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天地之中: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与布局

作者:李令福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9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3-08-09 15:38:08 浏览次数: 【字体:

李令福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9日 11版)

都城集政治统治、文化礼仪、军事指挥与经济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其地位可谓“国之大者”。中国的古都数量很多,具有国家级地理意义的都城主要有五个,即西周至唐代的洛阳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西二京,元明清时代的南京与北京南北二京,中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处于转折时期。东西二京时代,长安为最佳选择;南北二京时代,北京为最佳选择。这就是中国古都选址变迁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具有“法天象地”的“择中”理念,具体表现在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与城市布局的“中轴对称”。

西安与北京:中国古代都城的最佳选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前中国进入“古国时代”,良渚文化的聚落中心“古城”已经具有首都的性质。可惜此时期的“古国”统辖范围不大,所以都城规制不大,分布呈现“满天星斗”。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商“王国时代”,都城迁移频繁,只有商代后期都城在安阳殷墟得到考古与文献的双重证明。

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以洛邑(今河南洛阳)为陪都。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秦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秦王朝,其都城咸阳是古都西安城市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洛阳。魏晋与北朝政权多以长安、洛阳、邺城(今河北临漳)为首都,南朝多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公元582年,隋文帝创建新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唐朝更名为长安城,隋唐时洛阳也曾为都。

五代至北宋时代,除后唐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与北宋均定都开封。辽、金时代开始在北京建都,南宋定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元朝建都北京,名为大都。明朝初期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京师,后把首都迁到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清朝定都北京,并传承了明朝的南北二京制。

从中国都城选址的具体历程来看,中国古代前期从周经秦汉隋唐到北宋时代,都城变迁的规律有三点:其一,以东西二京制为主,沿黄河、渭河的东西向线为中华政治主轴。其二,周秦汉隋唐时代的东西二京为洛阳与长安,北宋的东西二京向东发生了位移,变成了汴京与洛阳。当然也可以把两宋都城由开封转移到杭州的历史变迁,看作是东西两京时代向南北两京时代的转折期。其三,周秦汉隋唐东西二京时,以长安为都的王朝相对更强盛。长安是中国历史前半期最繁荣昌盛的王朝西周、秦、西汉与隋、唐的都城,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

中国古代后期元明清时代,都城变迁的规律也为三点:其一,以南京与北京的南北二京制为主,沿大运河的南北向轴线为中华政治主轴;其二,北京为都的时代不仅时间相对较长,而且王朝相对强盛;其三,元朝与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除以北京为首都外,还在自己的发祥地建有陪都。

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这五个城市曾经作为中国历史上主干王朝的都城,为中国历史作出过特殊贡献,具有国家级的地理意义。中国传统时代都城的最佳选择有两个,前半期是长安,后半期为北京。这一趋势也被认为是中国古都发展的“西安时代与北京时代”。古都北京、西安是多个统一王朝的都城,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名扬世界的国际大都会。

中轴对称:中国古都城市布局的基本追求

首都城市建设的布局规模等有相关规制。对古代都城建设影响最大的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是方形城市形态,四边城墙各设三门;二是都城要素对称布设,比如左祖右社;三是“面朝后市”可以理解为朝廷在南、市场在北,存在一个南北向的中轴线。

秦都咸阳初建于渭河以北,秦昭王时扩展到渭南,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兴修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说秦都咸阳布局是法天的:“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三辅黄图》也说:“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在秦都咸阳的规划中,咸阳宫象征着天上的“紫宫”,即天上的紫微垣。其位处北天中央,北极居其中,众星四布以拱之,也称天极。“紫宫”为天上的昊天大帝所居,对应于地上“天子”居所当然也应如紫宫一样,位于国之中央。而天子所在宫城为禁地,故后来称其为“紫禁城”。

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清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

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墙约九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门。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宗庙和军政机构所在地,其中太庙与太社位居东南与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郭城正中为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是当时世界城市中最长的中轴线,又称“天街”。朱雀门东西各有五条街道,沿街的里坊数目东西基本相等。又分别建设有一个商业区,而且位置对称,被称为东市和西市。

隋大兴城的建设与布局还充分利用了原隰相间的自然地形,在高地上布设各类建筑时运用了《周易》“六爻”的理论,显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区。城市建设者宇文恺从天然地形中找出6条东西向的高坡,以象征乾卦的“六爻”,并按卦辞来规划城市建置。《周易》乾卦卦辞“九二”为“见龙在田”,象征着“真龙”出现在地上,因此在“九二”高地上布设宫殿,“以当帝王之居”。这就是宫城的设置。“九三”在宫城南,被《周易》认为是“君子终日乾乾”的地方,把政府机关安排在这里,象征着文武百官努力工作。“九五”高地,《周易》认为是“飞龙在天”之区,一般人居住不得。故特意把玄都观和兴善寺安排在这里,作为供奉神圣的场所。这就给现实地形赋予了人文精神,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这可从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上来直接体现。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者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传统轴线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全长7.86公里。北京城基本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比如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的“左祖右社”。北京传统中轴线对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地之中: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基本理念

《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说都城选址的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最佳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就体现在寻找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游牧文化的区域中心点。

中国最早的“天下之中”是洛阳,《史记·周本纪》记周公复营洛邑的原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是指经济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与后来的“陶为天下之中”基本相似。西周王国领有的“天下”主要在中原地区,与后来秦汉北逐匈奴、开辟西域所有的“天下”有所差异。北京后来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也就是说帝之所居为中。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上京临潢府僻在一隅……不如都燕,以应天地之中”。明人陈敬宗《北京赋》认为:“圣皇之建北京也……均万国兮会同,而适居天下之中央也。”《清通志》也说:“今之京师实又居天下之中。”

中原内地汉族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骑马民族游牧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中华内部并立互补的主旋律,而其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历史上也有变化,早期秦汉隋唐时代的主角主要是匈奴与突厥,交流的主要区域在西北;宋元明清变成了蒙古、契丹与女真,交流的主要地区在北方与白山黑水的东北,向东北有一定的转移。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中国古代都城史被有的学者划分为西安时代与北京时代,道理就在于此。作为国都,维护国内统治和融通对外关系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面对来自中国北疆的压力,作为位于边疆和内地结合部的都城,中国史前半期西安是最合适的,后半期北京则是最合适的。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上,主要体现在上节所述《周礼·考工记》的“中轴对称”。《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是“择中”原则的具体化:都城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 再到“择中建殿”,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这种具体建筑“宫殿居中”与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天地之中”的基本原则。

在具体都城建设过程中,中国古代也有根据山川形胜进行特殊化处理的情况,如《管子·乘马》所说:“凡立国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城池不必方正规整,道路不必整齐笔直。这种利用自然的便利条件建设都城的理念,体现在上节所述秦咸阳、隋大兴等都城“法天象地”的建设上。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都城选址及建设,我们获得了以下启示。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个地理单元的基本格局就是东南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为主体的农业地区与西北内陆草原绿洲为主的游牧地区。这个地理格局与中国古代军事、经济重心的转移,决定了西安与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佳选择。选择在北部边疆与内地之间的中心区域,也就是“天下之中”建都,奠定了中国强盛王朝的发展及中华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完整,也勾勒出中华民族持续不间断发展,一脉相承,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

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的人文设计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核心理念。左祖右社的设计体现中国人具有“人文追求,尊重历史,敬畏祖先”的思想。“法天象地”是中国古代三才理论的具体实践,反映了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山川形胜在城市规划布局上的具体利用,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者:李令福,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9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