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特稿】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始末,“坐南朝北”有什么特殊寓意?

作者:孟昭庚 来源:党史博采 发布时间:2023-09-09 14:49:13 浏览次数: 【字体:

47年前的今天,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是毛主席领导我们党,让亿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和制度基础。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无比怀念的心情,通过回顾毛主席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再次感受他一生非凡伟大的历程,从中汲取力量,激发斗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c0490e8bc5b24a328ebf03f34b511378.jpg

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始末“坐南朝北”有什么特殊寓意

孟昭庚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

应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一)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二)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即将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然而,纪念堂的位置应选在何处呢?

根据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省市选派最优秀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汇聚北京,组成选址设计工作组,由国家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和北京市建委主任赵鹏飞挂帅,领导这项神圣的工作。

选址设计组的成员首先想到,毛主席南征北战,辛苦操劳一生,现在应该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他老人家安卧永息。基于此便设计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焰万丈。

于是选址设计组成员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水域。中南海、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不知为什么,他们总觉得“水上日出”的方案不能表达人民的心意。

设计组的成员很快又提出“山顶红星”的方案:毛主席卧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照耀我们今后的征程。

于是设计组的成员又去攀山。香山、景山、玉泉山,走了一山又一山,不知为什么,他们又总觉得“山顶红星”的方案也不够理想。设计组的成员认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在研究选址问题上,也曾有人提出在故宫午门前面,把午门拆掉,也有人主张在瀛台。但瀛台在中南海,中南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的地方,在办公之地选址造纪念堂,显然不合适。

选址设计组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士提意见、提建议,最后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这一意见上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表示同意,当即便作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的决定。地点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但具体位置又该定在哪里?当时方案有三:

一、纪念堂紧靠纪念碑。但这样设计,会使两个不同内容的纪念物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各自独立的政治含义。

二、纪念堂位置偏南。建议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意图是使纪念堂和天安门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纪念堂恰似一座天平的支点。但这样布局,纪念堂受南面交通的干扰大。

三、纪念堂紧靠正阳门。但这样,由于正阳门城楼高达42米,会有压倒纪念堂的感觉。

最后,中央决定在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在纪念堂的高度确定上,是经过严格的视线分析确定的。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下、金水桥畔正视纪念堂时,避免纪念堂正面重叠着一个正阳门城楼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否则又会压倒纪念碑。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当初设计时绝大部分成员认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所以设计都偏大。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杨庭宝的方案给人以很大的启示。这种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建筑形式是对称而立,由于它是在广场中轴线上,中轴线是对称的中心。对称建筑,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产生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同时还方便瞻仰群众,路线通畅简捷。最后,由纪念堂工程设计小组领导成员沈勃集中了众人意见后,在杨庭宝方案的基础上勾画出纪念堂实施方案草图。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担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托,自始至终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

1976年11月23日下午5时,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雕刻老工人顾士元接受了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指挥部交给他为纪念堂的奠基石雕刻“奠基”二字的任务。上级对其言明,时间紧迫,明日就用。

顾士元是个对毛主席有着很深感情的老工人,已有30多年的雕刻经验,技艺精湛,雕刻艺术全厂首屈一指,此任非他莫属。听说是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雕刻基石,顾士元觉得很光荣。待奠基石拉到车间后,他便开始精雕起来。整整一夜,顾士元俯身在那块光洁的花岗岩上,第二天黎明,终于刻就“奠基”两个大字和附带的12个小字。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工地隆重举行。工地上竖立着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画像,画像正对面矗立着84米长的巨型横标,上面用醒目大字写着“热烈拥护中央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

大型的推土机、打桩机、载重汽车、吊车和电铲等施工机械,整齐地排列在各个施工点上。

参加奠基仪式的首都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各界代表,以及参加施工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共8000多人。

下午4点30分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吴德宣布奠基仪式开始,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发表了讲话。

奠基仪式刚刚结束,一支精神抖擞的建筑工人队伍,迈着雄健的步伐来到天安门城楼前。

这支队伍是赶来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工程的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他们代表所有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向毛主席宣誓之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中。

从这一天、这一刻开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便出现了一个如火如荼、昼夜不停、紧张繁忙的施工工地。

1977年5月4日,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以高质量的规格正式竣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前夕,纪念堂内外装修、设备安装、室内布置也全部就绪。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底部长宽各105.5米,总高33.6米,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成后的毛主席纪念堂,正好位于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这座正方形二层的宏伟建筑,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高度相当,色彩相近,风格协调,互相对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

纪念堂正门朝北,打破了我国重要建筑物一般都朝南的习惯。在当初设计时,有人提出,正门朝北,如果天安门广场进行群众集会时,群众面向天安门,背对纪念堂,会使人心里不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设计组领导成员之一的赵鹏飞提出一个想法,把纪念堂庭院东西两侧向里收缩,使两侧广场面积扩大,一旦举行群众大会,在纪念堂东西和南北方向都有群众环绕,这样就形成了毛主席在群众中,背向问题解决了,也就不会产生心里不安的问题。

现在,纪念堂与纪念碑面向一致,与天安门城楼遥相对应,更加突出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纪念堂庭院四周,是新辟的广场,当天安门前隆重集会,毛主席纪念堂将为一片人海所环抱。

进入纪念堂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国锋亲笔题写的六个大字:“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的两侧台阶共高4米。纪念堂的地面以上共分两层。首层主要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和四个大小不同的休息厅组成。

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毛主席活动的场所。110盏葵花灯把大厅照耀得无比辉煌。厅内有四根奶油红大理石方柱,柱顶上镶嵌着美丽的和田白玉石。地面用杭州名产杭灰大理石铺成,上面铺着红色绒毯。大厅正中,安放着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坐像。毛主席安详地坐在沙发上,栩栩如生、面带笑容、亲切慈祥,好像在同人们亲切交谈。

这尊汉白玉毛主席坐像,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雕塑工作者和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的工人精心创作、精心雕刻的。主创人员有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北京画院雕塑家张松鹤,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孙家彬,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厂雕塑家白澜生、刘润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克庆、曹春生等。

雕塑工作者在接到任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作了毛主席雕像设计稿100多件。其中,有表现毛主席站立的、有穿军大衣挥手指方向的、有坐着的。坐像设计稿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坐像,有双腿平放的、有坐沙发的、有坐硬木椅的、也有坐在海边大石头上的,还有坐在大梅花树根上的。

在第一轮的审稿中,否定了所有站像,无论是穿中山装、穿大衣的、站立的、行进中的等等。因为毛主席纪念堂这一特定的环境,安放站立的毛主席雕像,将会出现与建筑和室内空间不协调的局面,与人们的心理愿望要求也不协调。如果是一尊站立的或挥手指方向的雕像,那在广场当然是非常合适的。而在这个特定的地方,人们的情思是敬仰、崇拜、怀念、追思。在几十件坐像稿中,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设计的作品引起了专家和众多的雕塑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叶毓山先生的初稿设计是: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左腿跷在右腿上,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毛主席作为人民领袖那种亲切、慈祥、潇洒、自然的神态。当然,也有的雕塑工作者认为,毛主席跷腿坐在沙发上,太随便,人们来纪念堂瞻仰他,他却跷腿而坐,会给人造成毛主席太不谦逊的感觉。

经过几轮评选、审议,最后审定通过了叶毓山先生设计的跷腿坐沙发的方案。中央领导在看了小样之后,给雕像设计组带来话:这件坐姿的方案“好就好在表现了毛主席的常态,主席平时最喜欢这样坐在沙发上与人亲切交谈”。坐下来跷一条腿也是我们中国人一般的习惯。

为了精确地按照毛主席坐像的石膏模型雕刻出3米多高的汉白玉坐像,需要用40多立方米的汉白玉石料,经过一锤一錾才能打出外形。

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西南部山区。

1976年11月20日,中共房山县委接到了为毛主席纪念堂开采1500立方米汉白玉的光荣任务。于是,县委组成了开采汉白玉的指挥部,并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采石战役。

过去,房山县的汉白玉一年最高的开采量是2000立方米,现在要求在4个月内完成1500立方米的任务,而大量的汉白玉又都储藏在30米以下的岩层中。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广大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石矿职工、机关干部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开挖土方48000立方米,开石方4600立方米,终于遵期完成开采1500立方米汉白玉的任务。

汉白玉运到天安门广场工地,雕刻工人便进入了精雕细刻阶段。为了使毛主席的光辉形象神形兼备,刻画出毛主席的崇高精神风貌和伟大气质,石工们用手中的锤和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敬献了出来。1977年8月10日,毛主席坐像雕刻完毕。

毛主席坐像背后,衬着一幅气魄宏大的壮丽绒绣——《祖国大地》,是毛主席纪念堂里的珍品之一。这幅巨大的描绘祖国山河的绒绣,长24米,高7米,总面积170多平方米,重达310公斤,画面雄伟壮观,表现出东方欲晓的祖国大地,晨曦微露,烟雾袅袅,近处山峦起伏,飞泉流泻,横亘其中的两条江河,千回百转,东归大海,远处弧形地平线的尽头,雪山海面,依稀可辨。整个画面以其雄浑明快的艺术风格,使人心潮澎湃,胸襟开阔,浮想联翩,深感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将同辽阔的祖国大地一样千古永存,万世不朽。

这幅有着巨大感染力的绒绣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品创作组的主要成员有著名画家黄永玉和时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师袁运甫、中央民族学院教师刘秉江、北京市工艺美术服务部美术工作者李传瓒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美术工作者秦龙等人。

在创作组接受为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绘制巨幅油画的任务时,在他们的脑海里不约而同地闪现出毛主席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毛主席领导亿万人民在祖国大地上定乾坤、主沉浮!于是,他们把《祖国大地》的构思绘成草图,交付审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创作组的人员,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创作出《祖国大地》的油画。这幅油画当即被送到山东烟台绒绣厂。

山东烟台绒绣厂,经过一系列的周密的组织和准备之后,举行了隆重的《祖国大地》绒绣画开工仪式。被严格挑选出来的担任绣作任务的43位女工,等距离地一字排开,她们眼看彩色画稿,飞针走线,把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绣进壮丽画面。绣工们发挥了绒绣的特长,一针一线,精心研究,精心绘制,进行了绒绣再创作。过去这个厂的产品,最多的不过300多种颜色,而绣制《祖国大地》却用了1200多种颜色,还第一次使用了金线和彩色丝线,使画面的受光部分更加灿烂辉煌。43名女绣工,43双巧手,协同一致,进度一致,用500多斤绒线,经过68个日日夜夜,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幅巨大的作品,并亲自护送到北京,把它装镶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厅壁上。

穿过北大厅两侧的金丝楠木雕花大门,便进入瞻仰厅,正面墙壁的白色大理石上镶嵌着金光灿灿的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永垂不朽。”厅中央是嵌着金色国徽、党徽、军徽和题着1893年—1976年的黑色花岗石棺座,周围是盛开的鲜花,棺座上安放着晶莹透明的水晶棺,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内。他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遗容像生前一样安详。

步出瞻仰厅,再往前走便来到南大厅。这个厅的天花板上是15盏顶灯组成的三组葵花灯,地面铺有朱红色地毯。北面汉白玉墙上刻着毛泽东手迹《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纪念堂南北大门的两侧,各有两座巨大的人物群雕。

北大门的群雕题为“丰功伟绩”,在两面刻有毛泽东浮雕像的大旗下,塑造了36个人物群像。

北大门东面一座人物群雕,表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座群雕由四组人物群像组成。

第一组人物群像,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其中有手持大刀的暴动队员,有紧握梭镖的女赤卫队员,也有屹立在井冈山五大哨口的红军战士,还有高举革命火炬的安源矿工,以及两个跟随毛主席长征的红军战士。

第二组人物群像,反映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中有扎着羊肚白毛巾的民兵,有杀敌的女游击队员,有活跃在青纱帐里的敌后武工队队员,也有手执短枪的八路军指挥员。

第三组人物群像,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里有支前民工正在运送弹药,有冲锋枪手正在射杀敌人,有爆破手抱着炸药包扑向敌堡,有司号员吹起进军的号角,也有指挥员振臂高呼的形象。

第四组人物群像,是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的工农兵形象,象征着中国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为这些浮雕而创作的大型画幅,都是以表现革命圣地为题材的。

63岁的老画家魏紫熙曾在1975年冬到井冈山深入生活。他以险峻的黄洋界为近景,把气势磅礴的罗霄山脉拉近,满山松柏,用一片朱砂染红,展现出红色摇篮井冈山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魏紫熙画的是秋天的井冈山,而大画家李可染画的则是春天的井冈山。李可染时年古稀,又有脚病,接受了为纪念堂作画的任务后,为了能亲身到革命圣地井冈山,他到医院做手术,截掉了三个左脚趾,两个右脚趾。他到井冈山时正值雨季,山高路滑,但他在同行同志的帮助下,三次登上黄洋界、朱砂冲。

65岁的著名画家关山月,曾两次去井冈山。这次,为给纪念堂作画,他又一次到井冈山、韶山、遵义、延安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创作素材,登高峰毫不畏惧。

北大门西面的一座人物群雕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这座群雕也分四组人物群像。

第一组描写亿万翻身农民响应毛主席号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其他三组人物,有肩扛扁担、英姿飒爽“铁姑娘”的形象,有手握刹把的大庆油田工人和手捧石油样品前来报喜的女采油工的形象,站在她们身后的是钢铁工人。

南大门的群雕题为“继承遗志”。

南大门西侧的一座,有陆、海、空三军战士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各民族民兵的塑像。在他们后面,是一个踏上征途,回首瞻仰纪念堂的少数民族宣传员,他的后面还塑造了一个革命老干部和一个青少年的形象。

南大门东侧的人物群雕,表现了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主题。

这四座人物群雕,是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优秀的雕塑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两组群雕的位置和排列方向上,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八字门”建筑形式,采用对称八字形平面。雕像高8.7米。

四座人物浮雕,历经7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才告完工。

1977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在纪念堂北大厅隆重举行。

大会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主持。下午3时,叶剑英宣布大会开始,全体肃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东方红》。

在肃穆的气氛中,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缓步走到纪念堂北大厅毛主席坐像前敬献花圈。中共中央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也都献了花圈。

毛泽东主席的亲属也献了花圈。

献花圈以后,全场肃立默哀,沉痛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接着,华国锋发表讲话。

大会在高昂的《国际歌》声中结束后,与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瞻仰大厅,瞻仰毛泽东主席遗容,向毛泽东主席的遗体鞠躬致敬。这是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之后第一批瞻仰者。

随后,参加大会的各方面负责人和首都群众代表列队走进瞻仰大厅,瞻仰毛主席遗容。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孟昭庚

来源: 党史博采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