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我眼中的正通顺街‖李宗明

作者:李宗明 来源:行脚成都 发布时间:2023-07-25 15:40:33 浏览次数: 【字体:

我眼中的正通顺街

李宗明

这是一条老成都人熟知的小街。这条横亘于成都市中区偏北、长不过300余米的小街,曾有不少名人大家从这里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巴金、欧阳奋强、韩红、张莉、张蓉芳、刘适兰、赵亮等。著名二胡演奏家蒋才如、舞蹈家岳小林、电影明星刘晓庆等,也曾在这条街的98号大院里,即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歌舞团生活过多年。美籍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后改编为电影剧本的《芳华》,其间也有不少正通顺街和战旗文工团的影子。名人多必定故事多,因而介绍这条小街的文章多年以来从未中断过。但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是写作著文之正道,愚钝的我今天也想从自己的视角及50多年的亲身经历,来说说对这条小街的印象,说说悠悠岁月给它带来的变迁。

位于成都市正通顺街98号巴金故居原址的巴金像 (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初识正通顺街是1971年底。这年11月中旬,我从凉山州德昌县那偏远山村被招到西岭雪山脚下的国营䢺江矿区,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到矿山不久,我便结识了一个好哥们儿何自强,他那时家住与正通顺街并行的东珠市街。成为自强家的常客后,我不时会骑车穿越紧靠其旁的正通顺街。穿越的次数多了,我对这条小街的身世和面貌渐渐有了些认知。

成都市正通顺街 (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清代康熙年间,这条街上建有一座古佛庵,在随后200多年里,其街名一直就叫古佛庵街。当年它与比邻的北通顺街、东通顺街、横通顺街、东珠市街、西珠市街和玉泉街等街巷,连接成一片人丁兴旺烟火味十足的老成都街区。辛亥革命后,古佛庵被拆毁,这条小街被改名为正通顺街。巴金老先生的故园,就在正通顺街98号那深邃的门洞里,曾经远近闻名的李家大院。

当年的李家大院深80米,宽40多米,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大院前门开在正通顺街,后门开在东珠市街。1952年9月,在李家大院旧址旁边,诞生了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歌舞团,1995年后改名为战旗文工团。战旗歌舞团创建不久即因好戏连台人才辈出而赢得良好口碑。1960年底,由该团著名歌唱家李淑君、谢忆生声情并茂演唱的歌曲《毛主席派人来》,一时间红遍巴蜀大地,传唱于大江南北,让战旗歌舞团从此更加赫赫有名。那年头或许有成都人不知道正通顺街,但没有成都人不知道战旗歌舞团。

说起来我和正通顺街还真是有缘。1992年底,我第一次参加单位住房分配,分得的一套二福利房就在东珠市街83号大院(如今的卫民巷83号),距正通顺街不到60米。1994年9月,女儿入托省直机关玉泉幼儿园,其后门就在正通顺街83号,离我家也就300多米。更为凑巧的是,我老伴的工作单位成都市工艺美术公司,当年的总部就在紧邻玉泉幼儿园隔壁的正通顺街85号。由于每天都要在这街上走几遍,几年下来,我对它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了,对它一砖一瓦的变化也了如指掌。

20世纪90年代初的正通顺街,街面还比较狭窄,顶多有6、7米宽,不通公交车。沿街两边多是古旧的穿斗瓦房,还有几户墙面斑驳的大宅院门面。街沿上有几棵上了年岁的古树,那棵高10多米、树顶如帷盖、据说年龄已超200岁的皂荚树,就挺立在战旗文工团宿舍的围墙外。我每次带女儿从树下经过,她都要对这棵大树仰望一番。有一天,她指着树上那一串串的皂荚,说它们长得好像四季豆,还问我那能不能吃。好一个天真而馋嘴的小丫头!

1994年底,正通顺街迎来它第一次大规模改造,一些老宅院和危房被拆除了,几棵老榆树和那棵古老的皂荚树也被移走了。一年多后,这条古旧的小街换了新颜,几处新的住宅区如北大花园、正成·香域等挺立在街道两边。与此同时,街面比原先拓宽了大约两米。不久后,106路公交车开进了正通顺街,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给小街居民的出行乘车带来极大方便。1999年6月,我的工作单位省外经贸委在新建的正通顺街24号那时这片街区最闪亮的通顺苑小区里,为中层干部团购了39套住房,我有幸分得一套,自当年底迁入后,一直居住至今。

位于成都市正通顺街98号巴金故居原址的巴金简介(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同年9月,女儿到了读书年龄,有朋友劝我托关系把女儿送去后子门那边的实验小学。但从安全角度和接送方便考虑,我让女儿进了与宿舍一墙之隔的正通顺街小学(现易主为“金太阳正通顺幼儿园”)。常言说得好:“宁为凤头,不为牛后”。在玉泉幼儿园4年多的锻炼,让女儿养成了活泼大方的个性。由于她能歌善舞,从一年级开始便是全校老师的宠儿,多次代表学校外出表演,还曾两次接受过成都电视台少儿节目采访。6年小学期间,女儿考取了二胡9级(最高10级)、声乐专业童声7级,被选为学校大队文体委员和区优秀学生干部。2007年暑假,女儿受校方推荐,代表列五中学赴北京参加了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办,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协办,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让爱点燃希望”大型公益电视晚会中的二胡合奏并获得荣誉证书。女儿练就的这些功夫,获得的这些荣誉,与战旗文工团各位老师,比如舞蹈老师岳小林、声乐老师斯其仁、二胡老师谢园(蒋才如的高足)等的严加要求和耐心教导分不开,与正通顺这条古朴小街的灵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分不开。

从1998年到2007年,正通顺街又历经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造,街道进一步拓宽至10米左右,街面和人行道都显得更加平直。2007年初,原先的玉泉街小学、正通顺街小学、酱园公所小学等通过归并整合,成立了由流沙河老先生挥毫题名的双眼井小学,校门就开在正通顺街99号,与战旗文工团隔街相望。校门的左墙上立有一个牌坊,上面临摹有巴老80岁那年写给正通顺街小学的亲笔信。名人效应让学校的生源更加广泛,争相来双眼井小学就读的学生不仅有本区本市的,还有不少移居成都的外省人的子女。而学校斜对面的金太阳正通顺幼儿园,由于有一套独特的育儿方式,且又带有一定福利性,故自开张以来,每天早晚都门庭若市,让过往的路人每到那时段都只有走街中间才能通过。

巴金80岁高龄时给成都市双眼井小学同学们的信件(蓬州闲士 摄于 成都市双眼井小学,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2007年初,战旗文工团靠街边的老宿舍区被拆除。一年后,气势恢宏的西南剧院挺立在万众眼前,并接连上演了好多部经典剧作,着实火爆了好几年。每当有大剧上演,省内外观众纷至沓来,把正通顺街真个是拥堵得水泄不通。遇此情形,106路公交车也不得不改道从旁边的东珠市街穿行。后来西南剧院因故停演,给省内外热爱戏剧的观众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然而,要说对这条小街影响最深远的,我看还是巴金老先生。巴老的童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条小街上度过。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万千场景及众多人物,都取材于正通顺街,取材于他生活了近20年的李家大院。而距李家大院宅门不过20米的那口闻名遐迩年代久远(据说掘于宋代真宗年间)的双眼井,也为正通顺街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和经久不衰的人气。君不见每逢节假日,好吃的成都人不仅会在其旁边的“双眼井肺片”“巴井乡”“鹅仙居卤鹅”等店铺外排起长队,街对面的“廖排骨”“粤饺皇”“战旗包子”“王婆大抄手”等也都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曾听朋友说有食客为了尝尝那些资格的老成都味道,不惜长途跋涉去双眼井周边几家店铺打拥堂。

成都市正通顺街双眼井 (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开始我对此说法有些怀疑,但后来我亲历的一件事印证了此言不虚。2019年国庆节放假期间,我到高新区那边的天府三街看望朋友后,乘地铁1号线返城。邻座有一对和我年龄相仿、操外省口音的老年夫妻,听他们在低声议论去双眼井该在哪个站下。我便告诉他们就在文殊院站下,从K口出,并告知我可以带他们去双眼井。老夫妻一听高兴极了,连声称赞成都人热情厚道。一路上交谈,我知道老两口的家乡是山西临汾,3个月前来成都帮儿子照看尚在襁褓中的第二个孩子。那天中午听儿媳妇说想吃“巴井乡”的麻辣兔丁,老两口便自告奋勇前往采买,并打算回返时顺道去文殊院求个吉利。

其实巴老这颗文曲巨星的声望和光彩,不仅照亮了正通顺街上的学校,给两边商铺带来好名声、好商机,就连临近的好多店铺也都沾了光,最典型的当属门面开在东珠市街98号的“随想盧川菜馆”。30多年来,这个门牌里面先后开办过幼儿园、各色茶馆和餐馆,甚至还开过美容院,但都因生意惨淡无疾而终。唯独这家将巴老晚年著作《随想录》化名为“随想盧”的餐馆,自开业以来就生意兴隆,逢周末或大假食客们还得提前订座。

我由此断定这家餐馆老板有些学识,很善于借题发挥。他改巴老的《随想录》为“随想盧”用作其餐馆名,不仅显得有格调,有书卷味,而且还让喜欢怀旧的食客们坐在餐馆里觥筹交错之间,回顾《家》《春》《秋》里面的各色人物,追忆正通顺街的过往,畅想它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 行脚成都

作者: 李宗明

图片:除署名外,其余为作者 李宗明提供

来源: 行脚成都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