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天全土司之来龙去脉‖李高华

作者:李高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19 13:48:47 浏览次数:1315 【字体:

天全土司之来龙去脉

李高华

清代修《四川通志》(乾隆、嘉庆)、《雅州府志》(乾隆、光绪)、《天全州志》(从乾隆到咸丰)记载,天全历史至少不下于五千年。天全县历经远古先民聚居、古西夷徙都、徙县(徙阳县)、兵镇、土司、天全州、天全县等历史阶段,其中八百年土司统治尤为重要,形成了天全特有的土司文化,对天全影响深远。但天全土司从何而来,是否为天全土著居民,历来有多种说法。笔者倾向高、杨二土司是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近二千年的天全人之说。

穆坪土司墓牌坊(图片来源:北纬网)

首先,说一说天全在土司时期之前的历史。

第一,远古时期。20世纪60年代,在城厢镇苦蒿山(今烈士陵园一带),始阳镇的兴中(天全河北岸)、新村(天全河北岸)和乐英乡的兴福(荥经河南岸)、乐坝(天全河南岸)等地,出土了大量陶片、石斧、石片,经四川省有关考古专家鉴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说明天全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居住。

第二,古西夷徙都时期。《天全州志》记载,天全为“古西夷徙都地。《禹贡》梁州之南境。商为氐羌地。周为巴蜀边邑。秦因之,又为斯榆地,亦曰徙榆”。《四川通志》《雅州府志》记载也与此一致。徙、斯榆、徙榆,也就是《史记》《汉书》中所载“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的“徙”。可见天全远在夏朝时候就建立了徙国,历殷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直至司马相如“略斯榆”、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立徙县止。1965年,始阳民主村开田改土中出土的铜戈和铜剑,经四川省文物部门鉴定,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器。

第三,徙县(始阳县)时期。起自西汉(前111),迄止(714)隋末唐初,经历西汉、东汉、三国蜀汉、两晋、隋朝、唐初等朝代,历时825年。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因朝冉从駹,定筰存邛,略斯榆,举苞满,结轶还辕,东乡将报,至于蜀都”。“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华阳国志》亦记载徙阳为“故斯榆国邑,汉略斯榆君,以其地为徙县”。徙国归附后,即在原来的徙国国邑始阳正式建置徙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原笮都(今四川汉源县境)设置沈黎郡,直接管理青衣县(今四川芦山县)、徙县(今四川天全县)、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和旄牛县(今四川汉源县)。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撤沈黎郡并入蜀郡,徙县属蜀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遣吴汉伐蜀(35),公孙述败亡,徙县仍归蜀郡管辖。安帝延光元年(122),改西部都尉置蜀郡属国。灵帝时,又改为汉嘉郡(郡治在今四川芦山县境),徙县属汉嘉郡管辖。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进军成都,自领益州牧。东汉亡(220),次年,刘备即位于成都,国号蜀汉。徙县仍属刘备统治地区,由汉嘉郡管辖。《天全州志》记载,诸葛亮南征凯旋,曾到碉门,派部将高翔管理木牛流马并镇守其地。

曹魏灭蜀汉(263年),西晋王朝建立(265—302)。徙县改为徙阳县,仍归汉嘉郡管辖。永宁元年(301),李特等在石亭江起义。光熙元年(306),李特儿子李雄占据成都,建立成汉,经历四十三年。成汉期间,仍设置汉嘉郡(并分旄牛县置沈黎郡),徙阳县仍归汉嘉郡管辖。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命桓温伐蜀灭成汉,蜀地收入东晋版图。同年,废汉嘉郡,设晋原郡(郡治今崇庆县怀远镇),辖五县,徙阳县在内。东晋末,安帝义熙九年(413),刘裕遣将占领四川地区。

刘裕代晋(420),建立刘宋王朝,仍置晋原郡,徙阳县从属未变。

南齐帝肖道成代刘宋王朝(479),晋原郡改为晋康郡,所属的徙阳县改名为枞阳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西魏占据四川,为时五年,在邛州设置州属四郡,其中设蒙山郡(郡治地在始阳县),改徙阳县为始阳县,治地东移至今之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蒙山郡领始阳、蒙山两县。乾隆《雅州府志》亦载天全系西魏始阳县地,属蒙山郡。

西魏恭帝三年(557),宇文觉废恭帝建立北周,到581年的24年间,四川归入北周版图。邛州和蒙山郡设置未变。

杨坚建立隋朝(581)。隋初,废蒙山郡。开皇三年(583),改郡为州,直接统县,始阳县仍属邛州。仁寿二年(603),增置芦山县。仁寿四年(604),始分置雅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合置为临邛郡,改始阳县为严道县,县治地仍在多营镇。

唐王朝建立(618),复置雅州。贞观时建置如隋。

第四,兵镇时期。从唐开元至唐亡(715—907),为时192年。

玄宗开元三年(715),设雅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3),改为芦山郡,肃宗乾元元年,又复为雅州,共辖6个县、4个兵镇和57个羁糜州。在故徙阳县设灵关、和川、始阳、安国4个兵镇。

其次,说一说唐朝的禁卫军。

从《唐会要》《旧唐书》《资治通鉴》中,可知唐朝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

南衙禁军就是“十六卫”,是驻扎在皇宫南边的是十六支部队,分别是“卫军”“金吾卫”“骁卫”“武卫”“威卫”“御卫”“千牛卫”“监门卫”,每支分左右,合计十六支,称为十六卫。南衙十六卫并不直接隶属于皇帝,每支部队中都设立一个上将军、一个大将军以及两个将军,同时,上将军往往无人担任,因此十六卫的最高长官便是位居正三品的大将军,在地位上并无差距,主要区分便是司职差异。唐朝实行府兵制,在南衙十六卫中,前十二卫都“遥领”全国府兵,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其长官直接向皇帝负责,但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左右千牛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都是可靠的具有超强武功的官宦和大家族子弟。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监门卫负责京城各处进出口的排查看守工作。

北衙禁军是左右御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六支军队,由于设立在皇宫北边,因此叫做“北衙六军”,又叫北军,最高统领是统军、大将军,是皇帝私人军队,直属皇帝管辖,是“募兵”,由皇帝亲信指挥。

北衙禁军南北衙禁卫军共同卫戍皇宫和京师,并相互牵制。但盛唐之后,“南衙府兵”逐渐衰败,“北衙禁军”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直接依靠。

最后,说一说天全“高”“杨”两大家族的来历。

翻阅《天全州志》,查阅天全人口最多“高”“杨”两大家族谱,结合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撰写的《天全小志》《天全高土司世系》《天全杨土司世系》等来看,天全“高”“杨”两大家族的来历,以下说法较为靠谱。

高氏:据《天全州志》载,高卜锡,江南临减府籍。唐末以军校从征西路有功,留镇边邑,累世相承。民间高谱则俗手所撰,文多荒谬可笑。

笔者认为,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藩镇驱逐节度使,兵变事件不断爆发。因唐朝府兵制在唐玄宗统治时被废除,唐末朝廷所用之兵均为募兵。此时,江南临减府籍人军校高卜锡,受皇命率部征西平叛(按当时武将职权与统兵的设置,估计在800人左右),取胜受赏,接管了当时的和川、始阳兵镇,就地驻防。加之,当时各地起义不断,朝廷已无暇顾及这批人,他们也无处可去,其后勤保障只有靠自己自给自足。这些职业军人,骁勇善战,很快就控制了周边地区。在北边的杨氏一族,因是朝廷诏封的天全宣抚,而且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越界,双方只有各自守好自己的领地,互不侵犯,相安无事。

杨氏:据《天全州志》载,杨瑞,赤泉侯杨喜之孙。唐中间,以千牛卫从僖宗蜀,跋涉行间,捍卫有功,诏封天全宣抚。又老场杨家祠堂杨谱《灵和乘略》述,天全杨氏源于汉赤泉侯杨喜。汉武帝时,有杨瑞者,自山西太原以骑将从拨胡将军平西南夷,留镇青衣灵关,外驭诸羌,世守其土。其裔杨端、为益州从事、击封离叛夷,降其部三十六种。有子令田、平三襄污衍夷、率徼外诸部落内土付。汉帝嘉之曰:汉乃得此良臣,封为奉迪君。延光二年,旄牛夷犯灵关,令田以西部都尉击破之。于是以西部为蜀郡属国,以都尉领四县,职如太守。蜀汉建兴中,有杨逾者,从武侯南征,以功封于徙阳和川。

笔者认为,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不断开疆拓土。赤泉侯杨喜之后受命率部平西南夷,收服青衣县(今四川芦山县)、徙县(今四川天全县)后,留下了一支军队镇守青衣灵关,外驭诸羌。而后,这支军队发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就安心长住下来。同时,把归顺后的当地氐羌族人收为其下,不服者迁徙到了现汶川一带(据考证,在汶川县史料中,有当地氐羌族的祖先来至青衣县、徙县记载。20世纪末的天全、芦山农村,老年妇女的服饰中还保留了许多羌族服饰元素)。在随后的西汉到唐初的八百多年,这支队伍保留了其骁勇善战的本性,他们战时是兵,平时是民,势力不断向东扩张,逐步占据了现芦山思延、双石、大川,天全老场、仁义、新华、城厢一带地盘,在这一区域形成了杨姓一家独大的局面。唐初,在故徙阳县设灵关、和川、始阳、安国4个兵镇,这是内地进入吐蕃的重要关口和必经之路,杨家领灵关兵镇。进入唐朝中期,为保障家族利益,杨家子弟杨端被选入了唐僖宗南衙禁军,凭其高超武艺,官至千牛卫,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黄巢起义进军长安(880),杨端护送唐僖宗逃往成都,“跋涉行间,捍卫有功,诏封天全宣抚”(《天全州志》记)〔宣抚史,唐时设置,为世袭的武职士官,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立燕京、北京等路十宣抚司,以宣抚使总理一方民政,以后撤销;后于云南、四川、湖广行省民族地区参用土官为宣抚使,专理本州事务。明清沿置。从四品〕。到此,在天全这片土地上打拼了近800年的杨氏一族,有了正式的出生和功名。

至唐亡(907),在天全形成了南有高氏以始阳为中心、北有杨氏以老场为中心的两大家族各自为阵,相安无事的局面。

五代王建、孟知祥前后蜀时,高卜锡之孙高襄(阁藏)、杨端之后杨侠矢俱率众归附,受封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属雅州。

北宋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知祥之子孟昶向宋朝投降,高卜锡之孙高襄(阁藏)率众归宋,太祖嘉纳之,赐“世勋”二字,敕授天全安抚司(负责军务治安)。同年,杨端之后杨诚率部归宋,袭天全宣抚史(专理本州事务),随北宋大军参加平叛,有功,授明威将军。隶雅州。至此,天全正式开启了高、杨二氏的土酋之路。

在整个宋朝期间,高、杨二氏多次受命自带家兵外出平叛,屡立战功。南宋嘉定中,高金毂被朝廷加授严州安抚吏,宁宗赵扩嘉其忠义,赐以敕书。理宗开庆元年,高宝赐统属黎雅二州,严道、荥经、名山三县,及宁远、长河以西等,安抚有功,朝廷赐绯衣虎符金牌银印,高氏正式穿官服、用官印、挂腰牌。恭宗德佑二年,高德威智勇过人,朝廷敕授昭勇大将军,兼镇诸夷,赐两珠虎符金牌银印,外辖六番。此时,高氏实力和地盘已超过杨氏。

元朝初年(1265年),高上元、杨乐鲁归顺,受命带兵攻击蜀部叛夷,降附其部三十六种。朝廷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属吐番等处宣慰司,仍用五代制,属脱思麻路。

至元二年(1266),改六安扶司为六番招讨司,又分置天全招讨司。高上元安边有功,授方武将军、六番招讨使,赐两珠虎符金牌银印;杨乐鲁安边有功,袭授明威将军、天全宣抚史。泰定元年(1324),授高世杰武德将军,授杨永忠怀远将军。

明洪武四年(1371),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统率十万大军历时十个月,剿灭四川大夏政权,高国英、杨永忠率众归,朝廷并六番招讨司、天全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司,秩从五品,统属木坪、鱼通、岩州、咱道、咱里、大坝凡六路,隶四川都司,设经历一员。

明洪武六年(1373),高国英遣子敬严等进京朝贡,明太祖朱元璋赐以文绮、龙衣,授高国英为正六番招讨司,司治设始阳;授杨藏卜为副六番招讨司,司治置碉门。

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清顺治九年(1652)高跻泰到嘉定吴三桂营投降,后又亲自进京朝贡,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授高跻泰为天全正六番招讨使司,司治仍设始阳;授杨先柱天全副六番招讨使司,司治置仍设碉门。仍设经历一员。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副招讨使杨自唐从征西炉有功,钦升宣慰史司宣慰使,隶雅州。

土司绘像(图片来源:北纬网)

清雍正六年(1728),朝廷重臣鄂尔泰奏请在云贵废除土司,以达到政治和经济各方面的统一。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废天全土司,而后天全土司以贪残不法被参。雍正七年四月,吏部议复四川巡抚,批准天全土司改流官事宜。随即以武力胁迫,收缴印信,令正司高若蹯、副司杨大业及亲属在成都购船,从新南门顺江而下到江西南昌府接受安置。高土司一家安置在南昌府城东盛门万宜巷,杨土司一家安置在南昌县甫至章门,各赠田60亩。从孟蜀时算起,统治天全达790多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结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高华(天全县政协)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