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千年风雨 成都府‖罗熠

作者:罗 熠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4月10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3-04-12 14:12:10 浏览次数:1518 【字体:

千年风雨 成都府

罗 熠

“石牛对石鼓,白银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刻于成都锦江边石碑上的童谣曾广为流传。听到“成都府”这个名称,老一辈成都人总会有种熟悉感。虽然它已消失了一个多世纪,但毕竟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一千余年,这个名号已深深镌入成都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成都府,是巴蜀地区设置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府,设立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至1913年撤销,除元代一度改为“成都路”以外,在历史上存在近1100年。

1917年的成都城南门,城墙内便是前成都府附郭成都县、华阳县(【美】西德尼·甘博 摄)

喧然名都会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携妻小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这年年底抵达成都。一路上,杜甫先后写下十二首纪行组诗,最末一首便是题为《成都府》的五言古诗:

……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

当时的成都经济繁荣,与扬州并列为当时全国最繁华的两大商业都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誉,且受安史之乱影响较少,杜甫这首《成都府》里的“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展现了这个乱世里的“安乐窝”风貌。

其实,当杜甫写下这首诗时,“成都府”这个名号才刚刚诞生两年。

府,是我国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行政区划单位,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地区这一级,从唐代到民国初年都有府的存在。最早的“府”,其实是地位较高的“州”,如唐代起初只有三个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其中,京兆府即国都长安,河南府是“东都”洛阳,太原府则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

后来为显示对皇帝的尊崇,凡是皇帝居留过的地方,都一律升格为“府”。而成都曾是安史之乱中唐玄宗的“驻跸”(其实就是逃难)之地,一度被称为“南京”,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成都府,隋蜀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驾迴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所以,就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益州(蜀郡)正式改名为“成都府”,跻身全国为数不多的“府”之一。

那时的成都府辖区比今天的成都市小得多,仅辖10县,即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新繁县、犀浦县、双流县、广都县、郫县、温江县、灵池县。其中,广都县驻地在如今的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古城社区,灵池县驻地在今天的龙泉驿区。

今天成都市的郊区县中,在当时很多都“自立门户”,比如彭州、蜀州(今崇州市)、邛州(今邛崃市)、简州(今简阳市)等,都是各踞一方的独立行政单元。

宋朝建立后,废除了唐代的“道”,将全国划分为23个“路”,其中巴蜀地区被分为益州、利州、夔州、梓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也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北宋时期,成都府几经废立,情况十分复杂。

北宋初年,成都地区仍保留了成都府的建置,是“成都府路”的驻地。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成都府降为益州,端拱元年(988年)又恢复了成都府。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在青城山起义,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但当年五月起义旋即失败,成都府又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也改名为益州路。嘉祐五年(1059年),益州再升为成都府,益州路也旋即改为成都府路。

就这样几经折腾后,成都府的设置终于稳定下来。在宋代的大部分时期,成都府的辖区和唐代基本一致,下辖9县——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郫县、双流县、温江县、新繁县、广都县、灵泉县。其中,灵泉县是由灵池县在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改名的。眼尖的读者可能已发现了,宋代的成都府和唐代比少了一个犀浦县,这是因为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犀浦县被撤销并入了郫县。

至南宋时期,成都府的辖区仍为这九县。

唐代成都府及彭州、简州、蜀州、邛州示意图

“巨无霸”诞生

唐、宋时期的成都府,辖区一直比较稳定,也比较小。但从元代开始,成都府开始“扩军”,一举成为一个巨无霸级别的府。

成都府的第一次“扩军”发生在元代。元朝建立后,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改革。比如在全国实行“行省制”,从此“省”的建置一直延续至今;又如将汉中从四川划给陕西,奠定了如今四川、陕西两省的省界。

当时,蒙军和宋军在四川地区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拉锯战方才平定。在公元1258年左右,成都已在蒙军控制下,成都府被改为成都路,设立“成都路总管府”,同时将崇庆州(今崇州市)、彭州、汉州(今广汉市)、安州(今绵阳市安州区)、灌州(今都江堰市)、威州(今汶川县)、简州(今简阳市)等州县都划给了成都路,到元朝中期,成都路总管府下辖9县7州,辖区比唐宋时期的成都府扩展很多。

明朝建立后,成都府迎来了第二次大扩展。洪武四年(1371年),将元代设置的成都路又改为成都府。此后,陆续有一些州、县并入成都府,使成都府辖区达到了历史之最。据《明史·地理志》载:“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为府。领州六,县二十五。”这6个州分别是简州、崇庆州、汉州、绵州(今绵阳)、茂州(今茂县)、威州,25个县中,成都府直属15县,分别是成都县、华阳县、郫县、温江县、新繁县、新都县、彭县、崇宁县、灌县、金堂县、仁寿县、井研县、资县(原为资州,洪武初年降为县)、内江县、安县(原安州,洪武年间降为县)。

另外10个县则是“州辖县”,这里就要说到明代行政区划的一个独特之处,即“府-县二级制”和“府-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局面,也就是府下面可以设州,州下面还可以辖县。上面所说成都府辖25县,除成都府直属15县外,还有10个县由成都府的下辖州管理,这10个县分别是简州下辖的资阳县,崇庆州下辖的新津县、永康县(今崇州市街子镇)、江源县(今崇州市江源街道),汉州下辖的什邡县、德阳县、绵竹县,绵州下辖的彰明县(今江油市彰明镇)、罗江县,威州下辖的汶川县(今汶川县绵虒镇)。

明代的成都府,其辖区范围北至今天的茂县、绵阳一线,东达今天的内江市区,南达今天的乐山市井研县。按地盘算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个四川那么大(当时的四川省不包括今天的甘孜州等地),堪称一个“巨无霸”府。

明代成都府及邛州示意图

“十六县”年代

清朝建立后,对明代的行政区划体系作了一些调整,其中比较重要的改革是废除了明代府下设州、州再辖县的体制,终止了府-县二级制和府-州-县三级制并存的混乱局面。从此,府下面设置的州都不再辖县(这类州被称为“散州”),而辖县的州被称为“直隶州”,直属所在省,但级别略低于府(清代知府是从四品官,而直隶州知州是正五品官)。

同时,在清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四川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到乾隆年间,四川全省的人口已超过明万历年间的两倍。成都府辖区过大、人口过多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通俗地说就是“管不过来了”,给成都府动“瘦身手术”已势在必行。

在这个背景下,清雍正五年(1727年),茂州、绵州、资州从成都府分立出去,成为与府平立的直隶州,同时还带走了10余个县。所以成都府的辖区相比明代缩水不少。这次“瘦身手术”后,成都府共辖13县、3散州,16州县的格局一直保持了将近200年。曾有人将这16州县编成了一首顺口溜,在成都广为流传:

成华简崇汉,温郫崇新灌。

新新彭双什,金堂十六县。

这首顺口溜中的“成华简崇汉”是指成都、华阳两个附郭县,简州、崇庆州、汉州三个散州。“温郫崇新灌”则是成都府的“上五县”,即温江、郫县(今郫都区)、崇宁(已撤销,县治在今郫都区唐昌镇)、新繁(已撤销,县治在今新都区新繁镇)、灌县(今都江堰市),这五个县是农业时代地理条件最好、经济最发达的郊县,所以被称为“上五县”。最后两句则是指新都、新津、彭县、双流、什邡、金堂这六个县。

民国二年(1913年),在全国性的“废府存道”改革中,成都府被撤销,成都府下辖各县直属川西道管辖,而汉州、简州、崇庆州三个散州则分别改成了广汉县、简阳县和崇庆县,从此存在了一千余年的成都府走入了历史。

清乾隆年间董邦达绘《四川全图》之“成都府附郭成都县、华阳县”图(四川大学图书馆 藏)

传承与变迁

成都府虽然消失了,但清代的成都府却奠定了如今成都市的辖区格局。今天的成都市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自清代的成都府,只是少了广汉、什邡,多了邛崃、蒲江、大邑。

1935年,四川省被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成都当时已设立成都市,直属省政府,只管辖原成都、华阳两个县的城区地盘。而原成都府的大部分州县都属于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温江),简阳县被划给了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资中),什邡县、广汉县、金堂县划给了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驻绵阳)。抗战胜利后,四川省被重新划分为16个行政督察区,金堂县被划回第一区,但简阳仍属第二区,广汉、什邡仍属第十三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的地级行政区经历了多次调整,什邡、广汉又被划给了温江专区,简阳则先是属于内江专区,后来又归属资阳地区、资阳市,直到2016年才又重新由成都市代管。1983年温江地区撤销后,什邡、广汉曾短暂划归成都市,但仅仅半年后又被划给新成立的德阳市。

邛崃、蒲江、大邑这三个县,历史上即便是在成都府辖区最大的时候,都是自成一体。也就是说,邛州(邛崃)及其管辖的大邑、蒲江二县,一直未归成都府管辖。究其原因,是因邛崃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又是川西平原通往青藏高原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所以历朝历代都在这里设置了级别较高的政区,自南朝梁武陵王萧纪(553年)设邛州起,至公元1913年废邛州止,邛州存在了1300余年。

而近现代随着交通等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加之成都很近,邛崃及其下辖二县,最终并入了成都。

成都府遗迹

存在了一千余年的成都府,曾留有诸多遗迹。

成都府的“核心”,即成都府署,相传系诸葛亮的“丞相府”旧址。

从宋到清,成都府署一直设在正府街,留下了不少有趣的传说,例如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祯所著《陇蜀馀闻》记载:“成都府署,有吴道子画龟蛇碑。每端午,辄有蛇龟聚碑下,至屋瓦庭树皆满。”

一府的“官方建筑”,除府署外,一般还有府学、府文庙、府试院、府城隍庙等。成都府学、府文庙均修建于“文翁石室”旧址上,是成都府的文化教育中心,如今则是大名鼎鼎的石室中学所在地。后来学校几经扩建,成都府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被拆迁到金堂县城重建,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成都府城隍庙在今天的下东大街,又称“东门城隍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在旧址修建了立体电影院,如今这一带早已高楼林立。成都人耳熟能详的“城隍庙电器市场”的名称,则来自于成都县城隍庙,又称“北门城隍庙”。

试院,是科举时代举行“院试”的地方,院试考中者即为生员(秀才),可获得到贡院参加“乡试”的资格(考中者为举人)。成都府试院位于贡院的东南隅,规模较小,废除科举后和贡院一起改成了学校校舍。清道光年间,时任四川学政的蔡振武曾为成都府试院题写一联:

江汉钟灵,二千年天府廓名都,看大雅扶轮,渊云嗣响;峨岷擢秀,廿四属人文循正轨,诏诸生鼓箧,邹鲁同风。

这副对联上联描摩成都自古山川灵秀、文风鼎盛,下联勉励莘莘学子用功读书、赓续文脉,全联对仗工稳、气势磅礴,成都府试院虽已无存,但这副对联却依然可作为成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见证。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4月10日第8版)

作者:罗 熠

制图:胡建军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4月10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