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绵竹去向与德阳历史发展脉络——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之一

作者:刘章泽 刘天海 何 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15 14:13:55 浏览次数:746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2期

古绵竹的去向与德阳历史发展脉络

——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之一

刘章泽 刘天海 何普

德阳政区史研究最主要的误区之一是对古绵竹去向认识不清,认为或移治或并入或改名晋熙,汉隋绵竹不分。西汉置绵竹,主要辖今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市,蜀汉分绵竹设阳泉,东晋末至南朝先后在古绵竹境内建立晋熙、南阴平等郡县。魏蜀“绵竹之战”使绵竹故城遭受巨大破坏,又经多次战乱,其地位不断衰落,实县反被侨郡南阴平所辖。北周(或说西魏)废南阴平郡为县,古绵竹废入南阴平县,寻(或说隋)并废入雒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雒为绵竹,隋大业初复名为雒,大业二年(606)改孝水为绵竹。唐武德三年(620)析雒置德阳,实为古绵竹复县,只是原名已不可再用,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古绵竹去向对厘清德阳(旌阳区)历史发展脉络、诠释改名绵竹、重新认识绵竹历史沿革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德阳政区史重构的关键性问题。

从古绵竹、德阳县到旌阳区,德阳地名几经变迁,历史发展脉络不够明晰。“德于汉时,为绵竹县地。其后,或为益州治,或为阳泉,或为阴平,或为苌阳。或隶属广汉郡,或隶晋熙郡,或隶南阴平郡,而德阳之名,则自唐武德间始立”,清嘉庆《德阳县志》连用7个“或”来表达政区演变的复杂性。任乃强指出:“这是一个情形复杂,异说纷庞,旧资料遗存问题极多,对古今地名位置全未得到适当解决,必须重新考订的最突出的例子。”由于年代久远,史籍诸志不一、语焉不详,古绵竹的去向不明,政区发展脉络出现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导致对前后承续关系认识不清。加之元明清时期将晋代旌阳县附会到德阳,更让德阳政区史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成为一本难以厘清的“糊涂账”。

龚煦春《四川郡县志》、任乃强《绵阳地区十九县》、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任乃强和任建新《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等论著,对德阳政区史研究多有可鉴之处,但由于视角、取材不同且缺乏考古实证材料,以致诸说各异、莫衷一是,未能真实反映德阳政区历史演变过程。前人的不足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最新的考古材料更为解决德阳政区史疑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绵竹故城遗址的时代

绵竹故城遗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绵远河西岸台地,南距德阳市区15千米。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命名为土将台遗址。1997年以来,当地村民发现数件“绵竹城”砖,初步确认该遗址为汉晋绵竹城。2005年,绵竹城遗址被公布为德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9年更名为“绵竹城遗址”。

2004年9—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德阳市旌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调查勘探发现的遗迹主要为南、北城墙。土将台试掘点为北城墙,第③——⑥层堆积为东汉至蜀汉时期。出土遗物除“绵竹城”砖外,还包括陶器、铜器、铁器及半两、西汉五铢、货泉、东汉五铢、蜀汉五铢、直百五铢等钱币。吴家院子试掘点第③——⑪层堆积为蜀汉至西汉时期,遗迹主要有房基、灰沟和灰坑,出土西汉至蜀汉时期的陶器、铜器、铁器、钱币以及角器等。根据地层、遗迹间的叠压和打破关系及主要陶器的演变,文化遗存可分为两期,第一期年代为西汉,第二期年代为新莽至蜀汉时期。

2015年8—9月,为配合兰成渝输油管道绵远河穿越应急抢险改造工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97处,其中房基2座、灰坑90个、水沟4条、陶灶1个。出土遗物主要为两汉至蜀汉时期各类铜、陶、铁器,包括铜带钩、铜铃铛、铜弩机、钱币、箭镞、陶罐、陶碗、陶钵、陶盆、瓦当等。

两次发掘对绵竹故城遗址时代的结论一致,上限为西汉,下限为蜀汉。原报告将遗址时代定为汉晋,认为“该遗址即为汉晋绵竹城”“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绵竹城’部分城墙及包砖城墙的修建至迟于蜀汉初期,至东晋逐渐废弃”“从汉初设置绵竹县开始至东晋,‘绵竹城’一直作为绵竹县县治的所在地” 。这基于当时我们对绵竹历史的错误认知,东晋隆安二年(398)在今绵竹所在地置晋熙郡,被误认为古绵竹的移治。事实上,古绵竹县一直延续至南北朝时期,北周(或说西魏)废入南阴平县,寻(或说隋)并废入雒县。魏蜀“绵竹之战”对绵竹故城造成巨大破坏,其地位逐渐衰落,其后的绵竹治所或留或徙于史无记载,现有考古材料也给不出更多结论。

古绵竹的建置与衰落

传统观点认为汉高祖时期置广汉郡并设绵竹,《汉书·地理志》:“广汉郡,高帝置……绵竹,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雒。都尉治。”《华阳国志》《水经注》进一步指出设立时间为“高帝六年(前201)置”。但昌武、马孟龙分别依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认为广汉郡设立在汉武帝刘彻命唐蒙开拓西南夷时期。绵竹县名由来,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综合前人观点认为“地滨绵水,多竹,故名”。

古绵竹境域主要为今旌阳区、绵竹市两地。《四川郡县志》载“绵竹……今绵竹、德阳二县地”,任乃强称“当时辖境,包有整个绵水流域,即今德阳、绵竹两县地”,刘琳则认为“辖今绵竹、德阳二县及安县之西部”。

关于古绵竹地望,南朝梁李膺《益州记》最早指出“石子头二十里,即故绵竹县城,诸葛瞻埋人脚战处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在县(绵竹)东五十里”,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引《益州记》并注“在县(德阳)北三十五里”。清道光《德阳县志续编》首次认定“汉治在今黄许镇”。地理研究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而考古发现和发掘将真实的绵竹故城呈现于人们面前。“绵竹故城”地处成都平原北大门,控扼川陕要道,“拒水为关,利于战守,其南三百里,平阳无险可据矣”,是汉至三国蜀汉时期一处重要的军事重镇。

古绵竹自西汉建立,存续至北周历700余年。西汉时绵竹为广汉郡都尉治所,东汉末益州牧刘焉曾将州治短暂徙治绵竹。《三国志》:“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后汉书》《华阳国志》等也有相关记载。蜀汉时分绵竹设立阳泉县,晋废,后复置。晋初绵竹县改属梁州新都郡,《晋书》称:“新都郡,泰始二年(266)置。统县四……雒、什方、绵竹、新都。”西晋太康六年(285)罢新都郡复为广汉郡。两晋之际,成汉政权据蜀30年,绵竹县为广汉郡所辖。东晋绵竹县仍属广汉郡,东晋末境内设晋熙、南阴平郡等侨郡县。

“绵竹之战”使绵竹故城遭受毁灭性破坏。魏景元四年(263),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在绵竹故城开启一场大战。《三国志·邓艾传》:“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战后邓艾“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此战,诸葛瞻、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等蜀国将领全部阵亡。后来司马昭劝降吴国孙皓时称:“战于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李特绵竹起义对古绵竹县造成又一次大的破坏。《晋书》:“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以处流人……流人既不乐移,咸往归特,骋马属鞬,同声云集,旬月间众过二万。流亦聚众数千。”“三蜀百姓并保险结坞,城邑皆空,流野无所略,士众饥困。”《华阳国志》记载:“魏遣万余人断北道,次绵竹,以长史费远为继,前军宿石亭。”特等相合得七百余人,夜袭之,因放火杀廞军略尽,进攻成都。”“时益州民流移在荆、湘州及越巂、牂柯。”绵竹不仅是流民的聚集地,也是双方战争的前沿。任乃强认为:“西晋永宁、太安年间(301—303),李特率领的流民军以绵竹为根据地,与政府军苦战,地方残破,沃野荒旷,绵竹县城毁废。李雄据蜀后,徙县治于赤祖,今略坪场,属德阳市中区。古绵竹在频繁的战争中不断走向衰落。

若按《晋书》《宋书》所载人口户数对比,晋代新都郡领雒、什邡、绵竹、新都4县的户数为24500,而刘宋时南阴平郡领绵竹、阴平2县户1240,广汉郡领雒、什邡、郪、新都、阳泉、伍城6县户4586,晋熙郡领晋熙、苌阳2县户785。刘宋时3郡10县(比晋4县境域多了“郪”和“伍城”县)户数为6611,仅为晋代新都郡户数的27%。可见,晋宋之际战乱频仍对该地产生巨大影响,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刘宋时期原属广汉郡的绵竹县被南阴平侨郡所辖。《宋书·州郡志》:“南阴平太守(阴平郡别见),永嘉流寓来属,寄治苌阳。领县二……阴平令(别见)。绵竹令,汉旧县,属广汉。”齐、梁承宋制,绵竹县仍属南阴平郡,《南齐书·州郡志》:“南阴平郡,阴平、绵竹、南郑、南长乐。”《梁书》没有地理志,据清洪应孙《补梁疆域志》记载:“南阴平郡……绵竹,《沈志》:汉旧县……梁时因革无考。”

西魏废帝二年(553)占领巴蜀地区,对原有实县和侨郡县进行大量裁撤、改设、更名等调整,这一过程持续至北周和隋,《魏书·地形志》缺乏大部分四川地区的内容,《周书》也没有地理志,因此古绵竹已经淡出历史记载。

古绵竹的去向

隋朝统一南北后,开皇初“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大业年间“又改州为郡,郡置大守”。《隋书·地理志》在叙述政区建置沿革时虽涉及西魏、北周的相关情况,但对郡县的废弃、更名、合并等语焉不详,并未提及古绵竹县具体去向。《隋书·地理志》“雒县”和“绵竹”条下仅记载了“雒改绵竹”“孝水改绵竹”两次更名:“雒旧曰广汉,又置广汉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绵竹。大业初改名雒焉。又有西遂宁郡、南阴平郡。后周废西遂宁,改为怀中,南阴平郡曰南阴平县,寻并废”“绵竹旧置晋熙郡及长杨、南武都二县。后周并二县为晋熙,后又废晋熙入阳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孝水,大业二年改曰绵竹。”文中将南阴平郡列在雒县条下,表明南阴平县最终废入雒县。北周废南阴平郡为县之时,古绵竹当废入南阴平县,寻一并废入雒县。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称“隋并南阴平入雒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或云,西魏废南阴平郡,改置南阴平县。隋废入雒县。”隋开皇十八年(598)之所以改雒为绵竹,是因合并南阴平县(含古绵竹县),以绵竹之名整合雒县、南阴平县、方亭县(今什邡)、怀中县等,大业初又复名为雒,隋大业二年(606)改孝水为绵竹。

虽《旧唐书》明言“德阳,后周废县,武德三年分雒置”,但唐宋至明的地理志籍皆汉隋绵竹、汉唐德阳不分,认为绵竹“本汉旧县”,将隋代改名的绵竹县(今绵竹)与古绵竹直接联系起来,德阳则“本汉绵竹县地,后汉分绵竹县立德阳……武德三年复置”。《太平寰宇记》“绵竹”条称“汉县,属广汉郡。隋开皇三年徙晋熙郡城,改为晋熙县”,此处字面确有绵竹移治晋熙之意,如是,则不知据从何来。《四川通志》直接解读为“开皇三年郡废,徙绵竹治晋熙城,改曰晋熙县”。晋熙郡、县设于东晋,与古绵竹长期并存,古绵竹要么并入,不存在改名晋熙的可能。对比《隋书》和《旧唐书》“隋开皇二年,置晋熙县”相关记载,应该是《太平寰宇记》文字过于简略,脱略了《隋书·地理志》“旧置晋熙郡及长杨、南武都二县。后周并二县为晋熙,后又废晋熙入阳泉。开皇初郡废”等内容,实际为阳泉徙治晋熙郡城。

明清考据学兴起后,学者们首先辨析了唐德阳和汉德阳,而后逐渐注意到汉隋绵竹的区分。明郭子章《郡县释名》:“汉之德阳在今保宁府,非今汉州之德阳也。”《读史方舆纪要》:“德阳县,汉绵竹县地,晋因之。隋为雒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德阳县。”“绵竹县,汉县……晋属新都郡,宋属南阴平郡,齐、梁因之。西魏时改置阳泉县,属晋熙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益州,十八年改县曰孝水,大业二年又改曰绵竹县。”他已经认识到唐德阳并非汉德阳,但仍未将汉隋绵竹区分开来。《大清一统志》校正了前人在德阳政区沿革方面的错讹,“隋改雒县为绵竹,后又改晋熙为绵竹,皆非故地也”,并将“德阳”条修订为“汉置绵竹县……东晋改属南阴平郡。宋齐以后因之。周废。唐武德三年,改置德阳县”“后周废南阴平郡,为南阴平县,寻废入雒县”“今县乃唐分雒县置,取汉晋故名耳”,而绵竹则为“汉绵竹县地”。虽然“县”和“县地”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却代表着古绵竹的承继关系,无疑是对隋书的正确解读。《大清一统志》未明言“古绵竹入雒”,且非专门针对地方史研究,没有提出德阳政区史系统解决方案。由于阳泉归属造成的误导,其认识并未引起后人足够重视。

今人大多认为古绵竹并入了晋熙,无视南阴平县废入雒、雒改名绵竹、析雒置德阳这一些基本史实。任乃强《温江地区十二县》先是认识到“绵竹入雒”,认为是古绵竹迁徙的结果。他对《隋书·地理志》“雒改名绵竹”的解释是:“后人据此遂谓六朝时广汉郡治在此,不知此文所谓‘旧曰广汉’与‘广汉郡’,明明指的‘绵竹’。六朝时雒县地为西遂宁郡与南阴平侨郡。隋统一后,曾改绵竹旧城为雒,非雒旧城,亦非绵竹旧城,乃是今县东北之小汉镇也。”其大意是说当时从绵竹迁徙到小汉,再改名为雒。后因阳泉地望问题,任乃强、任建新在《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中彻底否定了《隋书·地理志》,认为古绵竹徙到晋熙,而部分地区划入雒县,“故同时改雒县名为绵竹,因为这些新划入的地方都是秦、汉绵竹县的旧境”“隋志把徙绵竹到晋熙故城的话省去,遂只说阳泉县改名孝水,又是一个严重的脱略……隋志的错误,是误以为南阴平县合并到雒县了”。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载“西魏废南阴平郡,改置南阴平县”,并将南阴平县定在晋熙郡。

析雒置德阳为古绵竹复县

因古绵竹并入了雒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雒为绵竹,废郡为县的晋熙改为孝水。大业初将雒县复名为雒,大业二年(606)改孝水为绵竹。唐武德三年(620)析雒置德阳实为古绵竹复县,只是原名已不可再用,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与古绵竹同时并入雒县而复置的还有什邡,“武德二年(619)析雒置”。在此问题上,什邡与古绵竹的区别在于:什邡先改名为方亭,复置后仍名什邡;而古绵竹则是废入南阴平县,复置后既不可能用“南阴平”县名,而“绵竹”之名已被孝水(今绵竹)所用。《大明一统志》记载了方亭入雒复置什邡,“后周改为方亭县,武帝废入雒县,唐初复置什邡”,而古绵竹废入雒县后复置却鲜被提及。因唐宋至明地理志认为“后汉分绵竹立德阳”,乃记为“废德阳而后复置”,却掩盖不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德阳(旌阳区)地域废入雒县。《大清一统志》区分出汉隋绵竹、汉唐德阳,也认识到古绵竹废入雒县,但因复置后已非原名,故称之为改置。

新旧唐书均载德阳为析雒县所置,《旧唐书》“后周废县。武德三年,分雒置”,《新唐书》“武德三年析雒置”;而1994年版《德阳县志》和2003年版《德阳市志》则认为在析雒的基础上还存在“析绵”的情况:“武德三年(620)分雒县、绵竹地始置德阳县。” “又析雒、绵置德阳县,是今德阳县名之始。”在汉隋绵竹不分的错误认知下,认为古绵竹并入晋熙(今绵竹),黄许(古绵竹治所)在唐初德阳建县前应属绵竹管辖,而今黄许属于德阳,故在文献记载的“析”基础上增加“析绵”,不“析绵”,黄许以西以北区域到不了德阳。

因对古绵竹去向认识不清,加之阳泉地望及其归属对德阳、绵竹两县历史沿革的误导,蜀汉分设阳泉被认为德阳从古绵竹分置,而绵竹自然承接了古绵竹。古绵竹去向涉及今德阳、广汉、绵竹三地历史,对厘清德阳(旌阳区)历史发展脉络、诠释改名绵竹、重新认识绵竹历史沿革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德阳政区史重构的关键性问题。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章泽(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刘天海(德阳市博物馆馆员)

何 普(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