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沱江资中流域缘何称为“珠江”‖宋国英

作者:宋国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13 15:52:58 浏览次数: 【字体:

沱江资中流域

缘何被称为“珠江”

宋国英

资中县城苌弘大道花园中央苌弘塑像

在四川资中(古称资州),古时有两个闻名巴蜀的“珠江书院”,一个在县城,一个在甘露镇,有不少书写“珠江”的石刻题记、咏“珠江”的诗文,至今有以“珠江”命名的珠江旅馆、珠江茶楼、珠江饭店等,皆因沱江资中流域又称之为“珠江”的缘故。

那么,沱江资中流域缘何称为“珠江”?原来“珠江”的得名与孔子之师、周朝大夫苌弘有关。

据《汉书·艺文志》(东汉)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载:“苌弘之血变为碧珠。”唐代《庄子疏》载:“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宋代《庄子口义》载:“苌弘被放归蜀,刳肠而死,蜀人以櫃藏其血而化为碧玉。”明代史学家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载:“苌弘氏,孔子尝问乐焉,死之三年而血化为碧。”史料亦记载:“碧血化珠流入资江滨”,沱江资中流域古时亦称“资江”。

苌弘(约公元前565—前492年),四川资中人,周朝大夫,他毕生尽心竭力扶正周室,却为诸侯所忌,周敬王轻信谗言,将他治罪,后来被放逐回乡。相传他回到蜀地龙水桥(今资中发轮镇龙水村),仍遭奸臣派人秘密追杀,于是他带着仆人乘舟顺龙水河而下,舟泊到资江(今沱江资中流域)牛碾沱,进入牛碾溪(今资中甘露镇)的龙洞河隐居。不久,奸臣密探追踪而至,他知道难逃脱追杀,便告诉仆人,我一生效忠周朝,却遭谗受诬,只有以死表忠心,请将我的血收藏,三年后让它再见天日,随即剖腹自尽。

后人遵照苌弘的遗嘱,将其鲜血密封窖藏于龙洞河岩穴里,三年后取出,见大夫的血已凝成一颗澄碧闪光的宝珠,因不慎珠坠地滑入龙洞河,随波逐流径直滚进资江,顿时霞光冲天,从此,沱江由资阳流经资中境内一段便称为“珠江”。苌弘避难乘舟途径的资中球溪河,古时也被称为“珠溪河”。成语“碧血丹心”和“碧血化珠”亦由此而来。

明代道教真人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游历华南、西蜀来到资中,曾在苌弘隐居的甘露镇龙洞河修炼,并于明辛丑年(1421),在龙洞右壁上题赞颂苌弘的崖壁诗:“无价明珠一颗,光吞法界尘沙,圣凡人物天地,流通点滴何差。”称赞苌弘是“无价明珠”。

清代嘉庆壬戌年(1802),资州直隶州州牧赵遵律游历甘露龙洞河后留下有:“狰狞怪石老龙盘,洞口泉飞夏月寒。疑有忠魂消不尽,泪河泻作怒潮看”;“苌公(即苌弘)一去二千年,鸿飞泥印犹留传。只今寂寞资江岸,夜深仿佛闻诵弦”等诗句。嘉庆七年赵遵律《游龙洞碑记》是研究苌弘难得的史料。

资中一中艺术墙上孔子问乐苌弘示意图

苌弘避难和剖腹自尽的甘露镇,是古资州月山县(隋义宁二年建县)治所。至今保留着资中“第一禅林”甘露寺古刹(1991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资中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造像等古迹以及孔子之师苌弘、才学超凡的道人张三丰、国画大师张大千的遗迹和传说。还有许多描写“珠江”的诗文∶

清·资州直隶州州牧赵遵律

(一)

珠江古迹城南门,摩崖江中大书存。

或谓雨后得琴瑟,或谓圆折见璇源。

至今率以名贤郡,此事恍惚难明论。

我疑苌弘之血化碧珠,世俗蜀传横纷纭。

恐是元灵燕胥逞滑稽,聊籍翰墨助卮言。

常璩驳之甚平允,亦如鳌灵死尸杜宇魂。

此江适与弘君近,遂称碧血成珠流入资江濆。

千秋万岁施孤臣,龙逢首,比干心。

不知青磷鬼火何处鸣沉冤,

何如明月夜光未湮沦,流霞缀露耀绿浔。

但令此江藉公常不泯,不必区区辨伪真,

人云云,吾亦云云。

(二)

以珠名郡言珠远,化血为珠语自奇。

便疑灵均同惨切,投诗凭吊楚江蓠。

清代名士·唐德襄

玉水记方流,璇源见圆折。

好待夜光浮,拾取苌弘血。

清名士·张邦坤

一水抱城南,波光秋瑟瑟。

或云老蚌生,或云碧血溢。

谬误不可凭,虢虢流清泌。

清·张怀溎

我行珠江上,圆折何粼粼。

疑是苌弘血,碧色相鲜新。

明月印澄潭,径寸看无垠。

不须千点泪,乱落悲鮫人。

老蚌夜放光,皎洁还如银。

嗤彼万鱼目,体混火齐真。

欲遣罔象求,恐被骊龙嗔。

清名士·张怀洵

远望城南隅,一川萦若带。

沱江千里来,众山次第会。

至此圆折成,虢虢鸣寒籁。

中有老龙眠,颔下露鲛贝。

如月印清潭,如蚌藏深浍。

滉漾澄波心,光芒射天外。

碧眼昆仑奴,仗剑不敢害。

清·张怀渭

苌弘之血化为碧,散入深渊数千尺。

鮫人垂泣骊龙嗔,夜半精光连皓魄。

波心圆折媚川流,天生照乘宁可求。

火齐鱼目争辉映,珊瑚铁网空悠悠。

贾客扬帆秋江上,风绉縠纹时荡漾。

合浦于今不宝珠,明珠有知其归乎?

清名士·戴昶

蚌吐蛇衔瑞彩敷,探来颗颗比骊珠。

人非罔象谁游泳,血化苌弘事有无。

江水一篙春色媚,渔灯几盏夜光粗。

相投到处应珍重,按剑休教照乘虞。

古人的这些诗词句中不仅描绘了“珠江”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反映出孔子之师苌弘与沱江资中流域的历史渊源。

《资州直隶州志》里的位于资中县城大东街的珠江书院图

今资中一中(原珠江书院)艺术墙上清·资州州牧赵遵律咏《珠江》诗词

今资中一中(原珠江书院)艺术墙上清·资州州牧刘炯《珠江月》诗文

资中一中(原珠江书院)艺术墙上清·甘露珠江书院生员张怀渭《珠江怀古》诗文

资中一中(原珠江书院)艺术墙上清·状元骆成骧《珠江映月》诗文

《资州直隶州志》中的“珠江夜月”图

资中县城水南街渡口临江岩壁间,曾有刻于明代万历年间斗大的“珠江”二字和数处石刻题记,大约毁于2003年。闻名遐迩的《古资州八景》中的“珠江夜月”奇妙之景,就位于水南街陈家花园(现县财政局宿舍)临江边。

每当皓月当空,在陈家花园倚楼凭栏凝视江面,只见江水浮光耀金,静影沉碧,明澈如镜,景色旖旎。白天闲暇时,不论是在花园的洋楼里,还是在洋楼下面悬崖上的两层观景长廊和两层的“夜月亭”中,周围风景如画的江山古城,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心情格外的舒畅。昔日的沱江河面十分宽阔,江面船只往来如梭,景色壮观。

自古以来,“珠江夜月”受到无数骚人墨客的赞美,也受到过许多画家的垂青和颂扬。

明正德进士、御史、刑部主事张元电诗誉:“晴江一曲自悠悠,石镜当崖玉气收。潭底倒悬千尺影,波心摇动万轮秋。夜凉露浴清辉净,野阔风飘素魄浮。遥忆王孙游赏处,机随鸂鶒渡芳洲。”

清嘉庆十五年,始任资州直隶州州牧的刘炯(顺天大兴县人)更形象地描绘出“珠江夜月”景色:

珠江澄净暮云收,皎皎金波天际流。

自是清辉摇碧落,玻璃万倾色含秋。

刘炯又诗云:

水气之精者,上积为银盘。

每逢三五夜,当空何团团。

浮云不敢翳,流影来江干。

月白倍皎洁,江静无波澜。

照见游人心,径寸光明完。

世界尘与浊,洗涤良非难。

深潭渺莫测,下有骊龙蟠。

宝珠两激射,相对影不单。

鱼目那能混,鲛泪休轻弹。

是一复是二,我欲穷其端。

此理不可穷,此时还独看。

从来明镜台,都作如是观。

清嘉庆十六年(1811),始任资州训导的苟珣(新津人)诗誉:“明月常在天,明珠常在水。有时月与珠,弄影翻波底。君不见资水浩渺示灵奇,夜深月照静如绮。下有骊龙垂头睡,上有嫦娥舞袖起。斯时鱼目宁敢混,但见菱花映海里。是一还是二,其幻莫轻拟。我欲叩冯夷,仔细问此理。冯夷默无言,付之一笑尔。彳亍立苍茫,阒寂数峰紫。”

昔日“珠江夜月”景致所在地水南街陈家花园

1901年,清朝四川籍唯一的状元骆成骧《珠江夜月》诗曰:

百尺绿崖阴,清沱一俯临。

碧天空水底,珠月定江心。

伏蚌知盈阙,探骊识浅深。

广寒今夜客,应惜白河沉。

1956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寓居法国巴黎时,那时他已离开故乡近10年,他凭着脑海里的深刻印象,饱蘸浓墨挥毫绘制出《四川资中八胜》图,以表达作为一个海外游子浓浓的思恋故乡的心情。

张大千虽出生于与资中相邻的内江县(今内江市市中区),但他也熟知沱江流域资中段自古以来便称为“珠江”。在他画的《四川资中八胜》之一“珠江夜月”的款识便写道∶“沱水南流经资阳曰雁江至资中为珠江。”

张大千1956年绘的“珠江夜月”图

1981年12月,作者全家人在陈家花园“洋楼”前合影

资中县城陈家花园临珠江观景的夜月亭

资中一中艺术墙上“珠江夜月”图

“珠江”之由来还有不少事例,都证明沱江流域资中段“珠江”河源于苌弘的传说。如成渝古道(东大路)在资中城大东门街设“珠江驿”。根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等记载,珠江驿在今四川内江资中,明代设在大东门街(今下大东街),清代设在官署大门外左边,又叫底塘铺。底塘铺外(大东门外)有旅舍和车马店,供旅客住宿、车马喂料。现遗址大约在大东门城外附近。资中州城的珠江书院,创办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球溪镇清代的珠溪书院(1909年创办)、甘露镇清代的珠江书院(1909年创办),三所古书院的取名也都与苌弘的传说有关。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宋国英

供稿:资中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