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宋代蜀人杨子建撰《十产论》述录‖陈长文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6期
宋代蜀人杨子建撰《十产论》述录
陈长文
一、《十产论》其书
《十产论》是中国古代妇产科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难产的医学专著。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黄庭坚《山谷别集·杨子建通神论序》及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等文献记载,作者杨子建,名康侯,字子建,别字退修(或自号退修),北宋青神县(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杨子建著有《护命方》5卷、《通神论》14卷等多部医学著作,惜诸书皆早已亡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游历青神时,曾结识杨子建,并欣然为《通神论》作序,备加赞赏。杨子建尤精妇产科,在其临床实践中,因感当时接生者少精良妙手而致痛伤难产,产妇无辜殒命,胎儿横遭夭折,乃参阅前人有关妇产科学说,撰为《十产论》。
该书成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主要探讨了正产、伤产、催产、冻产、热产、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坐产、盘肠产等11种生产情形,首次介绍了各种难产情形及临床处置方法。与现代产科相比,对难产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显得很不全面,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操作手法,实属难能可贵。清代名医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曾赞叹:《十产论》“可谓精且密矣”。后该书流传到日本,引起医林震动。在世界医学史上,一般认为16世纪法国医生阿姆布露斯·巴累(1517—1590)首创了异常胎位转位术,但从《十产论》所载的转胎手法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实则领先欧洲400余年。
该书单行本早已亡佚,幸赖宋代陈自明撰《新编妇人大全良方》(刊于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等医学文献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明代薛己《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武之望《济阴纲目》在将《十产论》选录时皆加以修订,文字变得更加精炼准确。该书有三套版本体系:一是宋代陈自明撰《妇人大全良方》,有元代勤有书堂刻本,明天顺八年(1464)熊氏种德堂刻本,《四库全书》本。其中元代勤有书堂刻本为《四库全书》底本。这三个版本之间文字出入不大。二是明代薛己《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本,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删节润色处理,对个别地方几乎是改写。有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原刻本、万历年间建阳书林余彰德刊本、日本承应二年(1653)京都风月庄左卫门据余彰德本重刻本。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中引杨子建《十产论》,所据薛己《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本。三是明代武之望《济阴纲目》本,也据宋陈自明撰《新编妇人大全良方》第十七卷《杨子建十产论第二》,并进行了文字方面的润色处理。
以下校点以宋陈自明撰《新编妇人大全良方》第十七卷《杨子建十产论第二》(《四库提要著录丛书》据元代勤有书堂刻本影印,北京出版社,子部第一三六册)为底本,以宋陈自明撰、明熊宗立补遗《新刊妇人良方补遗大全》第十七卷《杨子建十产论第二》(《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据明天顺八年熊氏种德堂刻本影印,第四九五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下简称“熊氏本”)、《四库全书》本《妇人大全良方》(以下简称“《四库》本”)、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之十《临产门·杨子建十产论》(李明廉等据万历四十八年原刻本为底本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济阴》本”)为通校本,以宋陈自明撰、明薛己校注《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本、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清吴道源《女科切要》①等为参校本。
二、《十产论》校注
自序
凡人生产,先知此十产证候,则生产之妇永无伤损性命。生产之间,性命最重。幸而孩子易生,人不知福。万一有少艰难,则须臾之间,子母之命悬于丝发,但世人所患者,惟看生产、收生之人少有精良妙手,缘此而多有倾性命。予因伤痛其事,不为无补。外有盘肠产,仆添方法在后。
一曰:正产
正产者,盖妇人怀胎十月满足,阴阳气足,忽然腰腹作阵疼痛,相次胎气顿陷,至于脐腹,疼痛极甚,乃至腰间重痛,谷道挺迸,继之浆破血下,儿子遂生。此名正产。
二曰:伤产
伤产者,盖妇人怀胎,忽有七月、八月而产,忽至九月、十月而产,忽有经一年、二年,乃至四年、五年而后产者。今独以十月满足为正产。盖一人之生,阴注阳定,各有时日,不可改移。今有未产一月已前,忽然脐腹疼痛有如欲产,仍却无事,是名试月,非正产也。但一切产母未有前面正产证候,即不可令人抱腰,产母亦不可妄乱用力。盖欲产之妇,脐腹疼痛,儿身未顺,收生之人却教产母虚乱用力,儿身纔方转动,却被产母用力一逼,遂使儿子错路,忽横忽倒,不能正生,皆缘产母未当用力之所致也。凡产母用力,须待儿子顺身,临逼门户,方始用力一送,令儿下生,此方是产母之用力当也。若未有正产之候而用力伤早,并妄服药饵令儿下生,譬如揠苗而助之长,非独无益而又害之。此名伤产。
三曰:催产
催产者,言妇人欲产,浆破血下,脐腹作阵疼痛,其痛极甚,腰重,谷道挺迸,已见是正产之候,但儿却未生,即可服药以催之。忽有经及数日,产母困苦,已分明见得是正产之候,但儿子难生,亦可服药以助产母之正气,令儿速得下生。此名催产。
四曰:冻产
冻产者,盖言三冬之月,天气寒冷,产母经血得冷,则凝结而不散。因其血之不散,以至儿子不能生下。此之一弊,为害最深,然世人不知觉。若冬月,产妇下部不可脱去绵衣,并不坐卧寒冷之处。当满房着火,令遍房常有暖气,常令产母背身向火,令脐下、腿膝间常有暖气。若背上、心前少闻寒冷,须是暖炙绵衣以包之,贵其血得热则流散,使儿子易生。此名冻产。
若春秋之间,天地少有阴湿寒冷之气,亦可就房中以微炭火暖之为妙。
五曰:热产
热产者,盖言盛暑之月,欲产之妇当要其温凉得所,不可因热恣意取凉,反有伤损胎气。又生产之处,不可多着人数,切恐人多热气逼袭产母。盖人之血气得热则散,热过则损。今当夏暑炎热之盛,而产母气虚,人气一逼则其血沸溢,而血得热则上蒸,能令产母发热、头痛、面赤,昏昏如醉,乃至不知人事。世有名血晕者,缘此而成也。此名热产。
若值夏月,少有清凉之气,阴雨之变,产母亦不可任意取凉,恐生大病。
六曰:横产
横产者,盖儿子下生,先露其手,忽先露其臀,此因未当用力而产母用力之过也。脐腹疼痛,儿身未顺,则是产母用力一逼,遂致身横而不能生下。不幸而有此证候,当令产母安然仰卧,令看生之人推而入去。凡推儿之法,先推其儿身,令直上,渐渐通手,以中指摩其肩,推其上而正之,渐引指攀其耳而正之。须是产母仰卧,然后推儿直上,徐徐正之,候其身正,门路皆顺,煎催生药一盏,令产母吃了,方可令产母用力,令儿下生。此名横产。
若看生之人非精良妙手,不可依用此法,恐恣其愚以伤人命。
七曰:倒产
倒产者,盖因其母胎气不足,关键不牢,用力太早,致令儿子不能回转顺生,便只直下先露其足也。治之之法,当令产母于床上仰卧,令看生之人推其足入去。分毫不得令产母用力,亦不得惊恐,候儿自顺。若经久不生,却令看生之人轻轻用手内人门中,推其足,令就一畔直上,令儿头一畔渐渐顺下,直待儿子身转,门路正当,然后煎催生药,令产母服一盏后,方始用力一送,令儿生下。此名倒产。
若看生之人非精良妙手,不可依用此法,恐恣其愚以伤人命。
八曰:偏产
偏产者,盖因儿子回转,其身未顺,生路未正,却被产母用力一逼,致令儿头偏拄左腿,忽偏拄右腿,致令儿虽近人门而不能生下。但云儿已露顶,然不知儿之所露即非顶也,忽左额角、忽右额角而已。谓儿头偏拄一畔,以此不能生。收之之法,当令产母于床上仰卧,令看生之人轻轻推儿近上,以手正其头,令儿头顶端正向人门,然后令产母用力一送,即使儿子生下。若是小儿头之后骨偏拄谷道,即令儿却只露额,当令看生之人以一件绵衣炙令温暖用裹手,急于谷道外旁轻轻推儿头令正,即便令产母用力送儿生也。此名偏产。
凡于谷道外旁推儿头正,须推其上而正之,仍是小用轻力,推些上儿而正之也。若看生之人非精良妙手,不可根据用此法,恐恣其愚以伤人命。
九曰:碍产
碍产者,盖言儿身已顺,门路俱正,儿子已露正顶而不能生下。盖因儿身回转,肚带攀其肩,以此露正顶而不能生,此名碍产。收之之法,当令产母于床上仰卧,令看生之人轻轻推儿近上,徐徐引手,以中指按儿肩,下其肚带也。仍须候儿身正顺,方令产母用力一送,使儿子下生。此名碍产。
若看生之人非精良妙手,不可根据用此法,恐恣其愚以伤人命。
十曰:坐产
坐产者,盖言儿子之欲生,当从高处牢系一条手巾,令产母以手攀之,轻轻屈足坐身,令儿生下,非令产母临生儿时坐着一物。此名坐产。
若是产母儿将欲生,却令坐着一物,即抵着儿路,不能生也。
十一曰:盘肠产 续添
赵都运恭人,每临产则子肠先出然后产子。产子之后,其肠不收,甚以为苦,名曰盘肠产。医不能疗。偶在建昌得一坐婆施之一法而收之。其法:遇产后子肠不收之时,以醋半盏,新汲冷水七分,碗调停,噀产妇面,每噀一缩,三噀收尽。此良法也,后学不可不知。
治推肠生方,又名盘肠产。右以半夏为末,搐鼻中则肠上矣。
又方:以大纸捻,以麻油润了,点灯吹灭,以烟熏产妇鼻中,肠即上矣。
又方:以萆麻子十四粒,去壳,研如膏,贴产妇头顶中心,肠即上,即拭去。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长文(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