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盐泉归来‖王代伦

作者:王代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04 14:58:14 浏览次数: 【字体:

盐泉归来

王代伦

初冬的早晨,朝霞穿透薄雾洒向大地。我与几位朋友从绵阳出发,驱车上绵梓(梓潼)路,经魏城、信义,直奔53公里的游仙区盐泉镇。

“盐泉归来”,一路上萦绕在我的脑海。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建立的魏城县,设置盐泉县。管辖的境域,大致包括今天的游仙区东部、三台县东北部、梓潼县南部、盐亭县西北部一带。盐泉县到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与魏城县一同撤县,归绵州直辖。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叫作“盐泉”的时间,历经唐、五代、宋、元,长达663年。其后1283年至2019年的746年,称作玉河场或玉河乡(镇),在行政区划的地名上,“盐泉”消寂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梓绵镇、白蝉镇、玉河镇,合并成新建制的一个镇,冠以“盐泉”。

名镇言顺,盐泉归来。

今日盐泉(图片来源:绵阳先锋)

盐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经济曾富甲一方。

历史上,这里先后两度为县治所(县城)。古县城在距今盐泉场镇3公里的上方寺村上方寺下,依山而建,规模约300亩。魏城建县时的治所开初在盐泉,公元614年迁至今天的魏城。加上盐泉县治所663年,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作为古县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各朝长达724年,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县城据说毁于明末清初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战乱。城池灰飞烟灭,但地下盐卤犹存。当地干部小高说,今有百姓打一眼水井,盐分仍重。考古发现大量的唐宋时期引流盐卤的陶制瓦筒、管道、盛盐陶罐等物,衙门口、大堂湾、歇马场、狮子坝、火烧平、古井洞等古县城的地名,当地百姓一直沿用至今。

盐泉设县,富甲一方,皆因有盐。《新唐书·地理志》绵州巴西郡盐泉县条载,“盐泉:中。武德三年析魏城县置。有盐”。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剑南东道二》绵州盐泉县条载,“盐泉县:汉、涪县地。后魏于此置魏城县。唐武德三年分魏城县置盐泉县,以地有盐井,民得采漉,为四方贾售之地。《蜀都赋》云‘家有盐泉之井’,取此为名”。

盐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历朝历代皆为国家重要物资。盐业不仅是政府的重要税源,也能带动一个地方经济乃至文化的繁荣。盐泉,当时不能不说很偏僻。但有盐这一稀缺资源,制盐,运盐,吸引南来北往的人们汇聚于此。当时人们主要通过两条线路运盐:一是经魏城沿金牛道至梓潼、广元和绵阳,到川东川西地区;一是经柳池、三合至三台而到遂宁,到川南地区。我们可以想见,那时盐泉商贸的活跃,经济的繁荣景象。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古盐泉文化,地下有盐卤,制盐,盐运生成了特有的盐井文化;苏(易简)氏一族,酝酿出盐泉的状元文化。

盐卤、蚕桑、稻麦等丰饶的物产,更因秀美的山川,古盐泉曾居苏门望族。苏易简父亲苏协为祖父题写《祖司马墓碑》说:“上世宦于蜀,乐左绵山水奇秀,挈宗族居焉。”苏易简之孙苏舜钦在《父祖家传》写到:“祖上遍历名山,遇胜辄留,至左绵,尤喜其地爽润,遂葬亲清溪,占著盐泉居焉。”

苏氏一族,入蜀前就出了苏威、苏环、苏颋三位进士。唐广明年间(880—881年),农民军攻入长安,苏易简的高祖苏传素护驾入蜀,其妻临产而居盐泉。苏传素至舜字辈六代人中,又有苏协、苏易简、苏耆、苏舜元、苏舜钦五人高中进士,而且23岁的苏易简还被宋太宗钦定为进士第一名,中了状元,成为宋代在四川的第一位状元,“开西川大魁之先”。出了两朝宰相,苏检在唐昭宗朝廷为相,苏易简为宋太宗副相。苏易简及其孙苏舜钦、苏舜元,因其为官与作文之成就,被誉为有别于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小三苏”。

苏门望族的为人做官及学问,为盐泉文化作了深厚的积淀。

苏易简的母亲薛太夫人,是一个胸有珠玑的才女,贤妻良母的典范,盐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经常给儿时的苏易简讲孔融让梨、安安汲水、悬梁刺股等故事,“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教子有方,耕读传家,扶善济贫,和睦邻里。宋太宗誉之为“真孟母也”。

苏易简的父亲苏协,为官勤政廉洁,连农民起义军也被感动。苏协任陵州(今四川仁寿县)判官期间,薛太夫人带着苏易简从盐泉到陵州探夫省亲,恰遇农民起义军攻陷陵州城,苏协以为全家人必死无疑,孰料安然无恙。后知是起义军首领因苏协爱民如子,律己奉公,不仅不杀他,还予以保护其苏易简母子。

苏易简更是宋太宗欣赏疼惜的人才。在翰林院时,宋太宗召对御酒,太宗刚说“君臣千载遇”,苏易简“忠孝一生心”就出口。一次在朝廷上,太宗命苏易简以水试欹器,他借机直谏太宗:“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始如终,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苏易简欹器试水之谏,成为太宗治理国家的遵循,对于奠定北宋167年的统治基础具有重要作用。苏易简《文房四谱》,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系统记载和总结纸、笔、墨、砚生产历史和制作技术的著作,对我国“文房四宝”的生产、发展与文化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全文收录于《四库全书》,深得国人尤其是书画者喜爱。

盐泉的水土人文滋养出状元苏易简,苏易简一族又成就和彰显了盐泉文化。

今日盐泉(图片来源:绵阳先锋)

走在盐泉镇上,太阳晒得暖洋洋的,人们满面如春。

我们登上雨台山,临高远眺,今天的盐泉场镇,如巨幅图画。魏城河清溪水象一条碧绿的玉带,由北而南环绕成两个半弧,粉墙黛瓦的别院与鳞次栉比的楼房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的街道串联起林立的门店市场商铺,宽敞的公路围着场镇周边酣畅的奔跑,其间点缀着葱郁的树木与缤纷的花草。盐泉镇110平方公里,场镇达1.5平方公里,全镇人口4.6万,场镇5000余人,水电气,网络通讯等基础条件较为完善,幼儿园、学校、医院、健身广场、社区服务、政务服务一应俱全。今之盐泉,是古盐泉无与伦比的。

盐泉归来,古盐泉文化正在发扬光大。

进入盐泉,“状元故里”四个红彤彤的大字映入我们眼帘,这里状元文化的氛围十分浓郁。我们随当地干部小张,过了古朴的状元桥,沿着宽敞的状元大道,十分钟就到了状元文化广场。“苏易简纪念馆”展现在面前。纪念馆建成不久,还散发着装修后的余味。四个展厅里分区布置着人物塑像、古碑拓片、书籍、字画、影视、图片、实物等,展示苏氏一族特别是苏易简的成长经历,为人做官及学问成就。二楼还开设了“状元讲堂”。据介绍,镇上还要依据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打造中国文房四宝陈列馆。

在纪念馆里,我们对苏易简有了较为直观形象的了解。状元苏易简从盐泉走出,是家庭、社会、本人乃至山川等综合因素使然;反过来,苏易简对其家族、社会、他人包括今天的我们,尤其是盐泉,产生了重要影响。纪念馆是苏易简及其家族的缩影,是状元文化的阐释与精炼。

状元文化里,苏易简母亲的为妻、为母、为邻等做人的故事与品质,是状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镇上发扬光大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每年都要开展评选’十大苏母’的活动”,赶场的一位大爷饶有兴致地对我们说,至今已评选出上百位“当代苏母”。她们中有的是支持丈夫外出打工创业,有的是长年服侍瘫痪的婆婆,有的是含辛茹苦供养子女上大学,有的是谦让他人和睦邻里,有的是自己富了不忘带动乡亲致富……积极进取,和谐文明在盐泉蔚然成风。

盐泉曾由盐设县,由盐为城,因盐而盛。今天,盐泉镇正在挖掘特色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盐井文化”。

我们跟小高到上方寺村当年产盐的几处地方。我站在田坝中,仿佛置身于当年星罗棋布的盐井旁,打出的盐卤正在顺着瓦筒管道,汩汩流淌。“白头灶户底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清·吴嘉纪《煎盐绝句》)“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流成卤;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火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北宋·柳永《煮盐歌》)师傅们在作坊挥汗如雨制盐,雪一样晶莹剔透的盐粒装袋垒堆,驮运队伍把古盐泉挤得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南来北往的人们在餐馆酒店品吃有盐有味的菜肴,津津乐道。

“镇上准备复原古时盐井村、上方寺村盐井作坊,发展盐浴康养文旅项目。”小高的介绍打断了我的思绪,把我拉回到现实。

我们感觉到,盐泉在发展上是用了心思的。

盐泉有一乡村博物馆,初建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馆址在游仙区盐泉学校内。以其建馆时间长,藏品多而全,吸引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

我们驱车到盐泉街,来到颇有气势的朱红色的学校大门口,年轻精干的于校长迎接我们。学校大门旁挂有九块吊牌,其中有“四川苏易简文化发展与研究中心”“绵阳市民俗文化普及基地”“游仙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我们在大门外老远就看到了教学楼前台阶上状元苏易简的塑像,他仿佛在迎送着盐泉的莘莘学子和参观乡村博物馆的人们。

我们随于校长步入馆前,书法家于江题写的古拙劲正、质朴方严、兼有隶楷神韵的魏碑体“乡村博物馆”横匾,镶嵌在本色柏木柱合围的门顶。进馆的土砖红壁墙上写着“它们去了,影在这里。时间走了,念在这里。你们来了,忆在这里。”用诗的语言表达了乡村博物馆及对于参观者的深意。

馆内有5个展厅,每个都有教室大小,总计近2000件藏品。有陶土带花碌缸、土陶罐、盆碗、雕花太师椅等生活用具,有犁头、龙骨水车、拌桶等耕作生产工具,有陶俑、石俑、木神像、花瓶等装饰品,有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及门阁窗花等局部小件不一而足。精心布局成木质馆、石器馆、瓷器馆、文印电教馆、农耕馆和民间匠人坊。馆藏很多是今天已难见或见不到的珍贵物件。这个乡村博物馆的东西,都是当地农民或社会有识之士自愿无偿捐赠的。于校长说:一对雕花太师椅是朱正享捐的,犁头是郭明金赠的。由于时间长了,当时登记不全,很多已不清楚捐赠的主人了。

林林总总的馆藏,既是物质,更是文化。青少年很好奇。很多城里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还在学校后面20亩大的农耕体验中心劳作,领会耕读传家的要义,体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感受。年龄大了的我们,驻足这些物件前,自己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生活,以及先辈们披蓑戴笠,牵着牛,扛着犁,在大雨中走向田间劳作的情景,历历在目。浓浓乡愁油然而生。

今天一些农村学校,因生源萎缩,很多家长把子女送到城里读书而面临停办困境。我问于校长,盐泉学校情况如何?他说,他们学校现有800多名学生,还有周边梓潼、盐亭、三台附近一些乡镇学生来这里读书的。我想,应该与盐泉积淀的厚重文化有关吧。我们出乡村博物馆,又走到了戴着古代官帽的苏易简塑像前,大家不约而同地说:“状元就是从这里耕读出去的。”

快离开盐泉时,我与镇上干部摆谈了一阵子,了解盐泉今天发展经济的主要路子。他们胸有成竹地说:建设“两园”“两带”,打造现代蚕桑产业园、现代种养循环产业园、玉中路观光农旅产业带、清溪河文旅产业带。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就是希望。

在盐泉一天的行程结束。回去没有走来时路。我们驱车经三台柳池上绵盐(盐亭)路,经游仙经济开发区回到绵阳,才下午4点多。盐泉归来,仍是阳光灿烂。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代伦(四川绵阳人,绵阳市游仙区财政局三级调研员,游仙区决咨委社会发展组组长。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供稿: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