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探寻斯盛桥坊‖代学文

作者:代学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6 14:21:10 浏览次数: 【字体:

探寻斯盛桥坊

代学文

河流蜿蜒曲折、长桥卧波,两岸沃野田畴、林木错落,沿河由郭北出发,开启一段人文风光之旅。在内江,清流河也许最能激起泛舟游荡的念头。

一缌滩,这片河滩借清流之水漂洗麻布而得名。郭北镇就处在一缌滩上,得名缘起当地的郭家庙,旧有一街、三巷(水巷子、猪市巷、糖市巷)、六宫(禹王宫、惠民宫、天华宫、帝王宫、万寿宫、南华宫)、三庙(川主庙、川王庙、王爷庙)、一祠(王氏祠)的规模。

郭北场镇原有两座清代石质平梁古桥,上游为青云桥,下游为斯盛桥,俗称上清桥、下清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江多地的古桥不再适应现代交通需要,相继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改造。古斯盛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拆掉,1967年在原址附近新建长100米、宽6.5米的现代公路桥——下新桥。

斯盛桥坊

古斯盛桥不存,但桥北岸清代的斯盛桥坊尚存,因处场镇下游,俗称“下牌坊”。该坊隐居在居民楼院坝内,与居民楼间隔相近,朝北一面有“人”字泥痕,红砖封门,穿石架檩,曾以坊为墙建有房屋。牌坊整体为三门四柱三重檐结构,红砂石构筑,部分构件选用米黄色石板嵌入,两面均有文字题刻。横额楷书“斯盛桥”,落款“里人王丹题”(王丹,副榜选岑溪知县,邑人王果之子)。“斯盛桥”三个大字被毁,残缺的笔画里有魏碑之美,所幸牌坊明间上部残留了建坊序文,内容为清代同治年间晏鸿业撰写的《新建斯盛桥及拱桥序》,在《内江县志》又名《一缌滩斯盛桥记》。

解读序文,能获取一些重要信息:

一是郭北四通八达,人口繁盛。“如一缌滩斯盛桥者,如丝为四交八达之冲,有十姓百名之聚。”郭北处在内江与隆昌之间,又是往安岳大足的干道。

二是凝心聚力修桥,精神可歌。“今年春,群贤毕集,大计斯成。地主有让畔之贤,公顷有累年之积,兼修醵薄,普化囊金,凡属同人克囊义举,烝徒竞作相趋,则口不言钱,顽石交驱不速,则鞭之见血,未尝刻期以待,居然不日而成。”

三是造桥所费之巨,颇有规模。“约费三千余金,共计二十一洞”“而且支流之上,更建小桥,彼此相通,往来称便”。

落款信息不可忽视:“大清同治十一年岁在丁卯七月中恩科举人晏鸿业敬(撰)”,一来点出了建桥时间,建于公元1872年,拆于1967年,不过百年。二来说明修桥工期短,由“今年春”到“七月中”,半年竣工。不曾计划竣工时间,最后“不日而成”的描述近乎夸张也是写实。

何以为“斯盛”呢?湖南岳麓书院门前有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彰显楚地人才辈出。通过在郭北镇实地走访了解,那些曾为建桥而呼号奔忙的士绅百姓形象逐渐鲜活起来,也许正因为清流河润养出行谊高义的人,哺育出乐善好施的人,于斯为盛,善莫大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代学文

供稿: 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