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书英华】语文课本上的“成都唐诗”有几首?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3-09-08 20:33:34 浏览次数: 【字体:

语文课本上的“成都唐诗”有几首?

你要写成都,就不能只写成都

你要写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你要写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你还要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又是一年开学季,你是否还记得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上,被唐诗照亮的每一个瞬间。

今日,让我们重拾课本,一起再读唐诗里的成都,一起再探寻那些与成都有关的故事……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

[唐] 杜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为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所作。诗人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茅屋被大风所破,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少陵碑亭(图片来源:杜甫草堂博物馆网)

2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此诗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在这期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3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62年,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叛,成都动乱,杜甫因此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一带)避乱。此首《绝句》写于叛乱平息,杜甫重回成都草堂之时。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心情舒畅,提笔写就小诗一首。

4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公元759年,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从长安流亡到成都。在客居成都不到4年的时间里,“诗圣”创作了此生五分之一的诗篇。除了闲居草堂,杜甫经常在成都城内城外四处漫游。看到锦城的春日,他欣然提笔写下这首《绝句》。

5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在成都之时,还到过城南的武侯祠,并写下了著名的《蜀相》。全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自古诗人例到蜀”

语文课本上

“成都”不仅出现在杜诗中

更表现在众多大唐诗人笔下

6

蜀道难(节选)

[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即“秦蜀古道”,是古代由长安翻越秦岭、巴山通往蜀地的官道,包括剑门道、石牛道,翻越秦岭的褒斜道、陈仓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等众多线路。

诗仙一首《蜀道难》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崎岖的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剑门关关楼 (图片来源:剑门关旅游度假区官方微信)

7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虽未直接写成都之事,诗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却直接引用了成都典故。

杜宇是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相传望帝杜宇失国后,化为杜鹃鸟,每岁春耕,杜鹃声声,催民农耕。

8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为李商隐游历巴蜀时期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诗篇语言朴质朴、自然,通过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书写,抒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的思念。从另一角度,此小诗也描述了四川盆地频繁发生夜雨的现象。

有网友说,“语文课本里没有一篇课文是充数的,只是当时忙着赶路,忘了窥探古人风骨……”诗词,打开了从现实短暂抽离的通道,让我们可以在迷茫困惑之时,情有所寄、心有所归;诗词,也打开了与历史对话的通道,让我们在时代的激荡之中,不忘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方。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成都方志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