢复了古道、古宅、古墓,完成了民居风貌改造,打造了以茶马古道陈列馆以及古道背夫铭碑为重点的人文景观,开发了以古道背夫常用的草鞋、拐子、背架等工具为主的茶马古道旅游纪念品,并在第二届四川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获金奖、2006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大赛中被授予“四川最有特色旅游商品”,充分展现了二郎山茶马古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以背夫文化为特色的二郎山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区初步建成。
甘溪坡一以其原始、古朴和厚重的历史,吸引了无数前来寻幽探奇的人们,走进古村寨,穿行在斑斑驳驳的千年古道,那深陷在青石上的拐子窝儿,那长满青苔藓的古石墙,那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木屋,那搁在老背夫家墙角的铜拐,犹在诉说着那如泣如诉的往事,二郎山背夫负重远行、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身影,从历史的长河中跃然而出。
附
古道背夫铭
二郎莽莽,和川泱泱。扼藏汉,控南诏,自司马相如开边拓土,天全即挺拔于西羌。物华天宝,茶乃南方嘉木;人杰地灵,先人功德犹惠乡党。窃考天地之道,道在调和,法在互补。驰骋千里,藏地良马嘶;滋养众生,汉家边茶香。茶马联姻,遂有互市,互市既成,则古道绵延远方。
开元十九载,朝廷允行茶马之政。天全之稠门,遂成为边茶集散要地;天全之甘溪坡,为古道重要驿站。自唐时至清朝,两地共擅一千一百载茶马之辉煌。
细究茶马古道,艰难异于寻常。而运输之法,因地而异:藏区多用牦牛,滇地古有马帮。惟天全一带,既无天时赶牦牛,也乏地利走马帮。往返古道者,惟有人力。互市不止,运输不废,遂有天全背夫声名远扬。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遥想当年,背夫前仆后继,戴月披星,古道蛇行大荒;追思往昔,商家不绝如缕,晓行夜宿,壮岁奔走他乡。而铁杵之击地,青石道上犹有坑窝如阵;而重负之压肩,马鞍山中风雨玄黄。
越阡陌,跨雪山,攀危岩,涉寒江。千年之中,几多背夫接力于途?百代之下,如许行者魂断异乡?自碉门至康定,背夫结伴行于山野,绵绵茶马道,凄凄断人肠:春时杜鹃啼,声声自凄凉。夏时山洪紧,借问路何方。秋时黄叶下,慈母盼儿郎。冬时风雪乱,客行悲故乡。岂知肩头茶叶美,谁识脚底岁月长?多少平平仄仄足迹,书写古道无字华章?多少曲曲折折人生,谱就茶马无韵绝唱?
古道千年,背夫千年。君不见崎岖起伏之小道,竟成藏汉和衷共济之臂膀。诗人吟哦:蜀茶总入诸藩市,胡马常从万里来。民间声称:以茶易马,藏汉吉祥。往事流转千年,古道斜阳依旧。
呜呼!背夫之于斯世,如尘埃之寂寂;背夫之于当代,似星斗之煌煌:连接藏汉两地友谊路,千万背夫脚下藏。满目余晖之古道,藏汉亲情满长廊。今日天堑变通途,更思昔日路彷徨。
赞曰:茶马千秋,古道苍茫。先人之风,山高水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聂作平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天全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