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邓至国的兴衰始末
邓至国的兴衰始末
邓至国,又称邓至羌、白水羌,是南北朝时期羌族所建立的一个政权。《魏书·邓至传》记载:“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自称邓至。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1],根据这段描述,可确定邓至国在今九寨沟县。
公元263年(蜀汉炎兴元年),魏晋名将邓艾进攻蜀汉政权,与蜀汉大将姜维在今迭部县东南、舟曲、岷县一带展开激战。姜维一路败退,邓艾大军乘胜追击,其中一支部队翻越野猪关梁子,在南坪镇(原永丰乡)一带驻扎休整后,顺白水江而下夺取甘肃文县。此时姜维与钟会大军相持于剑门关,邓艾出奇兵自景谷道进军,翻越摩天岭,破江油关(今平武南坝),下绵竹,围成都,接纳蜀后主刘禅投降,最终灭掉蜀汉政权。当地白水羌人以邓艾经过此处灭蜀汉为荣,自号邓至羌,以示纪念。九寨沟县南坪镇(原永丰乡)野猪关梁子也被称为邓至山。
邓艾偷渡阴平图
邓至羌,自公元430年像舒治[2]立国,建立了政权,到公元554年末代国王像檐桁在位,共传11世,历时124年。
古时候的少数民族为求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会向中央王朝纳贡以求得和平与赏赐,邓至羌也不例外。邓至羌建立政权后,第一世羌王像舒治示好于南齐和北魏,分别向其入贡,表示归附。南齐封他为西凉州刺史,北魏封他为龙骧将军、邓至王[3]。北魏孝文帝时,邓至羌首领依然表示归附北魏朝廷,被封为甘松县子、邓至王。刘宋文帝及武帝时,邓至羌也都遣使向南朝进贡,南朝授予邓至羌首领官爵。南朝梁元帝萧绎曾绘《职贡图》,专门记载了萧梁时期地处九寨沟县的邓至羌使者入觐梁武帝时的盛况。原图有题记:“邓至居西凉州界,善(羌)别种也。宋文帝世,邓至王像屈躭(耽)遣其所置黑水镇将象破羌上书,献骏马;天监五年,国王像舒彭遣厉僧崇献黄耆(芪)四百斤、马四匹。其俗呼帽曰‘突阿’,其衣服与宕昌略同”[4]。
邓至国使图
南北朝时,吐谷浑部自东北向西开始迁徙,势力日臻壮大。到夸吕担任首领时,吐谷浑已经成为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的军事强国,邓至羌居住的土地被日渐强大的吐谷浑部占领。遭受侵扰、失去家园的邓至羌首领像檐桁[5]向西魏政府求助,加之吐谷浑声势不断壮大,并于公元553年攻陷松潘,西魏政府终于下决心征讨吐谷浑。公元554年,西魏丞相宇文泰率领铁骑三万,由甘肃向西进军,渡过黄河,驻扎在武威。吐谷浑部感受到了西魏大军的气势,通过敌我悬殊的军事对比,意识到自己的不利地位,于是赶紧派出使者向西魏承认过错,并将原本属于邓至羌的土地如数归还。
西魏恭帝初,邓至羌首领像檐桁被秦州刺史宇文导率兵送返故地,像檐桁在西魏政府的协助下修建了邓至城。像檐桁不再称王立国,完全归附于西魏。于是,西魏在邓至羌境内设宁州邓宁郡,后改称邓州。西魏修建邓至城的目的,一是安置和控制邓至羌部落,二是遏制吐谷浑势力的进一步扩张。
战争虽然以西魏胜利结束,但吐谷浑实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吐谷浑叛服无常,屡为边患,从南北朝到唐朝初期,九寨沟县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吐谷浑争夺的前沿地带,邓至城也屡遭战火,直到公元587年隋文帝废弃邓州,另外修筑了扶州城,邓至城城头燃烧的战火才得以熄灭。
西魏邓至城示意图
邓至城被废,但城垣到明朝末年尚在,旧址在南坪镇(原永乐镇)白水江西南岸的梨花村[6],后因关庙沟爆发特大泥石流,城垣全部被掩埋。1980年,梨花村村民修建房屋时,还挖出了不少魏晋时期的古城墙砖和器物。
注 释:
[1]《魏书·邓至传》。
[2]《周书》记载邓至羌“有像舒治者,世为白水酋帅,自称王焉”。
[3]《魏书》记载:“其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高祖(北魏孝文帝)拜龙骧将军、邓至王,遣贡不绝。”
[4]《职贡图》又名《番客入朝图》,为南朝梁元帝萧绎所绘,现存北宋摹本。
[5]桁,音héng。像檐桁,像舒治十一世孙,邓至国末代王。
[6]《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扶州同昌县条目下记载:“邓至故城在县南三里。”
来源:志中阿坝(原始资料来源于《九寨史话》《南坪杂谈》等)
供稿:九寨沟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