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地名是文化之根‖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22 14:53:50 浏览次数:892 【字体:

地名是文化之根

刘德元

巴蜀大地(四川、重庆)地大物博,从西向东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4种地形类型:高原巍巍,山地嵯峨,丘陵迤逦,平原平畴,一切都充满诗情画意和文化意蕴。

从文化意义上讲,巴蜀大地泛指四川行政区划调整前的四川省,即今四川省和重庆直辖市,但在古代所指称的范围不尽相同。例如,西汉初设汉中、巴、蜀三郡,后来分蜀郡(益州郡)为广汉、犍为、蜀郡三郡,合称“三蜀”,东汉时曾分巴郡为巴、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三蜀、三巴之地几乎囊括今四川和重庆的大部分,而汉中之地或并或析,不一而定。

历史运行到了宋代,“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四川盆地被切割为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以及夔州路四个路。这也被看做是“四川”最早的地名溯源。

由此而上溯,古人用结绳、语音、肢体、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最终以地名定山河。

巴蜀大地地大物博,地名充满诗情画意。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3000年城址未徙、2500年城名不改。成都作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和地名文化,从古至今,成都一直是蜀文化的核心:锦江、沙河、升仙湖、散花楼、望江楼、九天楼、红庙子、铁像寺、崇德园……这些地名见证了成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现了成都文化个性、民俗风情和传统价值。更为有趣的是,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成都以数字命名的地名由一到十:一心桥、二仙桥、三官堂、驷马桥、五丁路、琉璃场、七家巷、八里庄、九眼桥、十里店。近代以来还有十一区、十二桥,地名如此多娇。

成都一山一水、一墙一瓦都是文化。文化是地名之根,引无数诗人竞吟咏。成都市青羊区地名让人如醉如痴。青羊区因区内著名道观“青羊宫”而得名。境内金沙遗址、文翁石室、杜甫草堂、文殊院、宽窄巷子……聚集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名精华,也维系着城市的历史温度。出自宋代陆游的《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放翁陆游那一年骑马经过锦官城的西面时,曾为绚丽的梅花陶醉,曾为此在那里喝酒欣赏并大醉了一场。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回答是:青羊宫到浣花溪。地名、距离、时空,距今八百二十年,二十多里路,梅花的香气未曾间断,令人陶醉;地名贯通古今,充满诗情画意。

诗意的地名,也有着恒久的美丽璀璨。我读过诗人易逐非的《马尔康,温暖的火苗》(组诗)。

十万片雪花扫净的大地上

鹰的翅膀 将天空拉得高远

高原的孩子 始终坚信

是一些宿命里醒来的花朵

照亮了日头 并又一次

赋予它伟大使命

马尔康 龙尔甲 解放沟 103场

一场大雪 我们父辈们

跨了整整一生 以雪为镜

他们不知道什么尘埃落定

从肩头拂去的雪花

直接落进了骨髓

茶堡河 隐忍地淌过时空

流进我身体里的高山峡谷

流进华丽的暗礁或阴影

只在雁鸣洞穿心肠的日子

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去过马尔康。但透过诗中蕴含的地名信息,我看到了远方的风景,让词语历尽了锤炼,最终像一个词一样抵达了阿坝这个诗意的远方;徐徐展开的景观,勾勒了阿坝的轮廓,显现了阿坝之美,令人向往。这背后,包含的是诗人对家乡地名的深厚情感。

巴山蜀水,源远流长。重庆古称巴,位于四川东部。襟带双江,控驭南北,素有天险之称的山城重庆显然是个好地方。清乾隆年间《渝州简志》曾这样评价:“全蜀四塞之险,甲于天下。故渝城能守,坐安合会……”史料表明,古巴国在溯长江向西拓展疆域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迁都,历史上素有“巴子五都”之说。有学者根据《华阳国志》等古籍的说法,判定夷城(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之后又建立过五个国都,分别是平都(今重庆丰都)、枳城(今重庆涪陵)、江州(今重庆)、垫江(今重庆合川南)、阆中(今四川阆中)。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重庆便是巴国的首府及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中心。

三国时,重庆即成为联络四川各州县与吴楚的水陆要冲。到了唐代,重庆港已成为“万斛船”百舸争流云集的港埠。宋代,重庆先后短暂属西川路、峡西路(也叫峡路,治奉节)管辖。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赵佶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迄今已800余年。

文化是地名之根,巴蜀文化一脉相承,比如上已述及,成都有数字地名,重庆也有,地名顺口溜从一到十,依次是:一号桥、一棵树、一碗水,二郎、二层岩、两路口,三角碑、三溪口、三道拐、三洞桥、三花石、三块石、三家沟,四方井、四公里、四维桥、四新路、四面山,五里店、五龙庙、五尺道、五红路、五福路,六店子、牛角沱、刘家台(牛、刘、六谐音),七星岗、七孔桥、七牌坊,八公里、八塘、八桥镇,九龙坡、九坑子、九宫庙、九尺坎、九滨路,石灰寺、石桥铺、石坪桥、石碾盘(石、十同音)。

重庆人以数字罗列几十个地名,可以说代表了以数字入名的地名文化,它表示,数字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吉利,表达了一种地名赢利和自豪,与成都数字地名异曲同工。

地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传承。时间的河流带走无数悲欢离合,沉积下的伦理、规范、习俗,在记忆里物化为一个地名、一片青瓦、一棵古树、一口古井、一畈农田。如带有“溪”“坡”“川”“沱”“滩”“坝”等字的地名,也大多特指一种特殊的地理物象。宋人丁度编《集韵》中说“蜀人谓平川曰坝”,现在川渝地区就有很多被称为“坝子”的山间小盆地,以“坝”为名者则多不胜数,就巴蜀而言,最大最为驰名的就是“川西坝子”。此外,带有“川”字的地名,大多与河川关系密切,如重庆的“合川”则是多条河流交汇之处,“广川”则因城中有长河为流,故名。有“沱”之地则“水深萦回”,以“沱”为名之地也很多,如位于重庆江北区的“大佛沱”“唐家沱”,位于渝中区的“牛角沱”,位于云阳的“吉林沱”和石柱的“西界沱”等。据不完全统计,位于长江、嘉陵江重庆段之“沱”共有589处,表明重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历史存在。又如沱江,从川西北九顶山麓到泸州汇入长江,因沱江而蕴含的地名文化博大精深,一言难尽。

不仅如此,在川南宜宾兴文一带,古僰人留下的地名文化遗存更富文化趣味,如宜宾本土作家刘大如的《僰道遗韵》一书,就按兴文县行政区域八镇四乡有序道来:泸卫石城、僰王山、凌霄城、九丝城、印把山、挂膀岩、棺木崖、芭茅湾、手爬岩、清凉寺、传经街、鼓楼谯、常家院子、同泰殿、叶麢(líng)旧居,等等。书中,大到兴文县的历史演变,中到各乡镇的区域调整与名称变更,小到每一个地名的来龙去脉,或因史而名,或因事而名,或因人而名,或因物而名,或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或风俗习惯,或地方方言,或自然灵异,或后世附会,或约定成俗……阅读此书,我们既可大概了解到该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也可作为研究僰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通过古今地名的比较和研究,还能窥探其生态环境的变迁,进而更为真实地感知振兴中的中国乡村。以地名文化为主题书写,难能可贵,值得一读。

地名是文化之根。我们接触一个地方,最先了解的就是其地名。地名不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指代和定位,更是我们了解该地的一把钥匙。虽然单个地名包含的信息量少,但是地名数量众多;虽多是片段的历史记忆,却内涵丰富。除反映地理环境的特征外,还有许多地名涉及到历史文化、历史地理、地域传统、民俗风情等信息,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再如我的家乡四川内江至今还保留有“一碗水”“司马门”“状元街”“打枪坝”“进士岭”“擦耳岩”等让人遐思不解的种种地名,若能一一加以考证,梳理源流,不仅能够添作地情文献的编撰、地方史志的编修和研究的基础材料,而且还可给予我们另外一个看待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流变的角度。

万河之水始于源,参天之木立于根。在21世纪的今天,地名犹如水之源、树之根。地名属性大到可容纳千万级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容不下不足百人的小小村庄,无论人口多少,皆因地名而存在。地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都需要通用、准确、方便、规范的地名信息;对于一个人来说,地名是大地上一个永久性的坐标,出门在外,无论这个人走多远,走到什么地方,无论你是说普通话还是说地方方言,心中永远驻守着对那个特定地方的深情,如果有人问你是哪里人,你肯定会回答一个地名。这种家乡情怀,既是一种地名情怀,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地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只要地名存在,便有薪火相传。

巴山夜雨时,花重锦官城。地名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以重庆和成都这对长江上游的双子星为引擎的巴山蜀水,曾孕育出彼此相通又各自璀璨的地名文化。千百年来,二者在频繁的和与战中得以在青铜文化、族群文化、地名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充分交流、互动以至部分整合,最终于战国时期在诸多层面达到融合状态,成为一脉相承的巴蜀文化,“巴蜀”称谓由此定性为:巴蜀是一个对立融合、不能孤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从远古到现在,从相遇、相知到相守,川渝两地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升华,山水和合、刚柔相济,造就绵长而久远、神秘而灿烂的巴蜀文化,并通过地名文化的串联,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对立统一禀赋而彪炳中华文明史。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