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那些隐于闹市的诸葛遗迹‖刘孝昌

作者:刘孝昌 吴亦铮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7月10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3-08-14 16:13:37 浏览次数: 【字体:

那些隐于闹市的诸葛遗迹

刘孝昌

诸葛亮治理下的成都,“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丰功伟绩烙在蜀地人民心中。有关诸葛亮的传说和遗迹很多,除了武侯祠、锦里这些著名的三国文化圣地,在繁华的成都市区也有着很多三国遗迹,隐藏着丰富的孔明故事。

图据视觉中国

清水河畔乘烟观

清水河是成都城区6条主要的干河之一,在城区河段长约6.8公里。清水河由都江堰走马河支系演变而来,可以看作走马河的延续。进入成都城区西部,清水河在二环路西段龙爪堰处,分为干河、浣花溪、肖家河三条支流。

诸葛亮的遗迹在清水河畔的机投桥有多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亮乃约官职,修法制,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所筑“高台”,就是当年诸葛亮的读书台,宋代其遗迹尚存。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读书台在(成都)县南一里。诸葛亮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

又有宋魏了翁《鹤山集》载:“观西偏为诸葛忠武祠与读书台。故老相传为武侯故宅。开保五年,章公琼改为观,奉命乘烟。乘烟云者,谓侯女于此乎轻举也。观尝废于庆历,复兴于文忠烈公镇蜀之日。重和元年始易乘烟为朝真。”另据民国《华阳县志》载:“杜光庭《录异记》:成都书台坊,武侯宅南乘烟观内有古井,井内有鱼,长六七尺,往往游于井上,或去鱼,水必腾涌,相传以为其井有龙矣。’后来井废,井水溢出为池,当地人称龙池。”龙池就在机投桥西。

历史上,不少地方都建过武侯祠,总计不下数十座。“孔明初亡,百姓遇节塑,各私祭于道上。”西晋后,清水河畔诸葛亮故居因“祠祀不绝”建起武侯祠,这应该是在成都最早兴建的武侯祠之一。明曹学佺在《蜀中广记》载:“昭烈庙西偏少南,又有别庙,忠武侯在焉。”

唐代皇室信奉道教,据资料载清水河边道观分布有多处,道家把诸葛亮列为道教中人物。北宋时候更信奉道教,所以将清水河机投桥畔建立的武侯祠改为乘烟观。

传说诸葛亮有个女儿,在乘烟观居住修炼得道后,成为神仙乘烟而去,因此这个道观取名为乘烟观。乘烟观是祭祀诸葛女子的祠庙,当时这个道观建筑宏大,有藏经阁、仙祠、云堂、大殿、配殿、茶寮、方丈之室等。其左边是圣母殿,右边是乘烟女之祠。直到宋代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乘烟观还有房屋150多间,观的左边是原武侯祠,右边是原诸葛亮的读书台,可见此道观规模仍然很大。一直到南宋末年,因为蒙古骑兵入蜀,这座规模宏大的乘烟观被毁于战乱之中。

万里之行始于此

万里桥原名笃泉桥,因桥南有笃泉,所以称为笃泉桥,而万里桥得名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载:“蜀使费祎使吴,诸葛亮送之,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为名”。蜀汉以后,才改称为万里桥。还有一说是诸葛亮送东吴使臣张温返回建业时,在桥头对张说:“此水下至扬州万里。”万里桥得名,至今已近1800年。

万里桥原为石墩木板桥,为当时成都地理标志建筑。宋乾德年间改建为石拱五孔廊桥,桥上建有木廊房屋、桥体平直宽大。当时万里桥是成都府河(郫江)、锦江(检江)上最大的一座桥梁,万里廊桥横跨在锦江最宽的河面上,像一条美丽的彩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宋时所建万里桥到明末已经破旧不堪了,直到清顺治三年(1646年)万里桥被毁于战火。直到清康熙五年(1666年),才由巡抚张德地按旧貌重修为五孔石墩木廊平桥,桥面上建有房屋覆盖桥体,廊桥门楼上题有“武侯饯费祎处”,桥头仍立高大石碑书“万里桥”。据资料载,万里桥在清代曾先后于顺治、康熙、乾隆、光绪、宣统年间五次修葺、重建成为成都历史上著名桥梁。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将原石墩五洞木廊桥改建为石拱桥,重新建成七孔石拱大桥,长10丈、宽1丈5尺、高3丈,造型古朴大方、庄重典雅、桥面宽阔。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拓宽道路,同时对万里桥再行改建,加长桥的引道,成为七孔石桥,桥长20余丈,宽3丈,相隔为三厢,桥面正中与两侧铺有灌县所产的青石板,并重建石护栏。宣统元年竣工后,可通车马,两厢行人,桥头北立有丈高的石碑,碑上镌刻有“万里古桥”四个大字。

万里桥上下沿河两岸是历代成都通往嘉州(乐山),经宜宾,经重庆入长江到江南的水陆码头和繁华的商贸地。2000年来,万里桥是成都连接川东、川南的起点。从唐代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不知客向何处宿”的诗句中,不难想象,当年桥上一派繁荣景象。

甘泉清澈诸葛井

诸葛井是成都著名的水井之一。

诸葛井原在东锦江街上,北糠市街小学内。东锦江街在大慈寺西南面,红星路段原打金街东,街长只有220米,宽约4米,街面狭窄。东锦江街是条古街,早在明代就有,清代为区别城西的锦江街(今蜀华街),故改名为东锦江街。成都人往往习惯把东锦江街叫成诸葛井街,因为在街北侧有一双眼井,传说三国蜀汉时期由诸葛亮率兵所凿,故名诸葛井,诸葛井水质清澈如甘泉终年不断。

明代嘉靖年间,当地居民在井侧兴建诸葛井祠,祠内还有诸葛亮等人的塑像。诸葛井石井栏后,墙上嵌有清代名士黄云鹄联语:“三分鼎,一个臣,标芒风流,如先生方不愧后世;陌上桑,庙前柏,萧条异代,犹此井惟及见古人。”传说诸葛井的井水可通锦江,故又称锦江街。

明人杨名《诸葛亮井祠记》载:“成都诸葛井,其制与他井不同,大约中虚方丈、深二丈、口径尺许,精工坚固,非俗工所能为,以创自诸葛忠武侯,故托之名。”这些文字记述了当年诸葛孔明为成都百姓寻找地下水脉,选址凿井的史实。

东锦江街北边街沿上的诸葛井,造型奇特、立有石栏,井台选用一整块青城山大青石板砌成,八角形井台雕刻有八卦等图案,离地面高约一尺。单井双眼,也就是两个井口,每个井口径均不足两尺,诸葛井上窄下宽约两丈深。诸葛井更显幽深坚固,虽虚悬空嵌竟不坠下,造作之精可见一斑。

除了乘烟观、万里桥、诸葛井之外,隐于市区的诸葛遗迹还有点将台、九里堤等。东风大桥以东的点将台街,相传有诸葛亮当年练兵时所用的点将台;正府街,相传有诸葛亮的观星台,刘备、诸葛亮的办公场所据传也在附近;九里堤是三国时的水利工程,由诸葛亮主持修建堤坝,后经宋代成都知府重修,因堤坝长约九里,故称九里堤。

扩展阅读

丞相府邸何处寻?

吴亦铮

谈起跟诸葛亮有关的成都遗迹,大家最熟悉的当属武侯祠,以致有人误以为诸葛亮在成都的办公地点也在武侯祠。其实,武侯祠是后代所建祭祀诸葛亮之地,却并非他的办公地点。在近两千年前的三国时期,武侯祠一带地处城郊,位置相对偏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办公居住场所,必然在城市中心,这样才能做到政令通达,上达下行。

那诸葛亮的丞相府到底在哪呢?答案是随着蜀汉政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公元214年,刘备从荆州入蜀,打败了当时盘踞蜀地的益州牧刘璋,在左将军、荆州牧的身份之后,又增加了益州牧。自此,蜀地就成为蜀汉最稳定的大后方和基本盘,支撑着刘备与诸葛亮等人“复兴汉室”的梦想。

进入成都后,刘备就入驻了原益州牧刘璋的“州牧署”,据考证,此地位于今天的四川省科技馆附近。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刘备等人将心思都放在“复兴汉室”之上,因此并没有大兴土木重新修衙门,就在牧署里头处理军机大事。因为刘备在东汉朝廷最显赫的官职为“左将军”,因此他也把“州牧署”改为了“左将军府”。

刘备入主成都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署左将军府事”,其内在含义,就是让诸葛亮主持整个蜀汉政权的日常工作事务,于是,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属官”,其办公地点就在“左将军府”府内,具体位置,应该在今天成都博物馆一带。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并称帝。远在四川的刘备听闻这个消息,为延续汉室传承,遂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称帝后,原“左将军府”被改成了皇宫,诸葛亮也被任命为“丞相”。

从公元214年刘备入蜀,一直到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十年间,诸葛亮虽然在蜀汉政权中位高权重,但依然是作为刘备的“属官”来处理国家大事的。这段时间,诸葛亮无论是作为“署左将军府事”还是蜀汉丞相,他的办公地点都在蜀汉的皇宫内,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

真正的变动是在刘禅继位后。刘禅接替了刘备,成为蜀汉的第二任皇帝,他一上位就命诸葛亮“开府治事”。所谓“开府”就是组建官署,具体来说就是组建丞相府。在这个阶段,诸葛亮的身份从曾经的“辅佐”开始过渡到“决策”,正所谓“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要想处理好蜀汉政权的千头万绪,必须尽快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工作机构,于是诸葛亮认真履行职责,严格选拔人才,组建了精干的丞相府。

既然已经“开府”,为了表示内外有别,诸葛亮此时将办公地点搬出了皇宫,另择他处修建丞相府。在古代,城市规模并不大,交通也不如当下便利,丞相府虽然独立于皇宫之外,但也不能离皇宫太远,这样才能及时与皇帝交流国家大事。

诸葛亮的丞相府在皇宫之南,因为在古代以北为尊,作为臣子,将办公地点设置在皇宫之南是应有之义。据史料推测,丞相府大致位置在皇宫外不远处,结合今天的成都地图来看,其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红照壁”一带。诸葛亮本人崇尚俭约,这座丞相府规模并不大,除了办公之外,它还兼有居住功能,方便诸葛亮白天办公,夜晚住宿。

诸葛亮创立的蜀汉丞相府,前后延续了11年时间,其中前4年常设于蜀汉国都成都,诸葛亮南征时派遣长史向朗、参军张裔留守,战事结束后即领兵返回。此后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丞相府常设于汉中,或随军开赴前线,成都设留守相府,由长史、(署府事)参军各一人主持。

诸葛亮之后,蒋琬、费祎等人虽然也以大将军的身份主政蜀汉一时,但却再没有得到“开府”的权力,诸葛亮与他的丞相府一道,不仅在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成都的城市心脏留下了无数的回忆与传说。

(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7月10日第8版

作者:刘孝昌 吴亦铮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7月10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