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宜宾的书院‖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25 14:40:16 浏览次数: 【字体:

宜宾的书院

蒋德均

书院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也是世界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独特教育模式。从唐中叶至晚清,书院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教学组织,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和精神,对中华文明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首先,书院体现出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士志于道”,将“道”作为追求目标。儒家士人之“道”的追求,其一,以“道”修身,完善自我人格,即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其二,以“道”治世,完善社会秩序,即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书院将自我道德完善的人文追求与经邦济世的社会关切结合在一起。

其次,书院体现出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道的信仰必须建立在知识追求的基础上。书院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家学者探讨高深学问的地方。不同时代对高深学问的界定是不同的。一般认为,以阐释人的意义、社会的和谐、天下的治理为核心的经史子集之学,便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高深学问。这样,书院则成为古代中国大学教育或教育研究机构的代表。北宋中后期,新儒学家因为无法利用官方的机构研究和传播其学说,于是,民间色彩浓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书院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

其三,书院体现出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的精神。书院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出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的精神,求道与求学是统一的,修德行与求知识是统一的。一方面,书院求道的价值关怀体现出对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但这种人文关怀是建立在知识理性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书院的知识追求不是为知识而知识,学术创新总是以探求儒家之道的价值关怀为目的的。

其四,书院的价值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弘扬。书院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之一。北宋以来,“复兴儒学”已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与追求,“为往圣继绝学”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书院成为研究学术和文化总结集成的重要学府,成为延续中华文脉的圣地。在宜宾,书院义学,源远流长。敷文、侯岗、萃英、楚材、蟠龙……可稽于史;三台书院兴于真武,孝节书院独踞城西,涪翁书院隔江而峙,东山书院遗址中城,可勘于地;翠屏书院,晨钟破天引新日;尚志学堂,夜烛照卷送残更;今日宜宾市一中文脉赓续,薪火相传,更是名重一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宜宾自北宋至清末曾有大小书院30余家。宜宾现在已无保存完整的书院,但其旧迹依然可寻,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在复建书院。今撮其方家资料,择其一二予以介绍。

蟠龙书院

北宋太宗年间(976—995年),朝廷大量重用儒官,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下令恢复孔家被周世宗剥夺的免税役特权。于是,郡人程士真在戎州遍寻山水胜地,准备创建书院。据说,咸平元年(998年),当程士真到宣化县登龙里莲塘坝(今叙州区观音镇合众村),见越溪河对面蟠龙寺舍利塔废墟上霞光涌聚,乃令人挖掘,得一石函,有诗云:“宝塔凌空利似枪,蟠龙顶上育栋梁。踏遍越溪无能及,代代生徒登朝堂。”程士真受此启发,在塔寺遗址上创建蟠龙书皖。其书院原为建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的蟠龙寺遗址。其下即风景美丽的越溪河,河随山势曲折盘绕有如蟠龙,因此得名。这是宜宾最早的书院。

建成的蟠龙书院有3个院子,后院为程氏祠堂,中院为寺庙,前院为书院。其建筑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布局也很讲究,包括院门、照壁、泮池、讲堂、斋舍、祠堂、藏书楼、启圣殿、明伦堂等。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真宗召见程士真,赐“蟠龙书院”匾额及各种图书若干,蟠龙书院因此闻名天下,远近士子来此求学,造就一批名儒高士,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宋代“程氏三公”(程公许、程公硕、程公说三兄弟)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同登进士,声振三川,成就了书院的辉煌与高光。明嘉靖二年(1523年),状元成都新都人杨升庵从宜宾蟠龙书院经过时,曾写下一诗《赞三程与蟠龙书院》诗云:“一门三进士,兄弟一龙图。越溪水莹澈,蟠龙吐灵光。”明朝的崇祯皇帝还赐给蟠龙书院成名的生徒樊一衡一鞭子,此鞭现成为了宜宾市真武山的镇山之鞭。据嘉庆版《宜宾县志》记载:清康熙皇帝还赐与蟠龙书院成名学徒樊泽达“松花石砚”一方。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蟠龙书院改名为合众学堂。蟠龙书院今不复存在。

仅存的蟠龙书院的房屋(图片来源:宜宾日报)

翠屏书院

在今翠屏区翠屏山半山腰有一个古建筑,这就是宜宾较早的学校——翠屏书院原址。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叙州府知府陆渊之创建翠屏书院,次年(1482年)开始办学,是叙州府属书院。明代大儒宜宾人周洪谟有《翠屏山书院碑记》叙述其详。清嘉庆六年(1801年),署理叙州知府宋鸣琦将翠屏书院迁建于山下城内大南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知府许道凡捐资增建房舍20余间,以建房余银670两生息补充经费,又将义学田产划归书院。县令朱琦捐银1000两加原有息银共购置田产房屋3处,以租息供束脩膏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尚志学堂。从翠屏书院创建至改为尚志学堂(1481—1901年)这420年间,这里为叙州府各县培养了众多人才。以当时宜宾的首县宜宾县为例,明代年间便有进士54人,其中设书院后为47人,名列全省第二;清代时期,宜宾县有26名进士,数量位居全省第四。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尚志学堂改称“叙州府官立第一中学堂”。民国时期先后更名为“叙属共立中学校”“叙属联立中学”“四川省立宜宾中学”,即今宜宾市第一中学前身。

1960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宜宾市人民政府将翠屏书院旧址改建为赵一曼纪念馆。翠屏书院旧址改建为赵一曼纪念馆后,现仍保存有清嘉庆时期的主体建筑一进三幢,以及前幢东、西裙楼和西厢房、钟亭、鼓亭等砖木结构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书院文风仍存,先烈精神长在。从忆古,到观今,中华文化赓续相传、连绵不绝。

赵一曼纪念馆(翠屏书院)

玫瑰书院

玫瑰书院,又称玄义玫瑰教堂,位于宜宾市翠屏区沙坪镇火花社区5组,建于清代末年,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占地约2500平方米,是当时川南地区最大的教堂之一,既传播西方教义、科学知识,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宜宾教育史上较早的西式教育场所。现尚存山门、前堂、两侧厢房、牌坊、后堂、耳房,四角上设有盔式顶碉楼,以砖石围墙将其建筑组合成四合院,座西北向东南,占地总面积3300平方米。

玄义玫瑰教堂是天主教川南教区培训传教人员的综合性修道院。清同治三年(1864年),因需要培训更多的人员分派到川南各地去传教,川南教区的关刀田修道院成立,但这只是一个购买民宅后略加修缮,仅能容纳20多人参加培训的场所。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关刀田修道院被大火烧毁。次年六月,川南教区便在关刀田东北12华里处的火地沟新修了一座规模较大的修道院,这就是玄义玫瑰教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四川反洋教斗争中,玄义玫瑰教堂被当地民众烧毁。此后,川南教区用清政府赔款重建教堂,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后,继续作为培训传教人员的修道院,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建筑规模。

玄义玫瑰教堂规模宏大,是川南地区最大的教堂之一。现尚存山门、前堂、两侧厢房、牌坊、后堂、耳房,四角上设有盔式顶碉楼,以砖石围墙将其建筑组合成四合院,坐西北向东南,占地总面积3300平方米。

教堂主要为木结构建筑,穿斗屋架,悬山和硬山式屋顶。山门与前堂连为一体,为石质仿木重檐歇山式顶,四柱三门,明间横额书“玫瑰书院”,门前有如意踏道4级,左右设石作水井各一。前堂为木结构硬山式顶,面阔七间长37.5米,进深二间宽9.5米,高10米。

进山门在前堂放眼一看,就能看见一座气势恢弘、形态庄严的石质牌坊,为玄义玫瑰教堂的标志性建筑。石质牌坊处在后堂正中,如山门与前堂一样连为一体。石质仿木三重檐歇山式顶,四柱三间,十字柱础。其建筑造型及图案颇具特色,明间、次间各有拱窗两扇,窗棂之上各檐下之下用碎瓷块嵌成各类图案,有中国式的庭园山水、花草蝴蝶、人物故事,又有西方式的基督教图案。明间拱形门上方书“玄义玫瑰”四字,次间拱形门上方书“广纯舍方”“厌器忻默”。后堂为传教施礼场所,是典型的西式建筑,其构造、装饰均为西式教堂风格,其通面阔10.8米,通进深14.2米,高9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国传教士离开中国,玄义玫瑰教堂被作为生产生活用房,但主体结构未遭破坏。随着时间流逝,教堂内的瓦木结构建筑逐渐朽坏,而后堂的石质牌坊挺拔依然。两相映照,玄义玫瑰教堂体现出一种肃穆、苍凉、残缺之美。

2011年2月,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玄义玫瑰教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玄义玫瑰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玄义玫瑰教堂不时有游客光顾,特别是成为了拍西式婚纱照的好地点。

玫瑰书院(图片来源:四川经济网)

侯岗书院

侯岗书院位于翠屏区明威乡青杠坪,历史在百年以上,规模宏大,是当时明威乡大户爨心监在亲家改良派主将之一富顺人刘光第建议下,在百日维新中“废科举,兴学校”的巨大影响下,于清光绪后期(1898年)仿翠屏书院的模式修建的。如今,侯岗书院虽已无从找觅,但“侯岗精神”却在明威小学和明威中学的教学理念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延续。“侯岗精神”概括成四个字就是:先民矩矱,即遵守规矩,弘扬先人道德,遵循先贤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如今,明威小学及中学的校训便都是依照“侯岗精神”所制定。这也是旧时文风的现代传承吧。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