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李白过此峡,仗剑走天涯!‖向传君
李白过此峡 仗剑走天涯
向传君
淡烟疏雨 如展画图
平羌小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位于乐山城区以北大约15公里的岷江上,地处乐山市市中区与眉山市青神县的交界处,由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千里岷江,行进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青山环抱,峡谷幽邃奇险,风光绮丽如画。无论唐宋,还是明清,都有许多著名的诗人曾经泛舟于这条峡谷之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唯美诗篇。
平羌峡远眺(向传君 摄)
平羌映月
平羌小三峡的得名,与乐山历史上一个古县有关。隋代时,朝廷在今乐山以东60里设立平羌县,后来徙县治于岷江东岸今牟子镇一带。这个平羌县延续了近五百年,至北宋时并入龙游县(今乐山市市中区)。
平羌县设立后,人们习惯将岷江经过平羌的一段称为平羌江。诗仙李白《峨眉山月歌》中便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句,他沿岷江而下,在平羌江段时,看到的正是“平羌映月”的景观。
咸通七年(866),晚唐著名诗人薛能(817—880)到嘉州摄刺史。在任期间,他曾多次到平羌小三峡游览,并作《舟行至平羌》《过熊耳山二首》等诗。当时,人们为这里优美的峡谷风光所吸引,并为其起名“熊耳峡”。薛能在《舟行至平羌》一诗中写道:
貔虎直沙壖,严更护早眠。
簇霜孤驿树,落日下江船。
暂去非吴起,终休爱鲁连。
平羌无一术,候吏莫加笾。
诗人描绘的是黄昏时分乘舟行进至平羌所见的景色,寒霜缭绕着驿站的孤树,夕阳下的江船,在水面上留下美丽的倒影。全诗并无太多景物描写,只是在隐约之中似乎透露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石鸭河滩(向传君 摄)
宋代歌咏平羌小三峡的诗人之中,最值得瞩目的是陆游。乾道九年(1173),他到嘉州署理通判一职。在嘉州仅停留了数月,但他却有多首诗歌歌咏平羌小三峡。比如,他在《平羌道中望峨眉山慨然有感而作》一诗中写道:
白云如玉城,翠岭出其上。
异境忽堕前,心目久荡漾。
别来二百日,突兀喜无恙。
飞仙遥举手,唤我一税鞅。
此行岂或使,屏迹事幽旷。
何必故山归,更破万里浪。
诗人在平羌道中眺望峨眉山,见翠岭峨眉隐现于云雾之上,仿佛仙境一般,又似有飞仙在向他招手。如此景致,让他不经意间已心旌荡漾。他暗自思忖,到此风景绝佳之地,何必破万里浪而归故乡呢?
俯瞰峡谷(向传君 摄)
数月后,在离开嘉州时,陆游又曾在平羌留宿,看着自己曾居住过的地方,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他在《离嘉州宿平羌》一诗中写道:
初挈囊衣宿水村,萧然一扫旧巢痕。
本来信手忘工拙,却为无心少怨恩。
自笑远游谙马上,已营小筑老云根。
淡烟疏雨平羌路,便恐从今入梦魂。
陆游对平羌的喜爱在诗中展露无遗,所以他才会在这深山云起之处营建“小筑”。只是自此离别后,“淡烟疏雨”的平羌路,恐怕只能出现梦中了。
果然,多年后陆游仍怀念平羌的景致,他在《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其九)》中写道:
我昔游剑南,烂醉平羌月。
一杯玻璃春,万里望吴越。
岂知有天幸,故山得归骨。
扁舟小江上,夜半看月没。
由此可见,陆游后来依旧时常回忆起平羌之月。从李白到陆游,跨越四百余年的时空,平羌的月亮却总是深刻于诗人们的心中。
犁头峡俯瞰(向传君 摄)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段峡谷逐渐形成平羌小三峡的称谓。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仲冬,蜀中诗人张问陶(1764—1814)从成都出发,乘船顺岷江出川,在经过平羌小三峡时,他写了两首五律《长峡》。诗云:
其一
峡转双桡急,无名处处滩。
浪花飞作雨,风草媚于兰。
树老盘山瘦,江清抱日寒。
客行忘岁暮,如展画图看。
其二
獭俊渔船小,斜阳下网迟。
沙寒人似鹭,岸曲水如池。
红树将穷处,青山乍见时。
凭谁磨绝壁,镌我数联诗。
张问陶在诗题下自注:“一名三峡,在青神、嘉定之间。太白诗‘夜发青(清)溪向三峡’即此。”可见,平羌小三峡在当时既称“长峡”,又称“三峡”。
进入长峡后,到处可见无名的河滩。浪花飞溅如雨,微风中摇曳的小草,比兰花还要妩媚。斜阳之下,弯曲的河岸边,就像水池一样。小小的渔船上,渔夫好似白鹭,正在撒网打鱼。红树将尽之处,又出现了青山。行舟在峡谷之中,浏览着沿途的风景,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渐渐展开。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冬日平羌小三峡的一幅江行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平羌江山如画(向传君 摄)
道光年间(1821—1850),云南诗人黄琮(1798—1863)也乘舟沿岷江南下,在经过平羌小三峡后,他写下一首《平羌峡》。诗云:
顺风半日吹轻航,水程忽若经瞿塘。
回合万仞山紫翠,逼仄一线天青苍。
欲堕不堕磐石丑,将断未断垂藤长。
波光摇荡讶蛇影,篙眼错落如蜂房。
从人谓是汉嘉境,此峡自昔称平羌。
出险始觉洪流大,衔山遥见西日黄。
归鸟竞争丛树顶,饥乌独立虚舟傍。
好揭孤篷迟良夜,峨眉山月来清光。
这首诗歌前半部分重在描写平羌小三峡的险要,形容其堪比瞿塘峡。两岸环绕着紫翠的万仞高山,中间仅剩狭窄的一线苍天。江上波光摇荡,仿似蛇影。岸边篙眼(以篙撑船时,篙在岸上留下的孔穴)错落,犹如蜂房。
后半部分则是描写诗人走出险境后看到的景象,遥望远处的山头,夕阳映照出一片金黄。几只归鸟在丛林枝头追逐竞争,一只乌鸦站立在虚舟之上。欣赏着如此美景,正好揭开孤篷,等待美好夜晚的到来,欣赏峨眉山月投来的清光。
由此可见,即使到了清代,诗人们仍希望可以像诗仙李白一样,在平羌小三峡上欣赏“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奇妙景观。
如今,或许我们很难再像古代的诗人们一样,泛舟游览平羌小三峡,欣赏沿途壮丽的峡谷风光,感受峡谷的惊险刺激。但当我们沿着两岸的道路一路行进,仿佛又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感受这片大好山河的无限魅力。
平羌虚舟(向传君 摄)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向传君(乐山文史研究者、乐山沫若书院研究员)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